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鬥雞可是“國寶級名雞”,已經被列入了《國家地方品種保護名錄》。在特級鬥雞大師高元的家裡貼著這樣一副對聯:“一噴一醒再接再厲,威武莊嚴寧死不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封鬥雞
- 列入:《國家地方品種保護名錄》
- 地位:“中國四大名雞”之一
- 位置:開封
地位,歷史淵源,鬥雞愛好者,比賽常識,比賽日,比賽地點,比賽規則,觀賽禮數,發展現狀,鬥雞協會,
地位
說起“中國一絕”的鬥雞,就不能不提到開封。中原鬥雞是“中國四大名雞”之一,而中原一帶的鬥雞,追根溯源,大多出自開封鬥雞。從北宋至今,開封鬥雞活動一直盛行於民間。悠久的歷史積澱,使開封人保持著慣有的古都情調。過去的開封鬥雞僅在農曆正月到四月間舉行,每逢節慶都有鬥雞活動,甚至連一些外地的鬥雞愛好者也遠道而來觀戰助興。
開封鬥雞在國內外頗有名氣,常有外地鬥雞愛好者來汴進行交流比賽,而開封鬥雞在國際、國內比賽中屢獲殊榮。開封不少鬥雞愛好者還經常攜鬥雞赴北京、上海和石家莊等城市巡迴演出,飽受好評。中央電視台在《魅力開封》專題片中,濃墨重彩介紹了開封鬥雞。不少導演也把目光投向了開封鬥雞,拍攝了《開封鬥雞》、《雞祥如意》等影視劇。但最讓開封鬥雞人引以為豪的是,1999年,開封鬥雞隊代表中國參加了在泰國舉行的世界鬥雞大賽,一舉奪得重量級的冠軍,聲名遠揚。
歷史淵源
開封在唐朝受重視程度僅次於當時的長安和洛陽。開封百業俱興,各方面的都發展得很好。恰好鬥雞也是在唐朝發展到鼎盛狀態的,這股風氣當然也會在開封形成潮流。
每一朝故都的建立和消亡,都為開封帶來了更加沉重的歷史和歲月的滄桑感。當繁華移往別處,在冷落的遺蹟世界裡,總是會有一部分人留在原地,日復一日地繼續他們已習慣了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一旦被歲月淘洗出古色古香的韻味時,就會被認定為王朝遺風,從文化和風俗兩方面賦予開封與眾不同的底蘊。開封鬥雞就是一種王朝遺風。
開封隨是七朝故都,但開封人有一個思維定式,他們喜歡將每一種風俗的起源追溯到北宋時期,他們覺得那時候的都城東京才是一個真正的王朝的縮影。鬥雞雖然是一種更為古老的習俗,但開封人很樂意將鬥雞視為北宋遺風。而鬥雞進入全盛時期正是宋朝,今天的開封人仍然喜愛鬥雞,這或許跟開封曾經是宋朝都城的歷史榮耀感有關。
鬥雞愛好者
開封的鬥雞愛好者,在當地俗稱“玩鬥雞”,以鬥雞為樂。玩鬥雞者,多愛練武,又愛喝酒,義氣深重,紀律嚴明。玩鬥雞的人都有一種傳統,即“論道不論親”,如果有人真正愛雞,通過朋友介紹,都可無償贈送,但是必須遵守幫規:鬥雞只能自養不能轉讓,更不能與其它雞交配繁殖。
開封人愛鬥雞的程度,用鬥雞愛好者的說法是“視雞如子”。他們可以節衣縮食,省下有限的費用為鬥雞增加營養。雞的冷暖,雞的住行,時刻牽掛著他們的心。雞的飼料,人們要淘了一遍又一遍。怕雞臥在水泥地上得腿病,人們把煤渣篩細,每天鋪在籠罩下。冬天鬥雞季節,人們怕雞凍著,常做個布罩將雞裝起來,或者解開衣扣,將雞揣在懷裡。
鬥雞是主人的寶貝,特別是開封人。即使是鬥雞精神沒落的現在,真正領略鬥雞內涵的鬥雞者,還保持著寧肯捨棄金錢,也不肯捨棄鬥雞的傳統。
養鬥雞者的經驗以及心得
“平時餵高粱、玉米等穀類。訓練的時候就開始餵雞蛋、牛肉了。”50歲開外的陳明山馴養鬥雞已有20多年的歷史。他告訴記者,要培養一隻上好的鬥雞,飼養很關鍵,每天他都要給自己的鬥雞進行3次體能訓練。“清晨帶著鬥雞散步,中午訓練它們的跳躍能力,晚上還要對鬥雞進行‘按摩’”。陳明山說著演示起來,他抱著一隻鬥雞,用雙手揉搓鬥雞的胸肌、大腿肌、脖肌、翅膀。“這樣可以使鬥雞的肌肉結實,活血化淤。三分雞子,七分餵養。” 陳明山說。
“以前生活困難的時候,家裡下麵條打個雞蛋,我都要把雞蛋撈出來餵給鬥雞。出去喝碗羊肉湯,還要仔仔細細把羊肉都撈出來帶回家給鬥雞吃,我光喝湯。但看著自己的鬥雞長得膘肥體壯,比賽時所向披靡,我心裡美滋滋的。”蘇金龍說。
一級鬥雞大師趙沙夫告訴記者,開封玩鬥雞者,多愛練武,又愛喝酒,義氣深重,紀律嚴明。玩鬥雞的人都有一種傳統,即“論道不論親”,如果有人真正愛雞,通過朋友介紹,皆可無償贈送。如果中途因故不能繼續餵養,原雞送回或自己殺吃皆可,但必須把雞頭、雞爪送還原主,以示信義。
開封鬥雞的最大特點是雞種純,它選種十分嚴格。鬥雞的父是誰,母是誰,它的前五輩人們都會精心記住。選種時絕對不允許近親交配。餵養的目的是為了“斗”,所以除了選種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外,餵養和訓練上也有獨特的管理方法。
比賽常識
比賽日
每年農曆正月初二,是鬥雞比賽的日子。除了正月初二外,二、三、四月的比賽時間都不固定,一般都選在月初第一個星期天。
比賽地點
日子選定後,就要選擇鬥雞坑了。所謂“鬥雞坑”,是因鬥雞的場地低於四周地面而得名。開封的“鬥雞坑”,從清末到民國一直在開封北部“里城”東門以外的廣場上。
現在,多選擇在龍亭公園、鐵塔公園和相國寺內。
比賽規則
每次鬥雞比賽時,鬥雞坑觀者甚眾,熱鬧異常。鬥雞坑的主持人叫“雞頭家”、“雞頭”。雞頭又是鬥雞勝負的裁判,還是鬥雞找對拉線的介紹人。雙方在鬥雞坑鬥雞,先由雞頭搭橋說合,然後互相看雞,叫做“搬眼”。原則是:個頭、體重、雞齡基本相同的才能相鬥。雞頭髮令:“拉雞!”雙方抱雞入場。雞頭再令:“預備”,雙方各抱雞蹲於圈內,兩雞雞頭相照。雞頭喊“撒雞”後,雙方同時放手,退出場外。
15分鐘為一盤。雞坑兩端,各備有清水一桶,供“使水”之用,就是斗過一盤兩盤之後,為了讓鬥雞保持清醒,不使雞的體溫繼續升高,經雙方或一方要求,在雞頭下令“攏雞”以後,雙方把雞子抱起,然後把毛巾浸濕,先把雞頭和口腔內的淤血洗淨,再沾清水浸濕鬥雞的胸腹與兩翅之下,以利於恢復疲勞、繼續戰鬥。 鬥雞坑有一條多年形成的規矩,就是不論雙方斗得如何精彩頑強,都不準拍手叫好,以免打架生事。不僅場上如此,場下欣賞別人的鬥雞時也是如此。
參加完比賽的鬥雞,經常筋疲力盡,沒有辦法喝水。這時,主人就會用吸管餵鬥雞水喝。有些主人甚至直接把雞嘴含在嘴裡,口對口喝水。
觀賽禮數
據老人們介紹,平時看別人的鬥雞時,只能誇獎,不能說孬。一夸主人倒茶,二夸主人拿煙,三夸主人拿酒,四夸主人拿出燒雞盛情招待。如不懂此俗,看雞時說雞孬,一說雞孬受冷淡,二說雞孬就會被攆走。當主人下逐客令時,無論再怎樣花言巧語,也難以挽回難堪的局面。 舊時鬥雞是一種賭博。現在,鬥雞活動已成為有益於社會的體育競技和民間娛樂活動。
發展現狀
當北宋定都開封,開始歷史上有名的東京勝景後,鬥雞中心也跟隨權力中心的轉移,從長安、洛陽等地轉移到了開封。而明清時期,鬥雞中心又移到了北京周邊地區。一直到了近代,隨著鬥雞從依附權力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其他地區的民間鬥雞也跟著式微了,只有開封人將這個王朝遺風繼承了下來。
北宋以來,開封的鬥雞活動一直很盛行,並且遍及於民間,雞種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血統體系,玩鬥雞者也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幫派系統。現在,鬥雞逐漸成為深受廣大市民喜愛的體育休閒運動,玩鬥雞不僅鍛鍊了身體,也陶冶了情操。鬥雞比賽活躍了市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今日開封,鬥雞已經是一種十分普及的民間娛樂。在濃蔭下、家門口、院子裡,幾個鄰居在茶餘飯後就會將自己的鬥雞拿出來,讓他們較量一下,主人也好相互切磋經驗。
鬥雞協會
開封市鬥雞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皇宮一直保留至今,有很多養雞名家把遺留下來的中原優良鬥雞品種保存下來,中央電視台開封“中國風”、“中國一絕”、“走遍中國”欄目曾多次報導過開封鬥雞,使開封鬥雞名揚天下。
開封市鬥雞協會是政府批准在全國成立最早鬥雞協會,該協會隸屬於開封市體育局、民政局,各項證件齊全,組織結構健全。
開封市鬥雞協會會長蔡尚海、名譽會長高元、顧問孫長有、副會長穆文明、白成功、秘書長李聚祥、會長助理馬三、總裁判長穆文明、裁判狄青、曹會民、會計李長海。目前該協會共有會員二百多名(包括五縣)。
開封市鬥雞協會曾多次經外省市邀請到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長春、廊坊等地進行鬥雞表演,並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目前開封市共有大型鬥雞養殖基地六處,全市共養殖鬥雞幾萬隻,且鬥雞品種齊全,包括中原雞、越南雞、泰國雞、緬甸雞和各種雜交雞種,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