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石牌坊有廈門績光銅柱坊、泉州石牌坊、漳州明清石牌坊、漳州漳浦石牌坊等。
廈門績光銅柱坊,泉州石牌坊,漳州明清石牌坊,漳州漳浦石牌坊,
廈門績光銅柱坊
廈門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是“績光銅柱”坊。該牌坊橫跨頂溪頭漳(州)泉(州)古驛道上。石坊通高9米多,明間寬3.6米,次間寬1.23米,前後匾額題字是“績光銅柱”和“思永峴碑”,門柱下方是“八座石獅子”。這座牌坊是康熙五十六年為統一台灣做出貢獻的施琅將軍樹立。
據記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領兵在澎湖擊敗鄭軍統帥劉國軒,一舉解決了台灣統一問題。施琅逝世後,受贈太子少傅,榮寵有加,福建地方官員便為他建造這座石牌坊。
據參與編撰一書的文史專家顏立水介紹,同安歷史悠久,在古同安(包括現在的金門、廈門、龍海角美等)地區,明清時期建造的牌坊有80多座,目前保留較完整的還有十幾座。
泉州石牌坊
由玄燁老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為表彰安溪湖頭李光地(武英殿大學士)八世祖而欽筆的“急公尚義”坊。成為泉州古城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石坊牌樓。
漳州明清石牌坊
漳州香港路明清石牌坊。香港路古稱南市街,唐代就形成,是唐宋至明清時期漳州城市的中軸線,香港路歷史街區北段,從修文路到台灣路之間,保留有明清至民國期間的歷史風貌建築,其中的兩座明代石牌坊“尚書探花”和“三世宰貳”,工藝精湛,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還有一座破損剩下半邊的牌坊也很有特色。老街區兩邊是典型的閩南騎樓,還有很多老字號的牌匾,青石板路面,別具風格。附近還有座文廟,在修文西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宋慶曆四年(1044年)始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於州左,紹興九年(1139年)復原址,歷代重修。漳州府學亦設於此。1190年,朱熹知漳州時,曾“每旬之二日必領官屬下州學”。廟坐北向南,占地150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有儀門、前殿、兩廡、丹墀、祭台、大成殿。
漳州漳浦石牌坊
閩南漳州的漳浦有一首民謠叫:“眼睛顧看碗糕粿,頭殼撞著華表石”,意思是說,由於小孩子走路時眼睛只顧著看手上的碗糕粿,稍不注意腦袋就撞在石牌坊上。民謠中說到的“華表石”指的就是石牌坊了。而這個石牌坊就是建造在漳浦縣城綏安鎮城隍廟前的祟恩坊,是為了表彰南明禮部尚書林士章的祖父林竦、父親林烽,有子貴父榮、祖榮的意思。聽眾朋友,一個孩子“顧吃不顧看”就有可能去碰到華表石了,由此可見啊,漳浦石牌坊可以說是非常多的。
據不完全統計,漳浦縣僅在明清兩代就建有石牌坊60餘座,其中絕大部分建於綏安鎮。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的有,雲岳鐘秀坊:這是位於舊鎮山兜深水坑西側倒亭隙,是明朝嘉靖43年(1564年)為紀念鄉賢林功懋、林士章、林士宏等等所建的,這個牌樓是三間五樓式的,除牌坊上石構件倒塌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再有就是萬石坊:它是位於佛曇鎮岸頭村,也是明朝嘉靖44年(1565年)為廣東副使、鄉賢楊守仁建造的石結構仿木式牌坊。這個牌坊是單檐原殿頂,四柱三門式。中間正樓用一塊石板雕琢而成,柱方形,下段有葫蘆形抱鼓石。牌匾石正面刻“萬石”兩字.背後“秋卿”兩字,現所有石刻均十分精美,保存完好。
第三座是存膺褒綸坊,位於赤湖鎮鎮政府東北側,明朝崇禎年間(1628一1644)為紀念百歲老人陳世烈所建。該牌坊為石結構仿木形制,四柱三門式,屋頂由整塊石板雕刻而成,柱方形。今天作為尊老敬賢的教材,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再來就是出名的“節孝石坊”,漳浦縣有很多處,其中以位於長橋鎮路尾村外的節孝石坊保存最完好,造型藝術雕刻效果也很好。該坊建於清乾隆33年(1768年),它是四柱三門式,柱為方柱,柱上各坐一石獅,正門匾額縷刻“節孝”兩字。此外,還有位於長橋鎮長橋村的林士章夫人墓道的石牌坊,位於前亭鎮境內的一座墓道石牌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