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南詞

閩北南詞

閩北南詞,福建省三明市曲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北南詞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曲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南詞流行於南平地區,清乾隆、嘉慶年間,灘簧小調從蘇州傳入南平,並與閩北的民間藝術相結合,在長期演唱中,經民間藝人多次加工改造,逐步形成帶有地方韻味的將樂南詞。

文化特徵

將樂南詞俗稱“八韻南詞”,完整的正板唱段至少由八句唱詞組成,謂之“八韻”。將樂南詞音調委婉,唱腔優美,結構簡練,是深受將樂百姓喜愛的表演形式。其道白採用“土官話”(即帶有將樂方言腔的國語),唱詞曲調為八韻,每韻由7字組成,一曲8句,腔調變化以八韻為中心展開。使用的樂器有揚琴、琵琶、三弦、蘇笛、京胡、二胡、板胡、雲曾、笙、鏡鑼、銅鈸、漁鼓等。演唱場所多放庭院內或廳堂上,演唱內容多為折子戲或戲劇片斷。目前,縣裡收存的南詞傳統曲目有《斷橋相會》《合缽收妖》《蘆林相會》《昭君相番》等“四大曲王”和其他劇目及折子戲、小戲等43本。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將樂南詞著重向曲藝形式發展,強化說唱表演功能。表演形式為1個演員立台中,身前架凡鼓(兩面中心突出,腹背可擊),手執小鼓槌,擊鼓說唱,並以手勢動作表演,旁邊小樂隊伴奏。
南詞以清唱形式進入將樂,直到1964年末,劉懷中根據南平作者黃大銑原作改編出“南詞說唱”《趙書記治水》登上舞台,從此“南詞說唱”成為省內很多地方效仿的表演形式。將樂南詞最有代表性的清唱曲目是《天官賜福》,這是唯一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唱本,也是唯一全部唱腔被完整傳承下來的曲目,也是南詞音樂的啟蒙唱本。演唱《天官賜福》在將樂被稱為“開天官”,演唱前後須燃放煙花爆竹,演員盛裝出場、氣氛喜慶,深受將樂百姓的喜愛,是全縣普及的民間曲藝表演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