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彬(1929年2月——2005年11月),原名蔣興華(閔彬是筆名),回族,今項城市秣陵鎮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閔彬
- 原名:蔣興華
- 名族:回族
- 出生時間:1929年2月
簡介,人生經歷,
簡介
他終生從事戲曲編導,是國家二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改編、整理、 創作劇本二十多部,導演劇目八十多部,多次獲得國家、省、地戲劇會演劇本創作一等獎和導演一等獎;公開出版的五部劇本中,《諸葛亮弔孝》(河南文藝出版社)、《李天保弔孝》(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雙雙被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越調文獻永久收藏;《文藝人才成功之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版),稱譽他“執著追求,逆境成才……”;其個人傳記於1994年被編入《中國文藝家傳集》第三部。
人生經歷
閔彬幼時曾就讀於項城縣國小,1945年“抗戰中學”畢業。1948年項城解放後,他積極向上,追求進步,於1949年3月,考入淮陽專署幹部學校藝術培訓班學習,同年7月結業,被分配到淮陽專區文工團從事導演工作,先後為劇團成功導演了現代戲《白毛女》、《劉胡蘭》、《孫大伯的兒子》三部大戲,公演後受到廣大民眾熱烈歡迎,有力配合了農村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的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1950年被推薦到河南省戲曲研究所主辦的導演學習班學習半年,結業後繼續在淮陽專區文工團從事編導工作。
1952年5 月,閔彬調回故鄉項城縣,在剛成立的項城縣越調劇團任指導員兼導演。正是他這段時間的編導,造就出了著名越調錶演藝術家申鳳梅的藝術人生,也牢固凝結了他與越調藝術的終身情緣。申鳳梅唱紅全國的《諸葛亮弔孝》、《收姜維》等優秀劇目,都是閔彬編導的。
1953年淮陽專區撤銷,項城歸屬於商丘專區,閔彬被上調商丘豫劇一團任導演,先後導演了《志願軍的未婚妻》、《兩兄弟》、《西望長安》等劇目。1954年11月,申鳳梅也被從項城上調到商丘,組建商丘專區越調劇團。由於閔彬比較喜愛越調藝術,就要求調入越調劇團任編導。1956年,他為使新組建的越調劇團儘快唱響,也為迎接河南省首屆戲劇觀摩匯演,根據傳統戲專為劇團挖掘整理出越調《哭殿》,分別由張秀卿(扮演唐王李世民)、申鳳梅(扮演長孫皇后)主演。在1957年的全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會演中,他一舉獲得編劇、導演兩個一等獎,申鳳梅和張秀卿也分別獲得表演一等獎。1958年,設立周口專區建制,項城縣再次歸屬周口專區,閔彬、申鳳梅都調回了周口,共同支撐起周口越調劇團(河南省越調劇團的前身)。可惜這年回到周口不久,閔彬就被戴上了 “右派”帽子,三年後(1961)才僅僅被“摘帽”,屬“不能亂說亂動,只能老老實實接受民眾監督”的“摘帽右派”,一直到1979年才徹底平反成為享有“公民權利”的公民。
從錯劃右派到“恢復”公民身份,閔彬在“破帽遮眼過鬧市”的20年坎坷中,仍堅持藝術創作。1959年,他頂著沉重的“右派”帽子,根據張秀卿口述,為周口越調劇團整理、導演《送燈》,演出後轟動全省。1963年赴京演出,新華社記者發了演出盛況通稿,連蘇聯、盧森堡等友好國家的報紙,都轉載訊息並發表劇照。這年他執筆整理並導演的《李天保弔孝》、《收姜維》兩台越調大戲,也在北京演出,《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光明日報》等國內有影響的大報,都對演出盛況進行了報導,紛紛讚譽改編非常成功。周恩來、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還親切接見演職員併合影留念。可惜的是,因為閔賓這時的身份還是“摘帽右派”,沒資格受中央領導接見,所以在河南省越調劇團保存至今的合影照片上找不到他。演出盛況還受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關注,他們決定將《李天保弔孝》改編拍攝成戲曲藝術片,片名改為《李天保娶親》。座談會上,著名戲劇家、北影導演崔嵬說《李天保弔孝》的編劇,是“中國的莫里哀”(法國劇作家,著有喜劇《吝嗇鬼》);北影廠長汪洋說,作者塑造的劇中人物趙忠實 “是中國的葛朗台”(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中的吝嗇典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當即出版了劇本(198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
《李天保弔孝》,原本是個枝蔓龐雜的老本子,人物性格模糊,主題思想不明確。雖然早在1956年已經有人提出對它進行改編整理,但一直沒人找到好的改編思路。閔彬認為,這個本子雖然缺陷很多,但主幹尚可取,就決定在原有基礎上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他從結構上打破原作框架,僅依據原有故事梗概,以歌頌男女愛情為主線,並根據越調老藝人張秀蘭提供的唱詞進行加工整理,終於使這個傳統劇目以新的生命活力被保留下來。《諸葛亮弔孝》的原作為《臥龍弔孝》,原作中的諸葛亮是個心懷叵測、奸詐陰險的人物,閔彬認為諸葛亮的性格關係到整個劇本的成敗,改編本必須還諸葛亮這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以本來面目。他在改編本中確立了諸葛亮為孫、劉兩國的友好使者身份,酣暢淋漓地表現諸葛亮為消除兩國積怨,而懷著深沉的悲痛和遺憾的心情過江“弔孝“,體現的主題思想是“重振赤壁之威,牢守孫劉聯盟,戮力同心,共抗曹魏”。這其實也是《三國演義》描述這段故事的主旨。圍繞這箇中心,他經過反覆加工錘鍊,終於使《諸葛亮弔孝》最終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越調大師申鳳梅的代表作之一。1979年河南省舉辦慶祝“建國30周年文藝調演活動”,《諸葛亮弔孝》再獲編劇一等獎,導演一等獎(1985年黃河文藝出版社出版劇本)及演出一等獎。
粉碎四人幫”後,閔彬的創作熱情更加旺盛,先後整理、改編並導演了《酒中緣》、《諸葛亮自貶》、《阿斗恨》(發表於1989年《劇本》增刊)、《包公坐監》、《張廷秀私訪》(三部連台戲)等大型劇目。其中,編創《酒中緣》時,他已調往平頂山市越調劇團任編導(1980—1984),這個戲是該團經常演出的“看家戲”;《包公坐監》是他根據劉洪岳的改編本改編的,平頂山市越調劇團於1984年在省城鄭州連續演出20場,場場觀眾爆滿。
1984年5月,閔彬受聘於南陽地區社旗縣越調劇團,因業績顯著,1986年被南陽地區行政公署獎勵晉升一級工資,並當選為社旗縣政協副主席;1987年晉升國家二級編劇;1988年光榮離休。離休後他仍然筆耕不輟,於1993年根據民間傳說中的鐘馗故事,執筆編創出七場大戲《忠魂烈鬼》,獲南陽地區戲曲大賽編劇一等獎,被社旗縣組織部門推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05年11月,閔彬因病在家鄉項城逝世,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