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除村籍

開除村籍

當這部作品即將問世的候,欣聞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作出鄭重承諾,將在今後三年內全部取消農業稅,這標誌著中國農民繳納了幾千年的皇糧國稅即將成為歷史。同時又欣聞新的《信訪條例》已從今年5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施。這些舉措,充分體現了我們的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

基本介紹

  • 書名:開除村籍
  • 作者:姜翕芬
  • ISBN:7506333945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9-1
  • 字數:350000
圖書資料,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編輯推薦,

圖書資料

版次:1
定價:28 元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內容提要

農民負擔和民眾上訪,是一個歷久而常新的話題,也是多年來人民民眾普遍關注的兩大社會熱點問題。這些年來,農民負擔問題已成為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也成為影響幹群關係和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並於1996年12月作出了《關於切實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決定》,對如何減輕農民負擔的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基層組織在利益的驅動下,置黨中央、國務院的三令五申於不顧,我行我素,虛報浮誇,巧立名目,隨意誇大農民收入,抬高提留收取標準,導演了一幕幕“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下級騙上級,層層摻水”的駭人聽聞的鬧劇。使那些不堪忍受重負的農民,不得不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益。為了能夠討回個公道,他們只好走上了漫漫的上訪路。而一些地方組織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尊嚴和政績,又置他們的疾苦和呼聲於不顧,對他們進行圍追堵截,千方百計阻止他們去上訪,個別村兩委會甚至因為村民上訪,作出了開除村民村籍這樣荒唐而又令人啼笑皆非的決定。
該書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北方的一些農村為背景,以凝練而辛辣的筆觸,再現了當時我國一些農村農民負擔過重的真實情況,再現了那些不堪重負的農民上訪而屢遭圍追堵截的情景。書中那些農家兒女由於家境貧寒而不得不卻步於高等學府殿堂之外的坎坷經歷;面對嚴重旱情“農夫心內如湯煮”的焦慮心情;過重的農民負擔給農民帶來的艱難困苦的生活;由此而引發的村民一次次上訪;少數基層幹部為了所謂的政績而對上訪農民所採取的那種冷漠與傲慢的態度等等,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令人震驚,發人深思。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熱切地期盼著這部作品能夠給人們以啟示,能使我們牢牢記住過去那段難忘的歷史,更加關注“三農”,關注人民民眾的疾苦,在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美好的明天。

作者簡介

姜翕芬,男,山東萊陽人。先後就讀於昌濰師專中文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文藝理論班和美國肯辛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現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山東人大工作》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通俗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人大制度新聞協會理事。自幼酷愛文學,先後發表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雜文等數百篇。

編輯推薦

本書以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北方農村為背景,以凝練而辛辣的筆觸再現了當時我國一些農村農民負擔過重的真實情況,再現了那些不堪重負的農民上訪而屢遭圍追堵截的情景。書中那些農家兒女由於家境貧寒而不得不卻步於高等學府之外的坎坷經歷;面對嚴重旱情“農夫心內如湯煮”的焦慮心情;過重的農民負擔給農民帶來的艱難困苦生活;由此而引發的農民一次次上訪;少數基層幹部為了所謂的政績而對上訪農民所採取的那種冷漠與傲慢的態度等等,如泣如訴,如怨如幕,令人震驚,發人深思。
《開除村籍》一出版立即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說,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本為中國農民減負而吶喊的小說類力作。作者是《山東人大工作》雜誌社社長兼總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
列寧評價托爾斯泰的小說為“俄羅斯時代的一面鏡子”。《開除村籍》無疑也是一面鏡子,它照射的是上一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國農民負擔過重這個“時代話題”。農民過重負擔,一度影響幹群關係和社會穩定,最後不得不由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切實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決定》。然而,一些地方的基層組織置黨中央、國務院的三令五申於不顧,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虛報、誇大農民收入,抬高提留標準,使那些不堪重負的農民,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踏上漫漫的上訪路。於是圍追堵截上訪者就成了“保一方平安”者的慣用手法。個別村的兩委會甚至因為村民上訪,作出開除村民村籍這樣荒唐決定。作者飽蘸那支對人民摯愛和對邪惡勢力憎恨的筆,藝術地再現了這段中國農村史。
作者是來自中國北方農村的農民後代,對農村的眷戀、關切和深愛,對農村生活的熟悉、體察和感受,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良心、良知和理性,促使他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秉筆直書,經年不斷,為我們塑造了以梁鑫為代表的農民群體,展現了農村苦、農民窮、農業真危險的人生畫面。
作者熱愛農民,在農民中有許多親朋好友。他對農民的所想、所行、所愛、所憎、所苦、所樂都比較了解,在他心目中活躍著各式各樣的人物,所以在他下筆時才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根深才能葉茂。沒有生活的底蘊,向壁虛構的作品,或生吞活剝外國的東西,是不會有生命力的。
作品不是通過一個事件或一兩個人物來反映生活中一個片斷,而是在許多人物的相互關係中,在修水庫、強行提取“三提五統”等許多事件的穿插糾葛中,表現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社會特徵和生活情景。人物、環境、情節,細緻、具體、完整,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從感情上和思想上打動讀者,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愛憎,並受到鼓舞,為爭取美好的前途而鬥爭。這是作品魅力之所在。
書中那些農家兒女由於家境貧寒而不得不卻步於高等學府之外的坎坷經歷;面對嚴重旱情農民的焦慮心情;過重的農民負擔給農民帶來的生活的艱辛,由此而引發的一次又一次上訪;少數基層幹部為了所謂的政績而對上訪農民所採取的冷漠與傲慢態度等等,如泣如訴,發人深思。
書中的主人公梁鑫高中畢業,因為家境貧寒,上大學的理想成了泡影,心愛的人羅小惠眼看就要嫁到城裡,在這種情況下,他克服種種阻力、習俗,做了外村的倒插門女婿,從此演出辦夜校、競選村委會主任、為減負帶領村民上訪和最終被開除村籍的故事。
《開除村籍》是一部充滿中國北方農村生活氣息的小說。從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勞動場面,到家庭關係、社會習俗,包括戀愛方式等等,都是地道的中國北方農村的。魯迅曾說:“現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開除村籍》的濃重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是這部書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受到農民朋友歡迎的重要原因。
作品是對現實現象的藝術再現,卻不是現實現象的簡單重複。通讀全篇,掩卷靜思,就會發現,作者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事物本質的又具有藝術價值的人物、事件、情節、細節、感情、思想,然後通過作品把最鮮明、最富感染力的生活場面再現出來。這種藝術的概括反映出作者深厚的藝術積澱和很高的文學修養。
作品的語言風格也是值得稱道的。小說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一切事實,一切思想的衣服。”(高爾基語)《開除村籍》所描繪的形象,給人以活生生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的印象,準確、生動的把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複雜、微秒的現象,無論是山光水色,無論是鳥語花香,無論是人物的言談動作、思想感情,都是用語言描寫出來,讀者通過語言來把握作品中的形象。比如到省城上訪,“他們到傳達室一打聽才知道,今天是星期天,機關不上班。這時他們才想起出門時忘記了城裡人還要休息星期天這件事。”寥寥數語,活龍活現地刻畫出城鄉之別,農民上訪之不易,真是神來之筆。
好不容易熬到星期一,接待他們的居然是市信訪局人員——那個接待多次就是不解決問題的幹部。上訪人看了這位幹部的工作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了主意。”那箇中年男子見梁鑫等三人猶豫不決,又解釋說道:“你們就別猶豫了,快把材料交給我吧,我會給你們轉辦的。再說了,你們不管到哪兒上訪,到頭來還不是要轉到下面去辦理。”
這就是我們信訪工作管理體制的現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體制的弊端。
作品經過慎重選擇、取捨,因而使語言具有生動活潑、簡練、形象化、辛辣和富有感染力的特點。作品中那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使得村委會主任羅方釗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橫行鄉里,給人以合乎邏輯的詮釋。但最終還是正義戰勝邪惡,羅家村又恢復了昔日的寧靜。下一步呢?被開除村籍的梁鑫和羅小惠夫婦的命運呢?羅家村將會沿著怎樣的軌跡發展?讀者期盼續集問世,並希冀不要等得太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