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山遺址

團山遺址

1946年,著名考古學家李文信曾在龍潭山東團山的鐵路兩側採集到西漢五銖錢、青銅鏡殘片、三棱銅鏃、黃白色玉垂飾、琉璃質耳環飾、“長樂未央“殘瓦當、灰色細泥噴多孔陶甑底、印五銖錢紋陶片等漢代器物。

李文信在舊龍潭山火車站附近鐵路兩側發掘漢墓2座。出土陶灶、耳杯等漢墓常見之明器。新中國成立後,吉林市文物主管部門又在此地進行過多次考古調查,獲得許多漢代器物。有板瓦殘塊4件,為灰色泥質,火候較高。其中3塊瓦而為繩紋,瓦里為布紋和平紋;一塊瓦面為“G”型連續劃紋,瓦里為平紋。輪制灰色泥質殘陶器32件,其中有口沿、器耳、紋飾陶片、殘豆、甑底、陶盤、陶圓餅等。出土鈴形銅飾1件,鈴身作圓杵頭狀,周身有對稱長方形孔兩對,鈴身上部有弧形鈕,與1981年榆樹大坡老河深墓葬中出土的鎏金蓋鈴形制相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團山遺址
  • 出土地點:李溝鄉團山溝村西
  • 館藏地點:吉林市
  • 所屬年代商周
  • 地形:橢圓高台地
  • 遺址總面積:40000平方米
簡介,氣候環境,

簡介

團山遺址 位於李溝鄉團山溝村西50米,距縣城20公里。遺址在團山頂部,呈橢圓形高台地,東西長150米,南北寬50米,文化層深1.5~3米,為商周先民遺址。
西團山遺址,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類,編號27/I-27, 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時代:青銅時代。地址:吉林省吉林市。
西團山遺址是一處青銅時代文化遺存,西團山文化是東北地區最早發現並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1930年代,日本學者三上次男、左竹仲匕和我國考古學家李文信等對西團山遺址進行過考古調查。1948年和1949年,東北大學師生在此進行過兩次清理髮掘。1950年,在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倡議下,由裴文中任團長的東北考古發掘團對西團山遺址進行了第三次考古發掘,其後發表的考古報告中,正式提出以西團山遺址墓葬文化遺存為代表的考古學文化命名為“西團山文化”。此後,1953、1956、1962年又先後在此發掘。

氣候環境

西團山海拔236.2米,相對高度40米,遺址總面積40000平方米。通過考古發掘,西團山遺址主要由墓葬和居住址組成。墓葬為板石立砌和塊石壘砌的石棺墓。居住址為圓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築。生產工具主要是磨製石器,青銅器數量不多,陶器為手制素麵的砂質褐陶。
沿團山路從御橋港路口向西約300米,一片曠野之中緊鄰馬路邊矗立著一座不高的山頭,這便是龍脈團山遺址所在。曠野之中山頭鶴立雞群,鄰近馬路一邊的山體前些年砌築了一座擋牆,有類似遠古時期色彩陶器碎片點綴其上,書法家言恭達題寫“龍脈團山遺址”六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這便是遺址最原始的形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