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東北根據地

日本投降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各一部進軍東北,抗擊國民黨軍進攻,將東北建成戰略基地的鬥爭。

東北地區(今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河北省東北部)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工業發達,交通便利;北靠蘇聯,西接蒙古,東鄰朝鮮,南與華北相連,並與山東解放區隔海相望,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一直為日偽所統治。1945年4月,中國國民黨以“中央設計局東北復員設計委員會”的名義,提出一個抗戰勝利後接收和統治東北的計畫,企圖占領東北,對關內各解放區形成南北夾擊,以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國共產黨力爭將東北建成戰略基地,並以此為依託,與關內各解放區相配合,同國民党進行持久鬥爭。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9日,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境內作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轉移到中蘇邊境進行整訓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和留在東北境內堅持鬥爭的部隊,隨同蘇軍解放東北。8月11日,為配合蘇軍殲滅日本關東軍,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命令晉綏、晉察冀、山東軍區各以一部兵力分別向察哈爾、熱河、遼寧、吉林進發。晉察冀軍區所屬冀熱遼軍區由於緊靠東北,迅速調集8個團又1個營共1.3萬餘人於17日率先進入東北,至30日收復熱河全省及遼西地區。其中第16軍分區部隊,於9月6日進入瀋陽,成立了衛戍司令部。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派膠東蓬萊獨立營600餘人從海上進軍東北,於8月29日在莊河登入。日本投降後,為創造對付國民黨軍大舉進攻的有利戰略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包括先機控制東北的部署。9月15日決定成立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的中共中央東北局,即赴東北主持工作。19日,向全黨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提出“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決定山東軍區部隊主力及山東大部分幹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華中新四軍調8萬兵力到山東和冀東。同時,又派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15名,率領從各解放區抽調的部隊和幹部,海陸並進,日夜兼程向東北進發。10月3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所有進入東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及由東北抗日聯軍擴建的東北人民自衛軍,統一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至11月底,到達東北的部隊計有:山東軍區所屬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警備第3旅,渤海、魯中、膠東和濱海軍區部隊各一部及濱海支隊、田松支隊等部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3萬餘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359旅、教導第2旅、警備第1旅各一部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部共萬餘人;晉綏軍區第32團,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第31團,晉冀魯豫軍區所屬冀魯豫軍區第21團。以上部隊連同先期進入東北的冀熱遼軍區部隊共11萬餘人。從延安及各解放區抽調的黨政軍幹部2萬餘人也陸續到達東北。上述部隊和幹部分別於承德、赤峰、錦州、瀋陽、營口、鞍山、撫順、本溪、安東(今丹東)、東豐、西豐、海龍、磐石、牡丹江等地展開,一方面殲滅拒絕投降的日偽軍,摧毀偽滿政權,發動民眾,建立基層民主政權;另一方面大力擴軍,先後編成21個師(旅),並組建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等10個軍區,為創建東北根據地打下了基礎。中國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鑒於東北已先為中國共產黨所控制,決定依靠美國的援助,從陸地、海上、空中加緊向東北運兵,以武力奪占東北。繼1945年9月10日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並以國民政府名義改劃東北三省為九省後,又成立東北保全司令長官部,10月26日任命杜聿明為司令長官。10月下旬,由美國軍艦將第13、第52軍從海口、上海運至秦皇島登入。該兩軍於11月奪占山海關、錦州。隨後,新編第1、第6軍和第71、第60、第93軍相繼到達東北。1946年2月,國民黨軍憑藉其優勢兵力,沿北寧鐵路(今北京―瀋陽)向東北腹地發動大規模進攻,3月13日進占瀋陽。與此同時,蘇聯政府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決定將東北各大城市及中長鐵路(哈爾濱―滿洲里―綏芬河―大連)移交給國民黨政府。鑒於上述形勢,為在東北站住腳跟,中共中央果斷地改變了在東北的工作方針和戰略部署,於1945年11月下旬決定將東北人民自治軍從中長鐵路沿線及大城市退出,在東滿、北滿、西滿廣大農村及中小城市建立鞏固的基地,並加強熱河、冀東的工作,作持久打算。12月2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建立鞏固根據地的地區,是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要求正規部隊要以相當部分,分散從事發動民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和組織游擊隊、民兵、自衛軍等工作,以便穩固地方,配合野戰軍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隨即作出具體部署:將原來的10個軍區合併為東滿、南滿、西滿、北滿4個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主力部隊大部劃歸各軍區指揮。以師(旅)為單位,分兵於廣大鄉村,進行清剿匪偽、發動民眾、建設根據地的工作。截至1946年6月,各部隊進行較大的剿匪作戰共212次,殲滅土匪近8萬人,收復為土匪盤踞的城鎮118座。還發動民眾向日偽統治時期的官吏、漢奸、特務、惡霸分子開展反奸清算鬥爭,狠狠打擊了日偽殘餘及城鄉封建勢力,瓦解了國民黨在東北的社會基礎。各地普遍成立了工會、農會、青年會、婦女會等民眾組織。至1946年5月,東北解放區建立11個省、2個特別市、近30個專區(盟)、200個縣(旗)的人民政權。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民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分配土地,初步解決了貧苦農民的土地問題。國民黨軍進占瀋陽後,於1946年4月分南北兩路向解放區大舉進攻。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依據國內形勢的變化,確定全力控制北滿地區和長春、哈爾濱兩市及中長鐵路滿洲里至綏芬河段,要求東北民主聯軍迅速集中主力,堅決扼守交通樞紐四平地區,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以促使國共談判達成東北停戰的協定。據此,東北民主聯軍同時進行了歷時月余的四平保衛戰和本溪保衛戰,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但正是由於部隊作戰任務艱巨,對集中力量建設根據地也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此時,國民黨軍集結於東北的總兵力達30萬餘人,占領了擁有東北53%以上的人口、29%以上面積的地區,控制了主要大中城市及鐵路幹線。東北解放區的面積大大縮小,且很不鞏固,除北滿幾個完整的省份外,大部陷入國民黨軍之手。東北民主聯軍經過半年多的連續作戰,雖給了國民黨軍以重大打擊,但自身也損失嚴重,未得到及時補充,處境困難。6月16日,中共中央為統一領導東北工作,決定林彪任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7月上旬,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擴大會議,總結近一年來創建根據地和阻擊國民黨軍進攻的經驗教訓,制定了全面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東北的工作方針、作戰方針和各項具體政策。會議通過了《東北的形勢和任務》的決議(即《七七決議》),決定利用國民黨軍集中主力進攻關內各解放區,戰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東北根據地;強調把發動民眾、創建根據地作為第一位的工作;要求軍隊以主力兵團配合地方武裝切實肅清土匪;號召一切可能下鄉的幹部都到農村去,全面展開根據地建設。從此,掀起了建設根據地的熱潮。東北民主聯軍一部分主力部隊及所有地方武裝,對殘存在北滿的3萬餘名土匪繼續進剿,至1947年5月基本肅清匪患,為發動農民進行土地改革和參軍參戰提供了有利條件。東北局從地方機關和軍隊中抽調1.2萬名幹部組成工作團,奔赴廣大農村,發動和領導農民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將地主的7500餘萬畝土地和大量牲畜、糧食、房屋及其他財物分配給630萬農民,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大大激發了農民建設根據地、支援東北民主聯軍作戰的積極性。廣大城鄉積極加強基層人民政權建設。1946年8月成立東北行政委員會,選舉林楓為主席,張學思、高崇民為副主席。此後,經過一年的政權建設,東北行政委員會下轄10個省政府、2個行署、46個專區(盟)、242個縣(旗)政府、1505個區公所、27018個村政府。與此同時,動員大量翻身農民參軍,全面加強部隊建設。10月,主力部隊進行整編,北滿編成3個縱隊和7個獨立師,南滿編成2個縱隊、3個獨立師及1個支隊。還建立了10個炮兵團、1個高炮大隊、1個坦克隊、46個獨立團和大量縣區武裝。至1947年4月底,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發展到46萬餘人。經過一系列的工作,東北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東北民主聯軍的作戰能力大為增強。到1947年夏季,東北根據地面積達90餘萬平方千米,占東北地區總面積的70%;根據地人口1800萬餘人,占東北人口總數的46%。東北根據地的創建和鞏固,為奪取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而為全國解放戰爭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戰略後方。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