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山遺址,位於遼寧省鐵嶺市開原市八棵樹鎮陳家屯村東團山子的山坡上,西距陳家屯200米。遺址南臨清河,坐北朝南,地勢開闊,面積1.5平方公里,在遺址內發現的陶器殘片有:豆、罐、盆、網墜、紡輪;石器有:斧、刀等。經考古學家認定,為春秋戰國時代的生活遺址,屬於鐵嶺發現的古遺址中年代比較早的生活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原團山遺址
- 位於:遼寧省鐵嶺市開原市
- 單位: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春秋戰國時代的生活遺址
考古發現,貊人遺存,高柄豆類遺存,
考古發現
團山遺址最早發現於1981年春季的文物普查,因其地表遺物豐富,在發現不久即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團山遺址地表遺物中,類似今天托盤一類的器物高把“豆”發現最多。高把“豆”的製法是先用一厚厚的泥片捲曲成筒,然後再在上邊安上碟狀的“豆”盤,底部再修成喇叭狀以立足,高把“豆”在團山遺址中所占比例特別大,個別高把“豆”的“豆”身上還飾有米粒形的戳點紋來裝飾。從高把“豆”形制判斷,團山遺址大體代表了遼北東部山區在2500年前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和軍事發展水平等狀況,這對於了解和探討遼北東部山區原始文化的內涵及穢貊族與後世夫余、高句麗部族的關係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除了高把“豆”,地表遺物中還有陶器的器耳,這些器耳形制多樣,有柱形、雞冠形、舌形、環形等若干種,尤以環耳居多,製作風格看上去很是草率,但從中也讓人看出制陶人非常熟練的工藝水平。其中,雞冠耳有一種呈窄長條形的,上飾一排戳點紋,狀如水餃,說明戳點紋是當時人們喜愛的紋飾。此外,團山遺址中還發現了很多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錘、石劍、石網墜、石紡輪等,反映了遼北東部山區原始人刀耕火種的生活往昔。由於在這個遺址採集的標本在清河、寇河、碾盤河流域非常具代表性,因此,現在考古學界也有以團山遺址作為區域考古文化的名稱而叫做“團山文化”的提法。
貊人遺存
團山遺址是遼北地區青銅時代遺址中較有代表性的遺址,團山遺址所處的時代是在公元前1000年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相當於中原的春秋早期直到戰國時期,這種遺存在鐵嶺東部有很大的分布面,甚而擴展到遼河以西的法庫縣東南部一帶。團山遺址所代表的文化族屬在學術界的意見基本一致,即普遍認為屬於古籍中所謂的“貊人”遺存,貊人是東北古老民族穢貊族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民族形成的時間很早,到戰國以後逐漸分化成夫余、高句麗等民族。
高柄豆類遺存
高柄豆類遺存是鐵嶺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遺存,“三普”中這一文化遺存又有大量發現。
高柄豆類遺存廣泛分布在鐵嶺市境內的寇河、碾盤河及清河上游區域。它很有特色,對分析和判斷燕秦時期中原對遼北的文化影響意義重大,所以一經發現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團山遺址便是一處比較典型的高柄豆類遺存。考古人員在團山遺址中採集到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尤其是高柄豆和製作粗糙的環耳都發現了很多。另外,還發現了安裝在青銅短劍柄部的加重器,這證明該遺址與青銅短劍文化也有關聯。
高柄豆類遺存廣泛分布在鐵嶺市境內的寇河、碾盤河及清河上游區域。它很有特色,對分析和判斷燕秦時期中原對遼北的文化影響意義重大,所以一經發現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團山遺址便是一處比較典型的高柄豆類遺存。考古人員在團山遺址中採集到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尤其是高柄豆和製作粗糙的環耳都發現了很多。另外,還發現了安裝在青銅短劍柄部的加重器,這證明該遺址與青銅短劍文化也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