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善禪茶

開善禪茶

開善禪茶是大慧宗杲禪師弟子開善道謙禪師把徑山茶宴帶回武夷山,與儒家文化交融形成的禪茶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善禪茶
  • 外文名:KaiShanChanCha
背景故事,思想來源,文化內涵,

背景故事

"雙童肩竹輿,兀兀如乘舟。及茲朝暑微,遠訪招提幽。蒼山望中橫,清泉腳底流。所歷已殊勝,況乃窮林丘。僧房在在涼,逢迎足茶甌。岸幘幽鳥鳴,橫琴素煙浮。倦借一榻眠,吾生復何求。薰風溪上來,虛檐散颼颼。開懷若傾倒,忽去不可留。人間苦炎熱,物外常清秋。或名非所期,聊尋赤松游。"(宋.劉子翬《入開善》)沿蒼山尋夢緩行,一路清泉洗禮,一路茶香為伴,掩映在林丘翠竹的神密,那就是武夷山禪茶祖庭開善寺
有人說開善寺因禪茶而被世人知曉,有人說禪茶因開善寺而飄香武夷,其實,無論是秉承徑山茶宴家風的開善茶宴,還是從圓悟克勤、大慧宗杲至開善道謙一脈相承的"禪茶一味",禪與茶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謂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屍路上行五事,乃至打坐、吃茶……人們都可以從中悟到禪的無所不在。
開善禪茶

思想來源

宋朝時候,有個道謙和尚從師於大慧宗杲。 一天,宗杲禪師令道謙禪師前往長沙給張紫岩居士送信。道謙禪師很不願意去,心想:“我參禪二十年,沒有入門處。更作此行,道業決定荒廢。”於是不想前去。他的友人宗元禪師聽說之後,叱責他道:“不可以在路上參禪嗎?去,我與你一起去。”道謙禪師不得已,只好前往長沙。在途中,道謙禪師流著眼淚,告訴宗元禪師說:“我一生參禪,沒有特別得力的地方。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應的地方?”宗元禪師道:“你但將諸方參得地,悟得地,長靈(守卓)、圓悟(克勤)、妙喜(宗杲)三老為你說得地,都不要理會。途中可替的事,我盡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去承當。”道謙禪師便問:“五件什麼事?願聞其要。”宗元禪師道:“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屍路上行。”道謙禪師一聽,言下大悟,高興得不覺手舞足蹈。宗元禪師道:“你此回方可通書。應該前進,我先回去了。”於是宗元禪師當即回到徑山,道謙禪師則繼續前往長沙,道謙禪師見到張公。張公非常歡喜,為道謙禪師記下其所悟。為其庵贈名曰“自信”而為記。道謙禪師笑而受之。等到道謙禪師送信回到徑山時,宗杲禪師於半山亭望見道謙禪師,大喜,說道:“這漢和骨頭都換了也。”特為印可道:“建州子,你這回別也(與以往不同了)”。道謙禪師聽聞道:“老漢驗人處,應不讓釋迦。”道謙禪師啟悟的五事—— 著衣、喫飯、屙矢、放尿、馱個死屍路上行,也成了千古佳話。這也成為了開善禪茶的主要思想,禪本在平常日用之中,茶也是平常日用之事。禪與茶都只是一顆平常心而已。
開善禪茶

文化內涵

公元1138年,道謙禪師從杭州徑山歸隱武夷山的仙州山建密庵隱修,與其同在大慧宗杲禪師座下學法的忠定公劉子羽居士遂恭請他住持開善寺, 一時四眾雲集,法筵大開。道謙禪師便潛心於講禪說法品茶之中。 道謙禪師不僅把大慧宗杲的“看話頭”禪法帶回了武夷山,還帶回了徑山禪茶。從而使武夷山禪雨茶風盛行一時,並使禪茶文化與武夷山的本有文化交融,而形成了開善禪茶。從此,禪茶與儒、道便結下不解之緣。茶講究“正清和雅”,禪宗的目的就是在求索自身的和諧中而去啟悟的。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探索自身和諧的重要課程。而在靜坐靜慮中,要想免疲解困,提神益思,當武夷山的岩茶。武夷岩茶自宋到清一直被列為貢品,加上寺中醒心泉那一泓煮茶的極品泉水。如此天時地利成就了道謙禪師,讓他在好茶好水的沉浸中悟出禪與茶同為一味的真諦。
開善禪茶
大理學家朱熹年輕時執弟子禮向道謙禪師問禪 :"向蒙妙喜開示,應是從前文字記持,心識計較,不得寘絲亳許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云云)。願受一語,警所不逮。”道謙禪師回答:“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只為遲疑。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自一刀兩段。把這一念提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公服之無斁有省云:“舊喜安心苦覓心,捐書絕學費追尋。困衡此日安無地,始覺從前枉寸陰。”(《歷朝釋氏資鑒》卷十一)這裡的" 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便就是這顆平常心。
《羅湖野錄》卷二中記載了道謙禪師的另一段來開示:“時光易過,且緊緊做工夫。別無工夫,但放下便是。只將心識上所有底一時放下,此是真正徑截工夫。若別有工夫,儘是痴狂外邊走。山僧尋常道,行住坐臥,決定不是;見聞覺知,決定不是;思量分別,決定不是;語言問答,決定不是。試絕卻此四個路頭看。若不絕,決定不悟。此四個路頭若絕,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云:‘無’。‘如何是佛’。雲門道:‘乾屎橛’。管取呵呵大笑。”道謙禪師在這裡用"決定不是"四個字,否定了一切,只是讓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所謂平常心是道也。
禪茶一味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對茶與禪內理的精闢概括,是指飲茶和參禪修行方法上的一致。禪學主張於“淨心自悟”之中求得對世俗塵念乃至佛教理論的超越;飲茶在純雅清淡之中,通過“雋永平和”完成自我性情的升華。
禪茶一味的理念與看話頭禪法同步,成為這座千年古剎引為自豪的文化基因。
道謙禪師圓寂後,一位大德高僧來到開善寺,接過禪茶文化的火炬並將其發揚光大。他就是與朱熹亦師亦友的肯庵圓悟禪師。
肯庵圓悟對開善道謙的“禪茶一味”情有獨鐘,潛心研習禪與茶的關係,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品茶的奧妙,他常常和朱熹一起品茗論佛。在他的心裡,“禪茶一味”不是第一的味道,也不是只有一種味道,說苦非苦,說甜非甜,人生五味,盡在其中。後來,他圓寂之時,朱熹以香茶敬輓並留詩兩首曰:" 擺手臨行一寄聲,故應離合未忘情。炷香瀹茗知何處,十二峰前海月明。一別人間萬事空,他年何處卻相逢。 不須更話三生石,紫翠參天十二峰。 "
開善禪茶
茶與禪的結合,在中外茶文化史上可謂是一泓流淌不息的清泉,一杯品不盡的香茗。
禪茶一味傳古今,茶道源頭茶山青 。開善寺所在地武夷山,自古以來便是有名的茶鄉。如果說武夷山傳承了奧妙的茶文化,那么開善寺就是傳承著禪茶一味的祖庭。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道紀法師自從2011年底入住開善寺以來,便開始蒐集整理開善寺的相關資料。並以了"開善茶宴"丶"看話頭"、"屏山遺韻"作為開善禪茶中茶名,但此並非做為商業之用途。開善禪茶旨在以祖師們所開示的這顆平常心做出來的禪茶。以此心、此茶相融,借水澄心,即茶演法。願以開善禪茶為平台,供養三寶、與眾生廣結善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