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構圖

開放式構圖

指畫面不一定放在中間,以強調主體與畫外空間的聯繫;畫面形象不完整,以強調畫外空間的存在,以及和畫外空間的有機聯繫;故意破壞構圖的均衡、不協調,使畫面經常處於不均衡到均衡、不協調到協調的多樣變化之中;藉助於聲音構成畫外空間,而且往往是聲畫分立。

現代影視表現技巧,已經突破了在一個固定的畫幅之內完成畫面造型任務的局限,觀眾對畫面的審美思維從封閉式的思維向開放式思維轉變。開放式構圖形式,是突破畫幅固定局限的有力手段。

發展,特點,區別,

發展

早期的電影,因受技術條件限制,機位不動,一拍到底直到把一卷膠片拍完再換上一卷接著拍,這樣拍成的電影,還不成其獨立的藝術,只不過是一個記錄工具而已。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運動攝影、不同景別及蒙太奇手段的產生和運用,電影才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剛剛成為藝術的電影,不得不向具有豐富經驗的古典繪畫學習。這樣,電影畫面的繪畫性便成了電影畫面的審美標準。蘇聯國立莫斯科電影大學教授庫里肖夫在《電影導演基礎》一書中這樣寫道:“決定畫面時,一定要規定出拍攝對象與畫面四邊的關係。做為電影攝影的先決條件需是一個畫家或半個畫家。”顯然,他把畫面的四個框線做為一個固定的介線如同一幅畫一樣,畫面造型只限於在這個固定的框架中進行。這是典型的“封閉式”構圖法則。“封閉式”構圖的特點是把框架當成一個獨立的封閉空間,注重框架內部布局的均衡、完整、嚴謹、統一。畫面從內容到形式都由於框架的存在而與外部空間脫離,成為一個和四邊有內在聯繫的封閉空間。
開放式構圖

特點

與此相反,隨著影視造型觀念的演變,出現了“開放式”構圖形式。“開放式”構圖,不再把畫面框架看成與外界沒有聯繫的界線。畫面構圖注重與畫外空間的聯繫。造成一個除了實空間(可視畫面)以外,還存在著一個虛空間--不可視的,但由觀眾想像而存在的畫外空間。對於“開放式構圖”的特點綜述如下:
(1)畫面主體不一定放在畫中心,以強調主體與畫外空間的聯繫;
(2)畫面形象不完整,以強調畫外空間的存在,以及和畫外空間的有機聯繫;
(3)故意破壞構圖的均衡、不諧調,使畫面經常處於不均衡到均衡,不諧調到諧調的多樣變化之中;
(4)藉助於聲音構成畫外空間,而且往往是聲畫分立。
總之,“開放式”構圖,不是把觀眾的視覺感受局限的可視的“具像畫面”之內,而是 引導觀眾突破畫框限制,產生畫面外空間聯想,達到擴展固定畫框的空間,突破畫框局限的目的。從而增加了畫面的容量。

區別

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的區別——
攝影中有兩種不同的構圖觀念: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並運用空間角度、光線、鏡頭等手段重新組合框架內部的新秩序時,我們就把這種構圖方式稱為封閉式構圖。把框架之內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天地,追求的是畫面內部的統一、完整、和諧、均衡等視覺效果。封閉式構圖比較適合於要求和諧、嚴謹等美感的抒情性風光、靜物的拍攝題材,對於一些表達嚴肅、莊重、優美、平靜、穩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場面,用內向的、嚴謹的、均衡的封閉式構圖也是有利的。開放式構圖在安排畫面上的形象元素時,著重於向畫面外部的衝擊力,強調畫面內外的聯繫。表現形式一是畫面上和人物視線和行為和落點常常在畫面之外,暗示與畫面外的某些事物有著呼應和聯繫。二是不講究畫面的均衡與嚴謹,不要求畫面內的形象元素完成內容的表達,甚至有意排斥一些或許更能完整說明畫面的其他元素,讓觀眾獲得更大的想像空間。三是有意在畫面周圍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特別在近景、特寫中進行大膽的不同於常規的切角處理,被切掉的那一部分自然也就留下了懸念。四是顯示出某種隨意性,各種構成因素有一種散亂而漫不經心的感覺,似乎回眸的偶然一瞥,強調現場的真實感。觀眾由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思考,是對觀眾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參與能力的充分信任。開放式構圖適合於表現動作、情節、生活場景為主題材內容,尤其在新聞攝影、紀實攝影中更能發揮其長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