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

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是習近平的一篇文章,收錄於著作《擺脫貧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
  • 作者:習近平
作品原文
《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
(一九九○年一月)
人沒有壓力不行。王進喜就說過: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我們承認閩東,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的曲折和複雜,進而窮則思變,知難而進——宙趨淚定這種“窮”的壓力還是有益的。但光有壓力不行,如果人們只看到窮,但不是歷史地看,發展地看,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心,自暴自棄,也很容易讓外面的人動起異樣的“惻隱之心”:同情有之,望而卻步有之,看不上眼也有之。——這樣的壓力就是壓向了事物的反面。所以,在講“貧窮”的同時鞏詢境,不要忘記講閩東的光彩;在講壓力的同時,不要忘了講動力。
什麼是閩東之光呢?我想,閩東的錦繡河山就是一種光彩。閩東的燦爛文化傳統就是一種光彩。閩東人民的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善良質樸的精神就是一種光彩。認識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奮進的動力。有句成語叫“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很有諷刺的味道。其實,如果王婆的瓜確實是好的,有它的特色,為什麼不能自賣自誇呢?這也是一種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現。我們也不妨做做王婆。要當好王婆也不容易,首先要對自己手裡的貨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介紹得好,才能鼓舞人心。閩東人首先要知我閩東。不知我閩東,如何能愛我閩東?!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建我閩東了。我們可以從擔拘戰文化建設的角度,讓人們好好認識一下閩東的閃光點。閩東人有自我認識的必要,不要以為是閩東人就一定熟悉閩東。有的人由於不熟悉、不了解、不知家鄉可愛之歷史,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從而只知道艷羨人家,從而失去自信心。這就是不認識,這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這個角度說,文化建設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設。假如一個地方的情緒低落,十足悲觀,就不能說這個地方精神文明建設搞得好。還有,我們搞改革開放,就要讓外面的人更多地、更全面地了解閩東。這一點很重要,要顯示出閩東的特點,以增加吸引力。如果一個地方對外面的人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就不能說這個地方改革開放搞得好,這也證明了文明建設和改革開放密切相聯。
一個地區的文化建設內容很多,有一個重要的著眼點就是要弘揚地方的傳統文化。從整個國家來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民族的延續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我們已經樹立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無論是在民族危亡,還是在民族昌盛時期,這種自信心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穩定的成分:正是這種自信心,使中華民族度過了近代史上許多內憂外患的危機,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閩東的文化建設也具有同樣的意義。我們有一個明確目標:通過文化建設,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不僅院迎增強我們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對閩東的信心榆兆背兆。
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基本的要求——一定要把握住閩東的閃光之處:畲族文化是一個閃光點;閩東是老區,有長期的鬥爭歷程,也是一個閃光點;閩東人民現在正在抓緊機遇,脫貧致富,這又是一個閃光點;閩東的山海交融,風景獨特,這也是一個閃光點。
文化建設有直接的宣傳功能。講宣傳就有一個效果問題,這涉及到宣傳內容的思想性,又涉及到宣傳的形式。思想性是宣傳工作的靈魂,也是宣傳工作的出發點。但我們不能用大嘗朽戀喊大朵熱少叫的方式來表現我們閩東的閃光點。任何內容的文化建設活動,都應注意活動的方式和手段的運用。沒有能為別人所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性就無從體現,宣傳教育活動也就無從落實,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樣的形式好呢?我們可以不斷摸索,但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為民眾所喜聞樂見,能表現思想性,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流於形式;二是要有民眾性,脫離了民眾的形式,不利於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三是要少花錢,多辦事,多講經濟效益,銅錢扔到水裡也要有幾個響聲;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
閩東的文化建設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先辦幾件條件比較成熟,有代表性的實事。我建議,一是辦一個畲族文化節,我們已經挖掘了不少畲族的民族文化,如新畲歌、民俗、民諺、民間音樂舞蹈、民間故事、民族工藝美術品、民族文博物、民族武術等,完全有條件辦一個文化節,搞一次畲族文化大檢閱。第二件事,我一直有個想法,搞一個電視音樂片,利用電視這個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展示一下閩東的閃光點。有風光畫面,有歌曲,視聽結合,情景交融,雅俗共賞,形成一個閩東風味。可以構想搞土“洋”結合。我已同省音協的專家擬定了一個方案,拍一部風光音樂電視片,取名《山海的交響》。我們閩東地區還是有寫詞譜曲人才的,可儘量發揮他們的作用,歌唱家可以去外地借。這種創作形式本身就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熟悉閩東。我們應該有信心搞一個能走向全國的電視音樂片。
如果我們充分認識了閩東之光,並把閩東之光傳播開去,使更多的人——外地區、外省、市的朋友,海外的朋友,也對閩東之光有所了解,大家就會嚮往閩東,熱愛閩東,把心血汗水澆灌在閩東。
什麼樣的形式好呢?我們可以不斷摸索,但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為民眾所喜聞樂見,能表現思想性,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流於形式;二是要有民眾性,脫離了民眾的形式,不利於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三是要少花錢,多辦事,多講經濟效益,銅錢扔到水裡也要有幾個響聲;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
閩東的文化建設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先辦幾件條件比較成熟,有代表性的實事。我建議,一是辦一個畲族文化節,我們已經挖掘了不少畲族的民族文化,如新畲歌、民俗、民諺、民間音樂舞蹈、民間故事、民族工藝美術品、民族文博物、民族武術等,完全有條件辦一個文化節,搞一次畲族文化大檢閱。第二件事,我一直有個想法,搞一個電視音樂片,利用電視這個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展示一下閩東的閃光點。有風光畫面,有歌曲,視聽結合,情景交融,雅俗共賞,形成一個閩東風味。可以構想搞土“洋”結合。我已同省音協的專家擬定了一個方案,拍一部風光音樂電視片,取名《山海的交響》。我們閩東地區還是有寫詞譜曲人才的,可儘量發揮他們的作用,歌唱家可以去外地借。這種創作形式本身就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熟悉閩東。我們應該有信心搞一個能走向全國的電視音樂片。
如果我們充分認識了閩東之光,並把閩東之光傳播開去,使更多的人——外地區、外省、市的朋友,海外的朋友,也對閩東之光有所了解,大家就會嚮往閩東,熱愛閩東,把心血汗水澆灌在閩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