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善禪寺

開善禪寺,坐落於世界雙遺產地——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鎮拱辰山下,是閩北“看話禪”與“禪茶文化”的祖庭。

據《八閩通志》記載:“開善寺,五代唐同光初(923年)建。”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年),資政殿大學士——忠顯公劉韐葬拱辰山南,開善寺賜為功德院,改稱“開善院”。 據《建州弘釋錄》記載:“屏山先生劉子翬,嘗修開善院。屢延名德主之。”宋紹興八年,大慧宗杲禪師法嗣道謙禪師從杭州徑山歸隱仙州密庵,劉子翬遂恭請道謙禪師住持開善寺,而使法筵大開,而鼎盛一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善禪寺
  • 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
  • 建於:五代唐同光初(923年)
  • 相關人物:劉韐
簡介,相關事件,

簡介

道謙禪師(約1093 ~1185 ),武夷山市五夫鎮游氏子。家世業儒。幼聰慧,讀書輒成誦。早失恃怙。嘆曰:“為人子者,不及甘旨之養。當從浮屠氏,學出世法,以報罔極。”遂落髮。道謙禪師出家後,即遊方參學。曾前往京師,依圓悟克勤禪師,無有省發。後依大慧宗杲禪師,居泉南。宗杲禪師後來移居徑山,開法接眾,道謙禪師亦隨往而執侍。

相關事件

一日,宗杲禪師令道謙禪師前往長沙給紫岩居士張公送信。道謙禪師很不願意去,心想:“我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更作此行,決定荒廢。”他的友人宗元禪師聽說之後,叱責他道:“不可在路便參禪不得也,去,吾與汝俱往。”道謙禪師不得已,只好前往長沙。在途中,道謙禪師流著眼淚,告訴宗元禪師說:“我一生參禪,殊無得力處。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應去?”宗元禪師道:“你但將諸方參得底,悟得底,圓悟(克勤)、妙喜(宗杲)為你說得底,都不要理會。途中可替底事,我盡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支當(承當、應付)。”道謙禪師便問:“五件者何事,願聞其要。”宗元禪師道:“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駝(同“馱”,背負)個死屍路上行。”道謙禪師一聽,言下領旨,高興得不覺手舞足蹈。宗元禪師道:“你此回方可通書。宜前進,吾先歸矣。”於是宗元禪師當即回到徑山,道謙禪師則繼續前往長沙,半年才回來。宗杲禪師一見道謙禪師,大喜,說道:“建州子,你這回別(與以往不同)也。”道謙禪師後回武夷山開善寺,不僅把徑山“看話頭”禪法帶回了閩北,而且還帶回了從圓悟克勤禪師一脈相乘下來的“禪茶一味”思想。從此弘法化眾,聲光大震。僧俗雲集,親近求法者,不計其數。當時的劉子翬、朱熹、呂本中、呂祖謙等名儒、名士都曾與道謙禪師交往甚密。甚至朱熹在年輕時還曾經向道謙禪師學習禪法,道謙禪師的思想對後世的朱子理學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道謙禪師圓寂後,朱熹曾寫下《祭開善謙禪師文》來悼念。呂本中亦有《送謙上人回建州三首》、《謙上人清湍亭》等詩作。宋朝時期,還有木庵道瓊首座、肯庵圓悟禪師、吳十三道人等高僧大德住持於此修道弘法。開善寺宋朝以後的興衰之跡,記載缺失,未能祥考。僅有《五夫子裡志稿》記載清朝時期住持開善寺的志齋上人一位大德的事跡。 文革期間,開善寺完全被毀,寺後祖師塔被掘。寺廟被改作他用。黨的宗教政策落實以後,由當地善信發心蓋起了簡陋的殿堂和齋堂,但因年久失修都已經破爛不堪。
時移世易,百代滄桑。昔日莊嚴梵剎,何期又成丘墟。慚愧道紀目睹祖師道場一片荒涼,實在心寒。心中發願:一定要重新祖師道場,重振宗風。但重興祖師道場並非一人之力所為。敬祈十方護法、善信,共同發心,共建道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