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胡同

開封胡同

開封城內的大小街道縱橫交織,四通八達,大部分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有著較為深遠的歷史淵源。素有“七角八巷”之稱。七角:縣角 、行宮角、 崔角 、丁角、 吳勝角、 都宅角、 府角。七角中演變成大街的有丁角街、 吳勝角街。八巷:雙龍巷、 賢人巷、 聚奎巷、 保定巷 、金奎巷、 南京巷、 慈悲巷、 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為生產中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封胡同
  • 稱號:七角八巷
  • 類型:7種
  • 命名:以家族和作坊命名
胡同命名,油坊胡同,太白鬍同,裴場公胡同,南劉府胡同,北劉府胡同,北仁義胡同,南仁義胡同,候家胡同,雙龍巷,臥龍街,蔡胡同,繡球胡同,南教經胡同,三民胡同,大黃家胡同,南劉府胡同,館驛街,前炒米胡同,镟匠胡同,胭脂河街,

胡同命名

即小道,以窄,短為特徵,開封素有“七十二胡同”之說,隨著時代的變遷,舊城的改造,道路的拓寬,有的已經面目全非。開封胡同的命名,大體有七種類型,其中以家族和作坊命名占多數。
以家族命名、 以生產作坊命名、 以景物命名、 以吉祥仁愛命名、 以堂廟命名、 以官衙命名、 反映時代的命名、 此外還有以序號命名的胡同。

油坊胡同

在市區東部,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東段,北起東半截街西口,與南羊市街南口和裴場公胡同東口相接。長270米,南口寬5米,北口寬13米,瀝青路面。清代年間,街北面有三聖廟,稱南三聖廟街,屬祥符縣城第二隅。民國時期街南口有山西人在此開油坊,汴人故稱油坊胡同。

太白鬍同

位於市區東南部,南北走向,北起自由路東段,南至西蔡河灣街。清乾隆五十三年,巡撫畢沆在街北口建一“太白廟”,故名太白廟胡同。民國時更名太白鬍同,沿用至今。

裴場公胡同

位於市區東部,東起油坊胡同,西至大袁坑沿街。長250米,東口寬10米,西口寬5米。瀝青路面。北宋時,為祭祀 漢代湯陰縣皮場鎮人張森,為民殺蠍有功,而在此街建皮場土地祠,稱皮場街,屬東京城顯仁坊。明代,該街建皮場公廟,清光緒年間稱裴場公胡同,,屬祥符縣第二隅,民國初諧音將“皮”字訛為“裴”,沿用至今。

南劉府胡同

位於市區東北部,在第一中醫院東側。南起財政廳東街西部,北至雙龍巷西部,長202米,寬3—5米,街中部兩側有-東西向小巷,瀝青路面。明末進士,(清初工部尚書)劉昌曾在該街建造府第,立有“四世宮保”牌坊,1935年曾稱“法治南胡同”1937年後復稱今名。

北劉府胡同

在市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雙龍巷西部,北至雙井街西口,長118米,寬3·6米,水泥方磚路面。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胡同,光緒年間,為區別南劉府胡同稱今名。(名稱來歷同南劉府胡同)1935年曾名法治胡同,1937年復稱今名。

北仁義胡同

在開封市區西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門大街北側,北起開封市明膠廠,長300米,寬3-7米。相傳,清代有張李兩家鄰居,在修牆時,你占我一寸,我擠你一尺,針鋒相對,互不想讓,一次李家向那邊擠了幾尺,把整個胡同占沒有了,張家無奈,就給在京做官的兒子寫了一封信,想用權勢壓倒對方。不久,張家接到兒子的回信,折信一看,卻是一首詩:
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
而今只見城牆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看了兒子的來信後,深思良久,終於憣然悔悟,接著主動把牆讓了幾尺。李家為此深表感動,也主動向里挪了幾尺,胡同又變寬了,兩家重歸於好。人們為了讚美張李兩家知過能改,互諒互讓的精神,便把這條胡同改稱“仁義胡同”此段在北,故名北仁義胡同。

南仁義胡同

在市區西部,南北走向,北起西門大街,與北仁義胡同南口相對,長188米,寬3-6米,名稱來歷同北仁義胡同。

候家胡同

在市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財政廳東街,北至雙龍巷,長200米,寬5米,瀝青路面。因清初進士候良翰在此居住,乾隆年間稱候家胡同。1935年稱維新街,1937年復稱今名。候良翰,祖籍蘭考縣,清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仕途後居住該街.

雙龍巷

相傳有兩說法,一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曾在此居住,因古代皇帝為真龍天子,故名。另一說法,相傳該街有座龍王廟,街兩端有兩口井,出現兩條龍,東青龍,西火龍。故名雙龍巷。
雙龍巷現還有比較好的四合院,以利於開封“胡同游”

臥龍街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前,被朝廷追殺,倉皇逃之此處,遇一破廟,藏匿其中。後成功逃之陳橋,黃袍加身,得成霸業。因皇帝為龍,如在此處沒有脫逃,便沒有大宋的基業,後故叫臥龍街!意龍在此處騰飛之意! 呵呵,胡亂寫之,請眾友批評指教!

蔡胡同

在市區西北部.由兩條東西向街道和一條南北向街道組成.南北向街道在該街西部,北起磚橋街,南止解放胡同,長210米,寬4米,瀝青路面.南北向街道中部向東通宋都御街,向東南通解放胡同,東西長335米,寬4米.明代,周王府菜園在此處,清代稱菜胡同,後改為蔡胡同.

繡球胡同

在市區東部,相傳有二說:一該街原住一富戶,用拋繡球方式為其女擇婿,故名。二是北宋時此處為蘇府,因院中有繡球花,蘇小妹愛此花,凡來求婚者皆先以此花賦詩對答,後該街稱繡球胡同。
司官口街
清代,布政司(藩台衙門)的捕廳(俗稱右司館)設該街南口東側(雙龍巷街西口)故名右司館街,後稱右司官口街。
沒有聽說有左司官口。

南教經胡同

在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草市街,西止北土街。北宋時,有猶太人到開封居住,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在此建挑筋教禮拜寺。后街繞寺而建,故稱挑筋胡同,沿用至清代。民國初改稱教筋胡同,後曾名南大同胡同。1937年將兩條東西走向平行的胡同分稱,該街居南,稱今名。

三民胡同

在開封市區中部。南鶿潞蠼鄭?敝列旄?幀3?19米,南口寬2米,北口寬3米。水泥路面。明代稱草三亭,清代稱曹三廳,又稱鳳凰巷。1912年以後為紀念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改稱三民胡同。此處回民居多。
相傳三國時曹操曾在此餵馬,蓋了三個草亭,故得名草三亭。因為該巷似鳳凰,故亦有鳳凰巷之稱。後人也有曹三廳之說,系草三亭之訛音。馮玉祥改草三亭為三民胡同,以紀念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建國大綱。日本入侵改為東光胡同,取大東亞共光共榮之義,日本投降後恢復為三民胡同。

大黃家胡同

在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草市街南口,西止南土街。明代稱黃瓜胡同,清乾隆年間屬第二隅,稱黃家胡同,民國時期稱大黃家胡同。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月,河南體育專門學堂校址設在該街。抗日英雄吉鴻昌將軍曾在該街2號院居住,稱吉公館。

南劉府胡同

位於市區東北部,南起財政廳東街西部,北至雙龍巷西部,長202米,寬3—5米,街中部兩側各有-東西向小巷,瀝青路面。明末進士,(清初工部尚書)劉昌曾在該街建造府第,並立有“四世宮保”牌坊,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胡同,1935年曾稱“法治南胡同”1937年後復稱今名。

館驛街

在市區西部,東起中山路中段,西至勝利街。唐、宋、明代均設驛站在此,專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處所,因是招待賓客之所,故名驛站。宋時為小御巷,名妓李師師居此。路北有一胡同通省府前街,路南從東至西有:館驛一道胡同、館驛二道胡同、館驛三道胡同、館驛四道胡同。
東胡同
位於市區西部。該街位於商業大院東側,街道狹窄,故名東胡同。街內21號院門前有一槐樹,明初朱元璋駐開封時,常抱此槐鍛鍊身體,汴人稱此樹為“朱抱槐”或“朱槐”。

前炒米胡同

在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南羊市街,西止大袁坑沿街.該街北宋時賣茶湯者居多,且茶湯為炒米所制,故名炒米胡同.清光緒年間,將東西走向且南北相通的兩條胡同分別稱名,該街居南,稱前炒米胡同.街西部北側與後炒米胡同相通.

镟匠胡同

在市區中部。明、清時,街內多镟匠經營手工木製品的店鋪,故名。民國初期,北書店街北端打銅巷銅匠遷入街內,該街為木、銅製品店鋪集中區,現為居民區。
燒雞胡同
在市區東部,南北走向,南起維中前街,北至維中后街,長273米,南寬3·4米,北寬5·1米。清末,該街回族居民多以加工燒雞為業,光緒年間屬第二隅,名燒雞胡同。
磨盤街
在開封市區北部。據傳清代該街多為石器手工業店鋪,鍛磨的石匠較多,並在街道兩邊擺很多待售磨盤,故名“磨盤街”。

胭脂河街

在市區南部,西起新務農工街,東口向南拐,通外馬號街。明代汴河支流經此,後河床淤積,河水變淺。相傳,當地回民較多,宰殺牛羊,血水傾入河內,水呈胭脂色,稱胭脂河。後河床淤積平成街。
胭脂河街還有一美麗的傳說。北宋時,繁華的東京汴梁,有一條小河穿城而過。離州橋不遠,有一個半間大小的店鋪,經營些婦女用品,店主張老實和愛女胭脂相依為命勤儉度日。胭脂女在一次擔水中偶而相識一個英俊的青年後生,名俊生。俊生每天來小店買一盒胭脂,走到橋頭就把胭脂倒在河中。天長日久,河水便泛起一層玫瑰色。後來,俊生和胭脂女產生了愛慕之情,張老實愛女心切,並經過一番打聽,便托人說媒。不久,俊生和胭脂就成了親。小兩口成婚不久,金兵南侵,國難當頭,俊生從軍出征,。汴京失陷後,張老實病死,小店關門。胭脂思夫心切,以淚洗面。她每天都向門前的小河投入一盒胭脂,河水又泛起了玫瑰色。後來,俊生戰死疆場,胭脂也投河身亡。人們懷念俊生和胭脂,就把這條河叫胭脂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