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巷鎮(閣巷)

閣巷鎮

閣巷一般指本詞條

南濱街道(原閣巷和林垟)位於市區東南9公里,地處飛雲江河口南岸。東北臨飛雲江,東南瀕東海,南與平陽縣萬全鎮宋埠社區為界,北靠飛雲街道,西鄰平陽萬全鎮鄭樓辦事處;面積28.5平方公里,人口33398人,轄20個行政村(閣一、閣二、閣三、團前、柏樹、塘魚、沙園、龍潛、大橋、外甲、直洛、南爿、大池頭、林北、林中、林南、西湖、東湖、東旭),1個漁業隊,1個畜牧場。街道辦事處駐經緯路699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閣巷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面積:28.5平方公里
  • 人口:33398人
歷史淵源,農業,水產漁業,工業,經濟開發,

歷史淵源

閣巷菜市場位於閣一村。境內柏樹村西的高宅腕(已廢為稻田)是元、明之際著名戲曲家、南戲鼻祖《琵琶記》作者高則誠的故居。現柏樹村仍留高郎橋和集善院等與高則誠有關的遺蹟。80年代新建高則誠紀念堂,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辦事處區北沙園村(明初稱榆木浦)在明初曾建沙園千戶所城堡(已記);飛閣公路路基曾為明時飛雲至沙園所釋路的遺址。歷史沿革
閣巷鎮
閣巷 明嘉靖時屬南社鄉十六都和十七都。
民國20年(1931)分屬第二區閣巷鎮和沙園鄉。
1949年兩鄉合併置閣巷鄉。
1956年併入海濱鄉。
1959年稱閣巷管理區。
1961年稱閣巷人民公社。
1984年復稱閣巷鄉。
1994年撤鄉設鎮。
2000年併入飛雲鎮,更名飛雲鎮閣巷街道辦事處
2011年4月與林垟合併為瑞安市南濱街道。

農業

閣巷地處飛雲江入海口南岸,萬全平原東北部(萬全平原北部,又稱仙降“小平原”),海岸線、江岸線長10.4公里,全辦事處有耕地12514畝,是我市主產糧區之一,曾為我市“噸糧工程”作出積極貢獻。閣巷是傳統農業之鄉,地勢平坦,水網密布,農業發達,農業結構調整在全市處於領先地位,水產養殖,禽畜飼養,蔬菜瓜果種植已有較久歷史。該地農民一直保持著種、醃、賣菜的傳統。種植品種有榨菜、花菜、蕃茄、雪裡蕻、蘿蔔、大頭菜、芥菜、西瓜、南瓜、白銀瓜等,其中榨菜最為出名,有萬畝榨菜生產基地之稱。現在又種植葡萄。閣巷塗園資源豐富,經過改良的灘涂田,有機質豐富,土質肥沃,偏微鹼性,PH值一般在7.3左右,含鹽量在1%以下。獨特的土質,種植出的蔬菜瓜果,也別具一格,具有明顯的質量優勢,蕃茄同比質硬而甜,西瓜白銀瓜又香又甜,榨菜質嫩中實塊大等等,均為市場所青睞。

水產漁業

閣巷水產養殖成規模品種多,閣巷蝤蠓暢銷市場。江海淡鹹水交叉處水生動物品種較多,如鱸鮫、江鰻、子鱭、灘涂蟶子、泥螺、蝦蛄等味道鮮味,真可謂是魚米之鄉。

工業

閣巷近年工業發展較快,有食品、紙品、包裝、汽配等鎮村企業2ll家;1996年工農業產值2.34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16億元。
80年代以來,鎮建成區新建道路8條及衛生院、鎮中學、變電所、郵電支局、電影院等公用設施。並建村國小7座,村水廠4座,全鎮現有道路總長5.7公里(其中高級道路3.1公里),橋樑7座,路燈88盞,日產自來水2000噸,自來水普及率達100%;液化石油氣普及率100%;中國小8所,在校學生2317人,教師112人。
90年代以來,閣巷進入大發展時期,新建鎮中街,郵電路(閣巷--柏樹)等道路。新建閣巷中學,閣三國小(96年之後併入閣巷中心國小),閣一/三村辦公大樓 ,閣巷中心衛生院等等。

經濟開發

進入21世紀,2005年閣巷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閣巷“墾區”開始動工,經過規劃閣巷新區總占地面積5878畝,建設用地面積4585畝,工業用地2405畝。新區規劃為“四片一帶一心”,即以十字形主幹路網將新區劃分為“四片”,其中東北片為高科技企業及生活配套區,同時構築整個墾區的公共中心;其餘3片為工業區,各自配備服務中心,農業用地及主要河流沿江海分布。閣巷新區建成後,將成為浙江省溫台沿海產業帶重要組成部分、溫州市南部綜合性產業發展拓展區和以特色產業集群為核心的現代化製造業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