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始建開平風采堂。
民國三年(1914年),開平風采堂竣工。
2020年,風采堂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平市對風采堂進行升級改造。
建築格局
開平風采堂,又名名賢余忠襄公祠,簡稱“名賢祠”,是開平、台山兩地余姓族人紀念他們的祖先余靖而修建的,由風采堂和風采樓兩個主體建築物和門樓與環形祠圍牆構成,擁有三進六院十五廳堂的嶺南庭院式布局,總面積約5364平方米。名賢祠位於三江匯聚的荻海埠頭。這裡三面環水,江面開闊,荻海埠頭向潭江延伸。風采堂在建祠之初就是祠庠合一,中間為祠堂,東西兩翼為學校。名賢祠在建築設計上大膽套用西式結構,如柱式、拱券、窗飾、鐵柱等,而在藝術裝飾方面卻採用石雕、磚雕、木雕、灰塑、陶塑、瓦頂琉璃等這些傳統中式建築藝術,令整座建築熔中西建築藝術於一爐,中西合璧。
主要建築
風采堂
風采堂,祠堂的正門上大字書寫“名賢余忠襄公祠”。名賢余忠襄公祠總面闊54.80米,總進深50.8米,總建築面積約3765平方米,採用磚、石、鋼、木和鋼筋混凝土組合結構,建築形制和裝飾以嶺南宗祠特色為主,巧妙地揉進了西洋建築元素,將中國、希臘、羅馬和伊斯蘭的建築藝術以及西方的工業技術溶於一體,為多元文化融合的典範。
門樓
門樓原是祠堂和學校的門口,四柱八角,八犄挑檐。門樓上方彩繪左邊是菊花,代表“人淡如菊”;右邊是荷花,代表“心清若荷”。小門樓向東而立,開學之季上學之時,朝陽直照門面,寓意學子朝氣蓬勃、前程光明;門前窄後寬,寓意學子要保持虛懷若谷的心境,既入寶山就應滿載而歸。
風采樓
風采堂後建有風采樓,是一棟三層城堡式建築。“風采樓”三字由明朝大儒陳獻章題贈。風采樓建築面積約635平方米,磚混結構,建築採用了嚴謹的三段式構圖,西式四坡屋頂;四角設盔式穹頂及塔樓,建築雄偉端莊,在嶺南現存西洋古典建築中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余靖(1000~1064年),廣東韶關曲江人,北宋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字家,從政四十一年,官至工部尚書,卒後贈刑部尚書,謚“襄”,後人尊稱為“忠襄公”。他一生為國家竭智盡忠,建策匡時,撫民治吏,三使契丹,兩平蠻寇,光輝業績彪炳青史,動人風采流芳百世。他與范仲淹、歐陽修、尹洙被尊為北宋“四賢”,與歐陽修、王素、蔡襄被稱為“四諫”,是繼唐代張九齡之後嶺南地區又一位歷史文化人物,被後人稱為“異代九齡”。余靖在從政期間撰寫《從政六箴》,總結出“清”“公”“勤”“明”“和”“慎”六字為官原則,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警戒自己,做一個清正廉明、為國為民的好官。
文物價值
風采堂的結構形式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民族風格,又吸取了西洋建築的藝術特色,結構嚴謹,瑰麗宏偉,在僑鄉建築里獨具一格,祠內各種裝飾大量運用石雕、木雕、陶塑、泥塑和鐵鑄等傳統工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開平風采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2012年,中共開平市紀委深度挖掘和總結提煉余靖的從政理念和勤廉事跡,建設風采堂廉政教育基地;2014年1月,開平風采堂獲評“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開平風采堂位於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風采中學內。
交通信息
自駕:自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開平風采堂,路程約4千米,用時約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