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電離輻射又稱間接致電離輻射,是指電離輻射作用於體液中的水分子(機體內水占體重的70%),引起水分子的電離與激發,形成化學性質活潑的不穩定的自由基(如H·OH·),再作用於生物大分子,而發生的一系列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間接電離輻射
- 外文名:Indirect ionizing radiation
輻射的防護,輻射防護的任務,輻射防護的目的,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
輻射的防護
自古以來,人類就受到環境中電離輻射不同程度的影響,宇宙射線和各種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天然輻射源的照射,人均年當量劑量約為2.4mSv。隨著核能開發,核反應堆、核電站的興建,以及放射性核素和各種射線裝置等人工輻射源在各個領域日益廣泛的套用,人類得益,但也可能受到直接或潛在的輻射危害,如醫療照射、事故照射和環境污染等。因此,在發展和套用核能、放射性核素和各種射線裝置為人類造福的同時,應研究如何免受或少受電離輻射的危害,保障放射工作人員、公眾及其後代的健康和安全,制定有效的防護措施,切實做好放射衛生防護工作
輻射防護的任務
輻射防護的任務是:既要積極進行有益於人類的伴有電離輻射的實踐活動,促進核能利用及其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又要最大限度地預防和縮小電離輻射對人類的危害。放射防護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而研究和制定放射防護標準是極其重要的內容。
輻射防護的目的
輻射防護的目的是:防止確定性效應的發生;限制隨機性效應的發生率,使之達到被認為可以接受水平。確保放射工作人員、公眾及其後代的健康和安全。
1.防止確定性效應的發生
確定性效應是一種具有劑量閾值的效應,從理論上講,只要將受照射劑量控制在閾值以下,就不會發生確定性效應。因此,必須確保人員在其一生中或全部工齡期間,任何一個組織,器官所受到的電離輻射的累積當量劑量,均應低於發生確定性效應的劑量閾值。各類確定性效應的劑量閾值,可以根據所積累的放射生物學資料來確定。對於肺、肝、腎、小腸、骨、皮膚等大多數器官的慢性長期照射,其閾值劑量均在20~30Gy以上。而對電離輻射敏感性腺、骨髓和眼晶狀體的閾值劑量則很低。
2.降低隨機性效應的危險度
眾所周知,人類在生活、工作和改造環境的一切活動中,都伴有一定幾率的危險性,例如工傷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災害、各種疾病等。輻射隨機性效應帶來的危險,只要不超過其他被公認為安全職業可能產生的危險,或者不超過日常生活中正常可能承擔的危險,這樣就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對於輻射危害來說,危險度是指單位當量劑量引起某種隨機性效應的發生幾率。如要估計某器官致死性癌症的危險度,就要統計受照群體的人數的劑量,發現
受照群體中患致死性癌症的人數,超過相似情況下對照群體患致死性癌症的預期數,可視為是由輻射誘發的,由此估計出單位當量劑量致癌的危險度。國際上公認的比較安全的工業,其危險度為10-4。放射防護標準所推薦的基本劑量限值,相當於其它職業危險度為5×10-4。據調查,放射工作人員的平均受照射劑量保持在劑量限值的1/10以下,相當於其它職業危險度5×10-5,則放射職業的安全性就優於其它安全職業。
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
為了實現放射防護的目的,ICRP提出了放射防護基本原則。
放射實踐的正當化:任何伴有電離輻射的實踐,所獲得的利益,包括經濟的以及各種有形、無形的社會、軍事及其它效益,必須大於所付出的代價,包括基本生產代價、輻射防護代價以及輻射所致損害的代價等,這種實踐才是正當的,被認為是可以進行的。如果不能獲得超過付出代價的純利益,則不應進行這這種實踐。
放射防護的最最佳化:任何電離輻射的實踐,應當避免不必要的照射。任何必要的照射,在考慮了經濟、技術和社會等因素的基礎上,應保持在可以合理達到最低水平,所以最最佳化原則也稱為ALARA原則。在謀求最最佳化時,應以最小的防護代價,獲取最佳的防護效果,不能追求無限地降低劑量。
個人劑量和危險度限制:所有實踐帶來的個人受照劑量必須低於當量劑量限值。在潛在照射情況下,應低於危險度控制值。
上述三項基本原則是不可分割的放射防護體系。其中最最佳化原則又是最基本的原則,目的在於確保個人所受的當量劑量不超過標準所規定的相應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