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品特點,綜述,形態特徵,生長特徵,產地環境,綜述,氣候獨特,植被茂盛,水源豐富,環境評價,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綜述
開化黑木耳是中國最優良的黑木耳品種之一,被國內外食用菌專家和客商譽稱為“浙耳”,最大的特點是單生型、片狀、黝黑、內含豐富的營養膠質。
形態特徵
菌絲生長粗壯、潔白,萌發力強,定植、生長速度快,抗雜苗能力強,子實體單片、耳狀,中間無髓層,鮮耳在直射光不足時色淡,乾制後耳面下凹呈黑褐色,有光亮感,背凸起暗灰色。有密生短線毛,片大而厚,腔質豐富,發泡牢高,產量高,品質好。
生長特徵
溫度
菌絲適宜生長溫度15—35℃,最適22—28℃。耳芽最佳發生溫度20—25℃。子實體生長溫度8—28℃。屬中溫型品種。
濕度
制種時培養料含水量以65%為宜,接種時耳材含水量以60%—65%為佳,出耳時耳術含水量以70%為宜,耳場濕度應保持85%—95%。濕差刺激有利於子實體發生。
光照
菌絲生長階段不需光線,但弱散射光對苗絲生長粗壯有促進作用。子實體形成和生長階段需大量的散射光。也需直射光。
空氣
菌種培養室保持空氣新鮮,耳場要求空氣流通、清新。
酸鹼度
制種用水和菇期所噴的水,pH值以6.0—6.5為宜。
產地環境
綜述
開化縣位於浙江省西部,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錢塘江源頭。地理坐標為東徑118°01′15″—118°37′50″,北緯28°54′30″—29°29′59″之間。北鄰安徽省休寧縣,西與江西省婺源、德興、玉山三縣毗連,東北、東南分別與淳安縣、常山縣接壤,是浙江的“西大門”。縣域總面積2236平方千米,大部分是山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是全國和浙江省林業重點縣。
開化黑木耳生長環境條伴有特殊要求,具體為:海拔應在300米至1000米之間,避風、向陽、多光照、少遮陰、溫度較高、濕度較大、水源充足、排水良好,並周圍無工業污染源。開化的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條件尤其適宜開化黑木耳的生長發育。
氣候獨特
開化縣屬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據縣氣象站最近二十年的資料統計,全縣年平均氣溫16.3℃,極端最高氣溫41.3℃,極端最低氣溫-11.2℃,平均穩定通過10℃的持續天數237.4天,≥10℃積溫5125.4℃;年平均降水量1990毫米,位居浙江省第二;年蒸發量1366.2毫米,雨量充沛,年平均總雲量為7.2成,位居浙江省第二:年日照時數1785.2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9%,為浙江省次低值。這些氣象數據顯示,開化縣的確是黑木耳生長的好地方。由於南嶺山系天日山脈的三條支脈分布在縣境內的四周,四周峰巒環列,形成了全縣四周高、中間低的“地盤”再加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以中低山為主,東部為低山區,中部自北往南由低山向丘陵過度。縣境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46座,最高峰為“白石尖”海拔1453.7米,海拔最低處為東南部的華埠鎮下界首,只有90米,海拔極差1363.7米,由此形成了豐富的小氣候環境,日夜溫差大,有效積溫高,年平均相對濕度81%,無霜期250天,年平均霧日達83天,部分地區達120天以上,終年雲霧絛繞,是浙江省雲霧最多的山區。因此哺育出開化黑木耳非同尋常的自然品質。
植被茂盛
開化縣境內山高林茂,素有中國“亞馬遜雨林”和“浙西林海”之稱,森林覆蓋率達80.4%,居浙江省乃至全國各縣前列,蓄積量589萬立方米,境內有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空氣清新,自然環境沒有污染。
水源豐富
開化縣水資源十分豐富,有水資源量2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23.5億立方米,居衢州市各縣之首。
環境評價
根據浙江省農業廳環境保護站對開化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結果,開化具有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適宜生產優質無污染黑木耳所需的各項環境要素,黑木耳無公害生產基地的環境質量現狀屬理想級。
歷史淵源
開化縣栽培黑木耳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開化人民有傳統採摘野生黑木耳食用的習慣,早在民國初年(1929年)開化黑木耳就選送參加西湖國際博覽會。
開化黑木耳生產經歷了野生採摘—原木砍花—段木接種—代料栽培四個階段。
解放前,主要靠黑木耳孢子的自然傳播繁育蔓延,產量不高,上市交易量不夠穩定。
20世紀60年代,開化縣成功地分離培育出黑木耳的純茵種,並開始在段木上進行人工打穴接種,改變了長期以來“靠天吃飯”的自然生產狀況。
1971年,開化縣林場正式成立段木黑木耳栽培組,有職工10人;利用間伐小材進行人工接種栽培。
1972年,開化縣建成了茵種廠,年產黑木耳菌種5萬多瓶,同時在蘇莊、長虹、張灣等鄉鎮推廣人工栽培黑木耳新方法,隨後逐年擴大推廣面。
1980年,開化縣為扶持黑木耳生產,財政投入16萬元資金擴建茵種廠。
1985年,開化縣供銷聯合社與香港公司合作,合營生產香菇、黑木耳,並開始大量出口;同年引進了速生豐產樹種—榿木。
生產情況
1990年,開化縣供應黑木耳茵種30餘萬瓶,生產規模達到1萬立方米。
1993年12月,開化縣榿木栽培段木黑木耳生產技術通過專家鑑定認可。
截至2003年,開化縣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達4650多戶,年栽培總量達到8884.37萬袋,實現銷售收人1.85億元,其中開化黑木耳5萬多立方米。
產品榮譽
開化黑木耳連續4年獲浙江國際農博會金獎、連續2次通過“浙江名牌”產品認定、並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定、2004年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開化縣位於浙江省西部邊境的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錢塘江源頭。地理坐標為東徑118°01′15″—118°37′50″,北緯28°54′30″—29°29′59″之間。轄18個鄉鎮。
質量技術要求
嚴格選擇育耳場地
“開化黑木耳”具怕熱、好氣、喜濕、耐寒等特點。耳場應選擇在海拔300—1000米,早、晚有雲霧的二高山區域,空氣新鮮,光照充足,日照至少6小時,近水源,不積水,坡度在25”以下遠離污染源的開闊場地。
選好樹種適時伐木
“開化黑木耳”適用人工營造速生豐產輕泡的樹種栽培,尤以槍木、楓木、野櫻桃為佳;伐木時間根據耳材自身不同含水量靈活掌握,含水量重的楓木、槍木在大雪前後砍伐,野櫻桃在冬至前後採伐為宜。在小寒前後將其鋸成1.2—1.3米長的段木,兩頭及疤痕處塗刷5%的生石灰水,“井”字型堆放於經消毒過的耳場上,堆高一般1.2—1.5米,堆頂蓋擋雨物。在接種前翻堆2—3次,以利含水均勻,耳木含水量降至50%—60%時方可進行接種。
深孔大穴密植點種
即孔深1.5—2.5厘米,孔徑1.3—1.5厘米,橫距4—6厘米,縱距8—10厘米,用種量為50—60瓶/立方米,接種時間為“雨水”後,氣溫穩定在8℃以上的晴天,鑽孔、接種、上蓋、起堆流水作業,在清明節前括種結束。晴天、風大的天氣應在棚內接種,雨天不能接種;封口所用的樹皮蓋應大於孔徑0.5毫米。上堆養菌控溫調濕將耳木按“井”字形東西向堆放在墊木上,高80—100厘米,用新塑膠膜蓋密。
①控溫:養菌期溫度控制在20—28℃,當堆溫高於28℃應及時掀膜降溫,低於20℃(特別是夜間)將塑膠膜蓋密。
②調濕:養菌期通過掀膜通風、噴水、淋雨等保持堆內濕度在70%左右,遇高溫或春季連續陰雨天氣,應及時掀膜通風,並增加翻堆次數,縮短翻堆間隔期,在接種後15天左右,揚蓋檢查,發現接種塊變黑,選晴天掀膜通風翻曬,加強擋雨,拉大耳木間距,如接種塊黃松,應掀膜淋小雨或適當噴水以增加濕度。
③通風:接種後50天內,堆溫在20—28℃,每天通風1次,每次2—3小時,堆溫高於30℃或堆內濕度高於80%,應及時掀膜加大通風,宜選在中午通風。
④翻堆:前期氣溫低於15℃時,接種15天后翻堆,氣溫高於15℃時,接種10—15天開始翻堆,7—10天翻堆1次,後期翻堆逐步拉大耳木間距,降低堆高。養菌70—90天,當40%的耳木已菌絲化,50%的接種孔有耳芽發生.即可散堆、上架管理。
起架育耳乾濕交替
露天段木栽培木耳,影響生長發育的營養基本恆定,要獲得優質高產,在抓好前期養菌的基礎上,主要通過人工調濕來實現。起架初期仍以養菌為主,促進菌絲在段木中蔓延生長,一般情況下可不噴水增濕,當氣溫穩定在20℃以上,耳木有60%—70%已菌絲化時,應噴重水刺激耳芽發生,耳芽發生後採取勤噴細霧育耳,保持耳場濕度在90%以上,連續噴水2—3天停噴水二天,臨采前二天停水。每潮耳採收後應停水,一般伏季5—7天,秋季及第二年春季3—5天,注意天氣變化靈活掌握噴水時間,氣溫較高的伏季噴水應在晚間進行,秋季中午噴水,冬季因氣溫較低一般不噴水。對海拔在600米以上的耳場,冬季應將耳木起堆越冬。總之,出耳管理應掌握“乾乾濕濕、乾濕交替”,根據“開化黑木耳”的生長發育條件,靈活調節溫、濕、光、氣及養菌與育耳的關係,促進“開化黑木耳’憂質、高產。
適時採收
待耳片邊緣起波浪狀,耳根(基部)變小,耳片變軟,背面有白色粉抱子產生即可收采,采後及時曬乾,分級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