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岔抗日游擊根據地

1937年“七七”事變後,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主要在南滿、東滿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並在輯安縣(今集安市)建立了東岔抗日根據地。東岔抗日根據地位於輯安縣西北部的清河鎮一帶,範圍約120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岔抗日游擊根據地
  • 地理位置:通化市集安市西北部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37年“七七”事變後,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主要在南滿、東滿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並在輯安縣(今集安市)建立了東岔抗日根據地,進行了襲擊老嶺隧道工程、蚊子溝戰鬥、長崗戰鬥等著名戰鬥,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
東岔抗日根據地位於輯安縣西北部的清河鎮一帶,範圍約120平方公里。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林木茂盛,地勢險峻。1936年春,楊靖宇派於指導員來到東岔一帶活動。1937年正月,於指導員率13名戰士再次來到東岔村宣傳抗日,使村民對抗聯有了一定的了解,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家家都把為抗聯籌糧買布當成自家的事,東岔村成為可靠的抗日根據地。1938年初,楊靖宇率領第一路軍進駐東岔地區,並把總司令部設在了東岔溝里的紅石砬子。楊靖宇經常在晚上帶警衛員到東岔村里看望農民民眾,了解情況,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更加堅定了民眾支援抗聯打敗日本強盜的信心和決心。不久,在軍部秘書長韓仁和的主持下,召集劉邦林、王紹先等人開會,成立了東岔村抗日五人小組,組長劉邦林,副組長王紹先。這個小組為抗聯一路軍開闢老嶺山區抗日游擊區、創建東岔抗日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掠奪東北的資源和鎮壓人民抗日武裝鬥爭,日本侵略者於1937年3月開始修建全長120多公里的通(化)輯(安)鐵路。通輯鐵路工程的輯安老嶺路段山高勢險,無路可通,只能開山鑿岩建設隧道。被強征的勞工飽受軍警監工們的殘酷迫害,苦不堪言,隧道工程進展緩慢。1938年3月初,楊靖宇在東岔村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襲擊老嶺隧道工程。老嶺隧道工程區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並且戒備森嚴,由日軍丹冶小隊及偽騎兵35團一連擔任守護,角田守備隊日夜巡邏,強攻硬拼勢必造成重大傷亡,楊靖宇決定兵分三路,以智取勝。
3月13日,楊靖宇率領警衛1團、3團和司令部共500餘人,從東岔出發,一路經天橋溝過嶺,下午3點多鐘到達十一道溝伐木場。這裡有幾百名衣衫襤褸的勞工正在伐木,十幾個鬼子和警察監視。楊靖宇命令部隊迅速包圍了伐木場,發起進攻。面對突然襲擊,鬼子、警察措手不及,乖乖舉手投降。隨即楊靖宇又率領部隊和勞工們沖向日本鬼子工程區,繳了鬼子兵的槍,砍斷了兩道電網,衝進日本東亞土木株式會社事務所。日軍守備隊及日本監工山田芳松、榮田太十郎等人負隅頑抗,被當場擊斃。與此同時,第二路人馬攻占了十一道溝工地發電所,消滅了守敵,破壞了敵人的發電設備。第三路抗聯部隊100多人,襲擊了十二道溝存放物資的倉庫,日軍警備隊被全殲,其餘偽軍及日偽鐵路員工倉惶逃命。14日,第一軍在十一道溝同追擊的日軍角田部隊和偽警察120餘人發生戰鬥後安全轉移。此次戰鬥焚毀鐵路工程事務所建築物12棟、汽車3輛及儲存的全部建築材料,破壞了全部機器和發電設備,並繳獲了一大批糧食和服裝,使日軍損失20萬日元,鐵路工程停工兩個月,日偽當局稱之為“老嶺事件”。
1938年6月10日,劉邦林從敵人電話中得知偽軍索旅請求縣城駐守日軍為其補充給養的訊息,立即報告楊靖宇。6月12日,楊靖宇接到劉邦林報告,得知索旅32團一部從蚊子溝門出發,向縣城開去。楊靖宇率領部隊在家什房子以北的山上設下埋伏。敵人依仗武器裝備精良,認為抗日聯軍白天不敢出來,大搖大擺地進入了包圍圈。抗日聯軍向敵人猛烈射擊並發起衝鋒,經過一場激戰,殲滅敵人兩個連共140餘人,給偽軍索旅以重大打擊。
陽岔工區是通輯鐵路另一處重要的工區,由日軍警備隊和偽軍騎兵25團的100餘人在該工區駐防警備。1938年6月19日夜,楊靖宇、魏拯民指揮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一軍教導團和第二師500多名指戰員,襲擊了陽岔工區的今井組事務所,第十一、十二號老嶺河橋樑工地和土口子隧道工地,敵人遭到了重大損失,鐵路工程癱瘓了數月。
1938年8月2日,楊靖宇率領警衛旅和二師400餘人,在通輯鐵路工程輯安長崗地段的埋財溝一帶,對偽軍索旅發動了攻擊,殲敵數十人,繳獲了大批槍枝彈藥。此後,號稱“皇軍剿匪之花”的索旅潰不成軍。
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東岔抗日根據地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