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

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

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清池園自古以來瓷業興旺,經濟繁榮,為閩清陶瓷的發祥地。相傳明正德年間(1506—1532年),閩清東橋義窯因瓷土瓷源枯竭而衰敗,許多陶瓷藝人來到池園建窯燒制日用粗瓷。清康熙五年(1666)後池園陶瓷製作技藝以師徒傳承的方式代代相傳;清乾隆元年(1736)以後,陶瓷生產一直處於發展時期。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以瓷土為原料,以石灰、穀皮和泥漿配製釉水,陶瓷手工製作過程有20多道工序。

2007年8月28日,“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5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保護單位:閩清縣池園陶瓷手工製作技藝保護協會
  • 項目編號:Ⅷ-55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池園位於福建省閩清縣西南部,芝溪貫穿全境,流經梅溪匯入閩江,連綿的群山林木茂盛且遍布高嶺土礦。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池園生產陶瓷的有利條件。池園自古以來瓷業興旺,經濟繁榮,為閩清陶瓷的發祥地。
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歷史悠久,相傳明正德年間(1506—1532年),閩清縣內始於南宋的規模宏大的東橋義窯制瓷作坊,因瓷土資源枯竭而衰敗,不少制瓷藝人遷至池園建窯燒制日用粗瓷,開池園陶瓷生產之先河。
清康熙五年(1666年),廣東潮州制瓷師傅阮思潮來到池園建窯燒瓷,其精通瓷藝,樂於施教,從此池園陶瓷製作技藝以師徒傳承的方式代代相傳。
清乾隆元年(1736)以後,池園陶瓷以德化和廣東制瓷工藝的有機結合,並引進景德鎮制瓷技術,陶瓷製作技藝不斷創新,陶瓷生產一直處於發展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前,閩清陶瓷集中在池園,故有閩清瓷都之稱。
新中國成立後,在閩清縣政府的重視下,將組織起來的瓷業和制瓷藝人實行統一領導,以師徒傳承形式,培養了一批年輕陶瓷手工製作工人,並湧現了不少制瓷優秀師傅。如占世發、劉華雙、劉思金、俞希萱、吳齊宋、吳英惠等。

工藝特徵

日用粗瓷成品質量要求:坯體瓷化呈青白色,釉面光澤度和產品平整度較好,花面清秀,無開裂、脫釉、陰裂、陰黃等缺陷。

工藝流程

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以瓷土為原料,以石灰、穀皮和泥漿配製釉水,陶瓷手工製作過程有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1)原料加工:礦工瓷土開採、轆車運土、水碓加工、陶洗、過濾、沉澱、曬乾以及配製釉水;
(2)成型工序:練土、拉坯、修坯、顏料細磨、釉下彩、過外釉、過內釉、修腳;
(3)成品工序:釉坯檢選、裝窯、燒窯、出窯、成品檢選、包裝。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已傳承幾百年歷史,為廣大人民製作出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它對閩清陶瓷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傳承狀況
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技術要求高、操作難度大,且師徒傳承,依靠長期熟練操作和實踐經驗才能掌握技能。
傳承人物
黃陶聲,男,1948年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為保護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閩清縣人民政府成立了王公宮文物管委會和梅瓷紀念館,並將陳舊的手拉坯轆轤車等生產器具安裝在王公宮工藝室予以保存;對137條龍窯加強管理與保護,組織手拉坯老藝人進行技藝演示;開展老藝人陶瓷生產技藝的調查、整理;完善和加強王公宮陳列館、工藝室的管理保護工作;舉辦傳統陶瓷技藝培訓班,請老藝人傳授技藝和經驗,培養手拉坯年輕人才。
2015年9月,為了保護和傳承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池園鎮成立了保護協會。

社會影響

衍生節目
2017年,情景表演《池園碗》以獨特的形式,將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藝搬上了福州《十邑春晚》的舞台。
閩清池園陶瓷製作工藝
情景表演《池園碗》
展演活動
2017年6月10日,恰逢農曆五月十六日,閩清縣池園鎮舉辦梅瓷文化節。每年農曆這一天閩清縣池園鎮梅瓷紀念館裡都會舉辦梅瓷文化節,一群制瓷老藝人展示陶瓷手工製作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