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台搶孤習俗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民俗
- 遺產類別:省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
- 保護單位:龍海市閩南搶孤習俗文化交流協會
- 項目編號:Ⅹ-56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交流,主要活動,節目攝製,
歷史淵源
傳說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熹七世孫朱填在祭祀先祖後,舉行王醮儀式搶孤活動,驅離鬼神、去邪安民,其後歷代延續。
台灣地區搶孤習俗與閩南搶孤同源。清嘉慶年間,閩南人渡海入墾台灣地區,搶孤習俗同時傳到宜蘭縣頭城鎮和屏東縣恆春鎮,延續至今。每年農曆七月,兩地都分別舉行搶孤活動。
清乾隆版《泉州府志·風俗》載:“中元夜,家戶各具齋供羅於門外或垌衢,祝祀傷亡野鬼。”到農曆每月十五日,還設“孤棚”祭祀無主孤鬼,並延道士禮懺。法事完後,滿台的供品任人搶走,稱為“搶孤”。龍海市隆教畲族鄉紅星村,是朱姓聚居地,為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後裔。在該村,搶孤活動每三年舉辦一次,習俗傳承至今。
民俗內容
閩台搶孤活動包括搭建孤棚、祭孤品上棚、組織搶孤、搶孤競賽。在村祠堂大埕前搭起四層高的孤棚柱,棚頂堆滿本村及外鄉信眾敬獻的豬頭五牲、豬腳雞鴨、菜飯水果等祭品及現金紅包。勇士們報名參賽,不藉助外力最先攀爬上孤棚頂者,祭品及獎金全都歸他,菜飯則丟至棚下,民眾搶去食用和餵養禽畜。搶孤競賽開始時,兩人分別迅速地從兩根柱子下,快速攀爬到柱頂,若有人中途掉下,另一人接續,直到有人搶先爬上孤棚,即為勝者,競賽結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閩台搶孤習俗在漳、廈、泉一帶盛行,它既是一種祭祀活動,也融合民間體育競技。搶孤活動期間,民俗、文藝、體育、商業、旅遊觀光等活動交集,增強了民眾凝聚力,也促進了民間文化交流。
保護措施
龍海市閩南搶孤習俗文化交流協會為“閩台搶孤習俗”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文化交流
2009年,為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推動閩台民俗文化發展,來自台灣宜蘭縣的邱彥貴、林正芳兩位民俗學教授到福建省漳州市隆教鄉紅星村,就兩地“搶孤棚”民俗活動探求交流。
2012年,首屆海峽兩岸“搶孤”學術研討會在龍海舉行。
主要活動
2011年8月24日至9月2日,龍海市搶孤文化交流團一行16人應台灣宜蘭縣頭城文化發展協會邀請,赴台參加宜蘭縣頭城搶孤文化活動。
2011年12月11日,“首屆海峽兩岸搶孤文化節”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隆教畲族鄉紅星村大杜自然村舉行。台灣宜蘭縣、屏東縣的參訪團有60餘人。
節目攝製
2013年4月19日,央視七套《鄉村大世界》欄目組走進福建省漳州市龍海隆教畲族鄉,拍攝閩台搶孤習俗。來自隆教鄉十個村的50位民眾,自發組成搶孤隊,角逐搶孤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