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斷性與不間斷性

間斷性和不間斷性是G.W.F.黑格爾作為他的哲學體系中"量"的範疇的兩個環節或基本屬性提出來的。他認為,任何"量"都包含著一個一個的單位,這是"量"的間斷性。同時,這些單位又必然聯繫在一起,構成同一的"量",這是"量"的不間斷性。間斷的量和不間斷的量是不可分的,它們互相規定。黑格爾所說的"量"是脫離客觀事物的純邏輯概念。間斷性和不間斷性是從這種"量"的概念中推演出來的,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但他對間斷性和不間斷性關係的見解是辯證的。黑格爾認為,只有把間斷性和不間斷性統一起來才是真理,如果把它們分離開來分別地看,就沒有一個是真的。列寧認為這是"真正的辯證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間斷性與不間斷性
  • 別稱: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 提出者:G.W.F.黑格爾
  • 套用學科:哲學
反映事物及其發展過程的差異性和統一性既相分立又相聯繫的哲學範疇。亦稱連續性與非連續性。間斷性表示事物的組成成分、存在狀態是相對獨立的、有差異的、不連續的,也表示事物各個發展階段之間的飛躍、一事物轉化為他事物的突變運動狀態。不間斷性指事物的整體聯繫性,表明事物的組成成分、存在狀態和各個發展階段之間的聯繫和統一。間斷性和不間斷性是物質運動在時間空間中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間斷性和不間斷性是客觀事物的普遍屬性。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質的、大小不等的、複雜性各不相同的單個物(如恆星、分子、"基本粒子"等等)構成的絕對不可分的單純實體,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內部結構。這就是事物的間斷性。通常所說的"原素"、"因子"、"組成成分"等等概念,就是對事物的間斷性的反映。同時,所有的原素、因子等等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處在這種或那種聯繫中,形成一個整體,表現出事物的不間斷性。如原子組成分子;分子組成動植物的細胞;相距遙遠的恆星互相聯繫而成為星系等等。通常所說的"系統"、"體系"、"統一體"等等概念,就是對事物的不間斷性的反映。光的微粒性和波動性(見波-粒二象性),也是間斷性和不間斷性統一的具體表現。間斷性和不間斷性不僅存在於事物的所有領域,而且貫徹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之中。發展本身就是間斷性與不間斷性的統一。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運動形式的轉化,人類社會中不同社會形態的更替以及認識的發展,是不間斷的。但它們的各個發展階段,在質上又互相區別,表現出間斷性來。
間斷性和不間斷性是對立統一的。間斷性以不間斷性為前提和條件,是對於不間斷的整體的分化、分割;不間斷性以間斷性為基礎,不間斷的整體是由間斷的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結形成的有機體。間斷性和不間斷性既相互對立、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相互依存,並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
形上學把間斷性和不間斷性割裂開來。西方哲學史上,古希臘愛利亞的芝諾提出的"飛矢不動"和善跑者追不上龜等等命題,就是只看到間斷性,而看不到不間斷性,使事物失去整體聯繫,否認了運動的存在。近代德國哲學家G.W.萊布尼茨提出的"連續律",則是只看到不間斷性,否認物質形態的質的變化。這兩種傾向,都是形上學的,其結果都必然否認事物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