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坑村

閩坑村

閩坑村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位於八都鎮西北4.1公里處。2016年11月,閩坑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閩坑村
  • 外文名稱:minkeng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福建寧德
  • 下轄地區:爐洋村、林厝村、三坪村
  • 電話區號:0593
  • 著名景點:嵐翠橋,恆珍茶坊
  • 車牌代碼:閩J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風景名勝,嵐翠橋,恆珍茶坊,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山澗流水銀白色,原名“銀坑”,後音衍為今名。
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

行政區劃

村委會轄閩坑村、炭窯頭村、爐下村、林厝村、爐洋村、橫山村、山後村、北溪村、三坪村9個自然村,原燕窩裡村、上爐下村、北山村、猴籠村、厝坪村因人口遷往別處,村廢。
閩坑村 山澗流水銀白色,原名“銀坑”,後音衍為今名。村委會所在地。在鎮區西北4.1公里,104國道西南側。海拔480米 。全村人口117戶,569人,出過大學學歷人口13人,以余姓為主,遷此400多年,村莊依山而建。有房屋62幢(其中新建水泥樓房16幢),會場一座,醫療站一所,教學樓一座,古建築有十五六幢青磚大厝。耕地226畝,林地9250畝。通電、水、電話、電視,水泥路。
爐洋村 村上有水流過,有田洋,後方言衍為爐洋。在閩坑村東1公里,海拔80米。28戶,108人,常駐45人。房屋20幢,多為鐘姓,建村143年畲族村。耕地105畝,林地1060畝。已通水泥路,通電,通電話。
爐下村 村在上爐的下方,故名。在閩坑村東方2公里,海拔104米,8戶,46人,常駐30人,房屋4幢,多為雷姓,建村210年。耕地70畝,林地1000畝,已通簡易公路,通電。
炭窯頭村 村在炭窯的前頭,故名。在閩坑村東方1.5公里,海拔480米。18戶,63人,常駐20人,房屋8幢,多為雷姓、吳姓,建村350年。耕地70畝,林地800畝,通電。
林厝村 林姓人開發定居,故名。在閩坑村東方0.3公里,17戶,80人。房屋14幢,多為林姓,耕地57畝,林地800畝,通電、電話、電視、簡易公路。
橫山村 靈山山脈橫貫村後,故稱。在閩坑村東方1.6公里,2戶,9人,房屋1幢,耕地17畝,林地20畝,畲族,雷姓。通電、電視、簡易公路。
山後村 位於靈山主峰之後,故名。閩坑村東方1.7公里,2戶2人,雷姓,畲族。耕地7畝,林地30畝,通電、簡易公路。
北溪村 8條山溪匯合成,村在溪邊,原名八溪,後衍為今名。閩坑村北方3公里,6戶8人。房屋6幢,多為賴姓。耕地60畝,林地60畝,通簡易公路。
三坪村 閩坑村東方0.6公里,16戶,66人,房屋16幢。耕地70畝,林地800畝。通電、水、電話、電視。
燕窩裡村 村形似燕窩,故名。閩坑村南方1.5公里,原1戶2人,耕地1.6畝,現人口遷往別處,村廢。
上爐下村 位於爐下村上方,故名。閩坑村東方2公里,原4戶22人,畲族。耕地92畝,林地30畝,現人口遷往別處,村廢。
北山村 村位於靈山北,故名。閩坑村東方2.5公里,原3戶13人。耕地20畝,林地30畝,現人口已遷往別處,村廢。
猴籠村 山似猴形,村在壟中,故名。閩坑村東方3公里,原3戶,16人,畲族。耕地20畝,林地100畝,現人口遷往別處,村廢。
厝坪村 村在舊厝坪上,故名。閩坑村東方4 公里,原4戶13人。耕地11畝,林地120畝,現人口遷往別處,村廢。

地理位置

閩坑村在鎮區西北4.1公里,104國道西南側。

自然資源

閩坑村有耕地920畝,林地15300畝。

人口民族

閩坑村有轄9個村民小組,截止2013年,全村229戶,1066人,常駐人口500人,外來人口54人,出過大學學歷人口13人。

經濟概況

閩坑村以農為主,主要產品有糧食、茶葉、水果產品有枇杷,林業產品有毛竹、杉木。日用商店5間,年銷售值約5萬元。
2006年種植業收入402萬,林業收入84萬元。

風景名勝

嵐翠橋

嵐翠橋始建於唐朝,原是一座木橋,後因年代久遠,風吹雨打木頭腐爛,還曾有人因過橋看戲路過橋時掉進河裡,所以於乾隆十三年修補為石拱廊橋。當時架木為梁,上列屋宇。光緒六年秋天,一場颶風將橋樑吹倒,使來往道路中斷。於是,當地鄉賢再次籌集黃金千餘兩,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單孔石拱廊屋橋。
嵐翠橋為單孔石拱廊屋橋,南北走向,長19.5米,寬4.9米,橋堍結構為方石壘,矢高14.5米,廊屋面闊七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梁架,用32根柱,左右各16根,重檐歇山頂,高4.5米,廊屋內供奉玄武大帝等神三尊。
曾經福溫古道穿橋而過,運輸貨物,溝通了福安、寧德、福州,有八都絲綢之路之稱,同時也是學子至福寧府(霞浦)考試、上任的的必經之路,被人們稱為“官路”,在寧德至福安高速建成之前,此地也成為寧德通往福安的交通要道。
2003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恆珍茶坊

恆珍茶坊,辦於乾隆年間,曾遠銷福州、天津、廣州等地,當年生意十分紅火。文革後,改為“五七農業中學”,是寧德地區第一所半工半讀的學校。當時的校園門口懸掛著犁頭殘鐵,每當敲鐘,同學們就自覺地專心學習。之後,五七農業中學每年不斷增招新生入學,三年學成畢業後,很多人回鄉當了村乾,帶動鄉村建設。高考恢復後,許多學生通過考試被廈大、福大等高校錄取。

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有林駧,字德頌,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中鄉試第一名。後設帳講學為生。著有《源流至論》等史學著作,收於《四庫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