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與社會建設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推動新時期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最合理的戰略選擇。在復旦大學國務學院、上海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上海市古美街道所進行的社區黨建與社會建設結合推進的“開放式黨建”基層實踐是寶貴的探索,它的開放式建設的兩個支撐點緊緊把握住“民眾路線”和“協商民主”,通過民眾路線的重新實踐實現政黨對社會的引領,通過協商民主實現基層社會的自治。本書在古美街道等實踐的基礎上,揭示了“開放式黨建”的特點:協商民主與民眾路線的融合,由此回應什麼是中國式的黨建道路。
基本介紹
- 書名:開放式黨建:協商民主與民眾路線的融合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237頁
- 開本:16
- 作者:韓福國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開放式黨建:協商民主與民眾路線的融合》是中國民主觀察叢書中的一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序言一:黨的建設推進社會建設
序言二:建構社會縱向與橫向的組織網路
一、“開放式黨建”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需求
(一)執政黨建設需要開放的格局和空間
1.時代壓力需要基層黨建的開放格局
2.開放式黨建的基礎是民眾路線
3.開放式黨建的形態是協商民主
4.社會共治創造治理新形態
(二)上海市基層黨建的時代變遷背景
1.中國單位化黨建的傳統模式
2.上海區域化黨建的時代變遷
3.閔行推進黨內基層民主的實踐
(三)政黨建設的開放是國內外的發展趨勢
1.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基層黨建
2.美國兩黨的基層動員機制
3.英國工黨的社會動員方式
4.德國社民黨的社會整合方式
二、黨建新形態:開放式黨建的時代內涵
(一)開放式黨建的時代問題導向
1.“區域化黨建”的城市社會群體結構變化
2.社區(街道)黨工委為中軸的區域化黨建
3.基層黨建對民眾路線的回歸
4.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協商民主
(二)開放式黨建的基本理念
1.引領:政黨建設統合基層社會治理
2.開放:基層黨建融合社會建設
3.協商:政黨與社會的有效互動
4.監督:基層黨建的社會動力
5.科學:黨建的制度化保障
6.共治:黨建格局下的多元力量參與
(三)開放式黨建的目標
1.增強執政黨的基層組織凝聚力
2.鞏固政黨執政的民眾基礎
3.型塑各種利益和執政信息的匯集中心
4.推進法治框架下的社會治理能力
5.強化黨的基層民主引領能力
(四)開放式黨建的發展階段
1.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導向:增進感召力的初始階段
2.以建設社區文化為載體:促進價值認同的凝聚階段
3.以區域化黨建為契機:注重社會建設和組織創新聯動的協同階段
4.以自身建設為核心:鞏固系統整體效能的制度化建設階段
三、民眾路線:開放式黨建的社會基礎
(一)開放之一:民眾工作機制的重塑
1.民眾信息的收集科學開放
2.民眾需求的社情分析會制度
3.民眾問題解決的反饋機制
4.信息整合的監督保障
5.民眾工作機制的成效
(二)開放之二:黨員代表會議制度的設立
1.制度設立的目的與功能
2.制度的運作機制
3.代表組成的規定與職責
4.會議制度的保障措施
5.黨員代表會議的民眾路線內涵
(三)開放之三:幹部的公開選拔和考核機制
1.幹部考核的民眾評議
2.部門績效的社會評價
3.幹部選拔的社會公開
4.幹部隊伍的開放式培養
(四)開放之四:黨務公開的流程建設
1.結果與過程的主動公開
2.依社會申請的回應公開
3.網路黨建的開放式體系
4.資訊時代的黨建整體性公開
(五)開放之五:開放式黨委決策
1.黨委決策議題開放的範圍
2.決策開放的基本原則
3.決策開放的程式
4.決策開放的監督和問責機制
5.責任追究機制
(六)開放之六:法治理念下組織權力空間配置的完善
1.行政黨組:區域化聯建與項目化協商推進
2.綜合黨委:依託“三緣”的組織重構
3.居民區黨委:“片區管理”與組團式服務
4.片區黨務工作站的黨建幅度創新
四、協商民主:社會自治與政黨領導的協同
(一)居民自治中的協商體系
1.居委會為核心的自治協商平台
2.“鄰里客廳”的新型公共協商空間
3.以片區為範圍的協商平台
4.“五常”信息協商載體
5.網路社會空間中的協商
(二)社會組織的發育與成長
1.社會組織的培育環境
2.樞紐型社會組織培育
3.公益招投標項目的推進
4.社會組織發育的主要治理成效
(三)社區黨建機制中的協商民主途徑
1.建立黨員需求發現機制
2.黨員(代表)聯繫民眾的“兩聯”
3.社區黨員論壇制度
(四)社會需求的第三方調查評估
1.評價形式:“體制內”向“體制外”擴展
2.評價主體:“少數人”變“多數人”
3.評價方法:“傳統型”向“專業型”轉變
(五)協商議事平台:民眾路線與黨建的融合
1.協商議事平台之一:黨工委議事會
2.協商議事平台之二:黨(總)支部議事會
3.協商議事平台之三:“三會”議事平台
五、開放式黨建:開放的基本結構
(一)開放式黨建的中軸: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
1.“片區治理”的有效幅度
2.建立社區共治的決策機制
3.搭建社區共治的多元議事平台
4.黨委重大決策的開放和規範化
(二)開放式黨建的標靶:政黨領導與民眾參與的有機結合
1.強化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2.全面尊重和支持社會治理力量
3.通過民眾路線吸納民眾更廣泛的參與
4.領導人民運行協商民主
(三)共治的要素:完善和持續的各方聯動載體
1.共建、共治、共鳴與共進的基層黨建邏輯
2.社會自治動力的激勵與自治能力的壯大
3.以區域化黨建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
4.注重非公有制企業黨建與流動黨員隊伍管理
5.充分發揮黨員在黨建中的主體作用
6.適應現代網路信息社會的黨建模式
結論:在協商與共治中推進政黨領導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二:建構社會縱向與橫向的組織網路
一、“開放式黨建”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需求
(一)執政黨建設需要開放的格局和空間
1.時代壓力需要基層黨建的開放格局
2.開放式黨建的基礎是民眾路線
3.開放式黨建的形態是協商民主
4.社會共治創造治理新形態
(二)上海市基層黨建的時代變遷背景
1.中國單位化黨建的傳統模式
2.上海區域化黨建的時代變遷
3.閔行推進黨內基層民主的實踐
(三)政黨建設的開放是國內外的發展趨勢
1.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基層黨建
2.美國兩黨的基層動員機制
3.英國工黨的社會動員方式
4.德國社民黨的社會整合方式
二、黨建新形態:開放式黨建的時代內涵
(一)開放式黨建的時代問題導向
1.“區域化黨建”的城市社會群體結構變化
2.社區(街道)黨工委為中軸的區域化黨建
3.基層黨建對民眾路線的回歸
4.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協商民主
(二)開放式黨建的基本理念
1.引領:政黨建設統合基層社會治理
2.開放:基層黨建融合社會建設
3.協商:政黨與社會的有效互動
4.監督:基層黨建的社會動力
5.科學:黨建的制度化保障
6.共治:黨建格局下的多元力量參與
(三)開放式黨建的目標
1.增強執政黨的基層組織凝聚力
2.鞏固政黨執政的民眾基礎
3.型塑各種利益和執政信息的匯集中心
4.推進法治框架下的社會治理能力
5.強化黨的基層民主引領能力
(四)開放式黨建的發展階段
1.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導向:增進感召力的初始階段
2.以建設社區文化為載體:促進價值認同的凝聚階段
3.以區域化黨建為契機:注重社會建設和組織創新聯動的協同階段
4.以自身建設為核心:鞏固系統整體效能的制度化建設階段
三、民眾路線:開放式黨建的社會基礎
(一)開放之一:民眾工作機制的重塑
1.民眾信息的收集科學開放
2.民眾需求的社情分析會制度
3.民眾問題解決的反饋機制
4.信息整合的監督保障
5.民眾工作機制的成效
(二)開放之二:黨員代表會議制度的設立
1.制度設立的目的與功能
2.制度的運作機制
3.代表組成的規定與職責
4.會議制度的保障措施
5.黨員代表會議的民眾路線內涵
(三)開放之三:幹部的公開選拔和考核機制
1.幹部考核的民眾評議
2.部門績效的社會評價
3.幹部選拔的社會公開
4.幹部隊伍的開放式培養
(四)開放之四:黨務公開的流程建設
1.結果與過程的主動公開
2.依社會申請的回應公開
3.網路黨建的開放式體系
4.資訊時代的黨建整體性公開
(五)開放之五:開放式黨委決策
1.黨委決策議題開放的範圍
2.決策開放的基本原則
3.決策開放的程式
4.決策開放的監督和問責機制
5.責任追究機制
(六)開放之六:法治理念下組織權力空間配置的完善
1.行政黨組:區域化聯建與項目化協商推進
2.綜合黨委:依託“三緣”的組織重構
3.居民區黨委:“片區管理”與組團式服務
4.片區黨務工作站的黨建幅度創新
四、協商民主:社會自治與政黨領導的協同
(一)居民自治中的協商體系
1.居委會為核心的自治協商平台
2.“鄰里客廳”的新型公共協商空間
3.以片區為範圍的協商平台
4.“五常”信息協商載體
5.網路社會空間中的協商
(二)社會組織的發育與成長
1.社會組織的培育環境
2.樞紐型社會組織培育
3.公益招投標項目的推進
4.社會組織發育的主要治理成效
(三)社區黨建機制中的協商民主途徑
1.建立黨員需求發現機制
2.黨員(代表)聯繫民眾的“兩聯”
3.社區黨員論壇制度
(四)社會需求的第三方調查評估
1.評價形式:“體制內”向“體制外”擴展
2.評價主體:“少數人”變“多數人”
3.評價方法:“傳統型”向“專業型”轉變
(五)協商議事平台:民眾路線與黨建的融合
1.協商議事平台之一:黨工委議事會
2.協商議事平台之二:黨(總)支部議事會
3.協商議事平台之三:“三會”議事平台
五、開放式黨建:開放的基本結構
(一)開放式黨建的中軸: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
1.“片區治理”的有效幅度
2.建立社區共治的決策機制
3.搭建社區共治的多元議事平台
4.黨委重大決策的開放和規範化
(二)開放式黨建的標靶:政黨領導與民眾參與的有機結合
1.強化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2.全面尊重和支持社會治理力量
3.通過民眾路線吸納民眾更廣泛的參與
4.領導人民運行協商民主
(三)共治的要素:完善和持續的各方聯動載體
1.共建、共治、共鳴與共進的基層黨建邏輯
2.社會自治動力的激勵與自治能力的壯大
3.以區域化黨建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
4.注重非公有制企業黨建與流動黨員隊伍管理
5.充分發揮黨員在黨建中的主體作用
6.適應現代網路信息社會的黨建模式
結論:在協商與共治中推進政黨領導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