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

《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是明代袁宏道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共記兩天遊程。作者一面與同游者觀瀑,一面評論詩文,他以山水為喻,發表了對詩文的卓越見解。遊程第一天,作者寫了他在開先寺近旁之青玉峽觀瀑的情景;遊程第二天,作者寫了他在黃岩寺內文殊塔上觀瀑的情景,接著寫塔畔評詩。

全文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和議論三種,而以議論為主。議論詩文又和描摹山水相扣攏。記敘、議論和水勢的描寫都結合得十分精當,都能獨出心裁地發揮為文之道。文章的交代照應自如,排比頗見精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
  • 作者袁宏道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袁宏道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
廬山之面,在南康。數十里皆壁。水從壁罅出,萬仞直落,勢不得不森豎躍舞,故飛瀑多而開先為絕勝。登望樓,見飛瀑這半,不甚暢。沿崖而折,得青玉峽。峽蒼碧立,匯為潭。巨石當其下,橫偃側布,瀑水掠潭行,與石遇,齧而斗,不勝,久乃斂狂斜趨,侵其趾而去。遊人坐石上,潭色浸膚,撲面皆冷翠。
良久月上,枕澗聲而臥。一客以文相質,余曰:“試扣諸泉。”又問,余曰:“試扣諸澗。”客以為戲。余告之曰:“夫文以蓄人,以氣出者也。今夫泉,淵然黛,泓然靜者,其蓄也。及其觸石而行,則虹飛龍矯,曳而為練,匯而為輪;絡而為紳,激而為霆;故夫水之變,至於幻怪翕息,無所不有者,氣為之也。今吾與子歷含,涉三峽,濯澗聽泉,得其浩瀚古雅者,則為六經;郁激曼衍者,則騷賦;幽奇怪偉,變幻詰曲者,則為子史百家。凡水之一貌一情,吾直以文遇之。故悲笑歌鳴,卒然與水俱發,而不能自止。”客起而謝。
次日晨起,復至峽觀香爐紫煙心動。僧曰:“至黃崖之文殊塔,瀑勢乃極。”杖而往,磴狹且多折,芒草割人。而少進,石愈嵌,白日蒸厓,如行熱冶中。向聞諸客皆有嗟嘆聲。既至半,力皆備,游者昏昏愁墮。一客眩,思返。余曰:“戀軀惜命,何用游山?且而與其死於床第,熟若死於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頃之,躋其顛,入黃崖寺。少定,折而至前嶺,席文殊塔,觀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萬仞,峽風逆之,簾卷而上,忽焉橫曳,東披西帶。
諸客請貌其似,或曰:“此鮫人輸綃圓也。”余:“得其色。然死水也。”客曰:“青蓮詩比蘇公白水佛跡孰勝?”余曰:“太白得其勢,其貌膚;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今與客從開先來,欹削十餘里,上爍下蒸,病勢已作,一旦見瀑,形開神徹,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濁慮之縱橫,凡吾與子數年陶汰而不肯淨者,一旦皆逃匿去,是豈文字所得詮也?”山僧曰。“崖徑多虎,宜早發。”乃下,夜宿歸宗寺。次日,過白鹿洞,觀五老峰,愈吳障山而返。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開先寺:在廬山南麓鶴鳴峰下。據傳五代時南唐中主李璟讀書於此,乃建寺,名開先。黃岩寺:該寺在雙劍峰東麓,為唐代(815)高僧智常所建,以附近之黃岩石而得名。
  2. 廬山之面:廬山的正面。
  3. 南康:指南康府治星子縣城。
  4. 森豎躍舞:像森林般直立,如跳躍樣舞動。
  5. 齧(niè)而斗:水咬住岩石地展開一場搏鬥。齧,咬。此處指山泉衝上岩石。
  6. 斂狂斜趨:收起狂放的姿態,斜斜地快流過去。
  7. 潭色浸膚:指池中水色浸入人的皮膚。
  8. 撲面皆冷翠:指滿臉映成翠綠,令人有寒涼之感。
  9. 一客以文相質:一位遊客拿文章作法來問我。質,詰問。
  10. 試扣諸泉:即試扣“之於”泉,試以文章在泉水邊敲擊。之是代詞,代作文之道;於是介詞,在。
  11. 文以蓄入:作文之道要憑蓄養學識人手。蓄,蓄養。
  12. 以氣出:寫出的文章流露著生氣勃勃的韻味。氣,氣韻。
  13. 淵然黛,泓然靜:泉水深深,顯出青黑色的靜止之狀。淵和泓都是水深的意思。
  14. 虹飛龍矯:像虹樣飛騰,龍樣昂起。矯,高昂;抬起。
  15. 絡而為紳(shēn):糾纏著仿佛成了寬大的衣帶。
  16. 幻怪翕(xī)忽:片刻間幻化成許多奇形怪狀。翕忽,頃刻。
  17. 氣為之也:是氣勢使它(水)形成這種狀態的。
  18. 濯澗聽泉:在山澗中洗滌,耳聽著泉水淙淙。
  19. 浩瀚:同“浩汗”“浩涆”。水勢盛大。後引申為闊大、紛繁。古雅:古樸典雅。
  20. 六經:古代儒家的六種典籍:《詩》《書》《禮》《樂》《易》《春秋》。
  21. 郁激:情緒憂鬱而心情憤激。曼衍:無窮的變化;不斷的發展。
  22. 騷賦:騷,指戰國末期楚國屈原所作的《離騷》。
  23. 子史百家:子,指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墨子、韓非子等家著作。史,指《春秋》《國語》《國策》《史記》《漢書》《通鑑》等書。百家,泛指學術上的各種派別。《漢書·武帝紀》:“表章六經,罷黜百家。”該書《藝文志》載諸子一百八十九家。此處百家,系言其成數。
  24. 吾直以文遇之:我直接用文章來跟它相投。之,代詞,代水。
  25. 卒:同“猝”。突然。
  26. 客起而謝:客人起立而道謝。
  27. 芒草:多年生大草本禾本科植物。
  28. 白日蒸厓(yá):炎熱的太陽照在山坡上像蒸發出的熱氣那樣滾燙。
  29. 如行熱冶中:人仿佛在熱火的熔煉中行進。
  30. 笫(zǐ):鋪在床上的竹墊,後代指床鋪。
  31. 雷奔海立:似響雷般滾動,如海浪般直立。
  32. 簾卷而上:像竹簾樣地朝上捲動。
  33. 請貌其似:請(您)描繪一下瀑布的形狀。貌,描畫,名詞用如動詞。
  34. 鮫(jiāo)人:鮫同“蛟”。傳說中的人魚。
  35. 得其色:這是說鮫人輸綃圖的比擬合乎瀑布的白色水流。其,代詞,代瀑布。
  36. 然死水也:然而這種比擬只能比出它是一條靜止不動的水柱。
  37. 青蓮詩: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蘇公白水佛跡:蘇軾的《白水山佛跡岩》詩。
  38. 其貌膚:它的形式是壯美的。膚,美。
  39. 其貌骨:它的形式是強毅的。骨,強毅,作品的筆力。
  40. 未及其趣:沒有顯示出瀑布的風致。趣,風致。
  41. 形開神徹:形體舒暢,精神通泰。
  42. 濁慮之縱橫:心中交錯著的渾濁的思慮。縱橫,交叉錯雜狀。
  43. 是豈文字所得詮也:這難道是文字所能闡明的嗎?
  44. 發:出發。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廬山的正面在南康,數十里皆是懸崖峭壁。水從崖壁的縫隙流出,自萬仞高處直落,水勢不可能不垂豎躍舞,所以多凌空而下的瀑布,而以開先寺的瀑布最為壯美。登上望瀑樓,見凌空而下的瀑布只有半截,不大暢快。沿著崖壁轉個彎,見到青玉峽,峽山蒼翠矗立。瀑水匯集成潭,巨石在潭下橫臥側布。瀑水掠過潭面,與巨石相遇,經過齧咬爭鬥,不能取勝,久久才收斂起狂態,斜斜擦過,從巨石腳下流走。遊人坐在石上,潭水碧綠浸膚,清冷之氣與翠綠之色撲面而來。
好久月亮升起,躺在床上澗水之聲不絕於耳。一個遊客向我詢問寫文章的道理,我說:“試向山泉詢問”。他又問,我說:“試向澗水詢問。”遊客以為我在開玩笑。我告訴他說:“寫文章從含蓄入手,以氣勢行文。如今那泉水,匯成靜止的黛色的深潭,這就是它的含蓄。及至它在流動中與石頭相碰撞,就像彩虹一樣飛舞、蛟龍一般矯捷,拖曳成為白練,匯集成為車輪,纏繞成為腰帶,激盪成為雷霆,所以水的變化,達到奇幻迅疾、無所不有的境界,這是它的氣勢造成的。如今我與您遊歷了含峪,涉過了三峽,在山澗洗腳,在泉邊聽水響,那浩瀚古雅的水,就是‘六經’;那鬱抑激濺延綿不斷的水,就是騷賦;那幽奇怪偉、變幻曲折的水,就是歷史著作和諸子百家之文。水的每一種狀態、每一種精神,我都直接表現在文章當中,所以我的文章悲笑歌鳴,突然與水一起進發,而不能自止。”遊客站起來表示感謝。
第二天一早起床,再到峽中看香爐峰上紫色的雲煙,為之心動。僧人說:“到黃岩寺的文殊塔,才能看到瀑布的最大氣勢。”我們拄杖前往,磴道狹窄而且多彎,芒草割人臉面。走了一小段路,崖石越加高峻。烈日蒸崖,人恰似走在酷熱的冶煉爐當中,聽見遊客們都發出輕聲的嗟嘆。走了一半路,大家都精疲力竭,遊客昏昏沉沉,擔心會失足墮下,一個遊客眼睛昏花想往回走。我說:“戀惜身體性命,為什麼要來游山?況且與其死在床蓆之上,怎能比得上死在一塊清冷的石頭上啊!”遊客大笑,勇氣百倍。片刻,我們登上山頂,走進黃岩寺。稍作歇息,轉到前嶺,在文殊塔下席地而坐觀賞瀑布。瀑布直注青壁之下,如雷奔海立,獨取那萬仞高空,峽風逆吹,它像帘子一般上卷,忽然橫拖,東披西帶。
遊客們請人形容它像什麼。有人說:“這是《鮫人輸綃圖》。”我說:“《鮫人輸綃圖》只是水色像它,但那是死水。”遊客說:“青蓮居士寫廬山瀑布的詩句與蘇公《白水佛跡》詩寫羅浮山瀑布的詩句相比,誰的詩寫得更好?”我說:“太白的詩寫出了瀑布的氣勢和它的形狀皮膚,子瞻的詩寫出了瀑布的怒吼之聲和它的形貌骨架;但都未能寫出它們的旨趣。如今與您從開先寺來,走了十多里傾側陡峭的山路,上煉下蒸,病勢已起,一旦看見瀑布,形體舒展精神振作,眼睛變得更加明亮,天空變得更加明朗,我與您淘洗數年而無法洗淨的縱橫於心中的濁世之思慮,一朝便都逃匿而去,這難道是文字所能詮釋的嗎?”山中的僧人說:“山崖的路上多老虎,宜早點起行。”於是我們便下山。晚上在歸宗寺住宿。第二天過訪白鹿洞,觀賞五老峰,越過吳障山返回。

創作背景

約在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袁宏道的長兄袁宗道去世,袁宏道心情沮喪,斷絕葷腥好幾年,更失去了外出做官的興趣。在家居生活期間,遊歷了廬山、太和、桃源等名勝,此文就是他遊歷廬山之後寫的一篇遊記。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文章共記兩天遊程。作者一面與同游者觀瀑,一面評論詩文,他以山水為喻,發表了對詩文的卓越見解。
遊程第一天,作者寫了他在開先寺近旁之青玉峽觀瀑的情景。看水聲山色:“峽蒼碧立,巨石當其下,橫偃側布,瀑水掠潭行,與石遇,齧而斗,不勝,久乃斂狂斜趨,侵其趾而去。”瀑勢並不激烈,它與石久斗而受阻,於是只得束起狂放的姿態,斜流迅過。這是記實。“遊人坐石上,潭色浸膚,撲面皆冷翠”,翠綠的潭水把人臉都映綠了,水氣迎面撲來,人們頓生涼意。青玉峽之瀑及其影響於遊人之視聽觸覺者,宏道僅以如許筆墨述之。接著寫月下論文。作者認為“文以蓄入,以氣出”,所謂“蓄”,是指的蓄積知識,提高修養;所謂“氣”則是指的生機勃勃的流而不滯的氣韻。必須人以“蓄”而出以“氣”,文章方可臻於佳境。他又以泉石為喻。說“淵然黛,泓然靜”的山泉是“蓄”,山泉“觸石而行,則虹飛龍矯,曳而為練,匯而為輪,絡而為紳,激而為霆”,水石相鬥,幻出種種模樣,這竭盡水之變態的便是“氣”。作者進而論述六經的“浩瀚古雅”、騷賦的“郁激曼衍”、子史百家的“幽奇怪偉,變幻詰曲”的不凡風格,皆圍繞“濯澗聽泉”而發,“凡水之一貌一情,吾直以文遇之,故悲笑歌鳴,卒然與水俱發而不能自止”,即景生“議”,議出了為文的高超識見,富有哲理,富有意趣,更富有形象性,絕異於空洞枯燥的說教。陳繼儒就此評論道:宏道此“議”,已人“文章三昧”。陸雲龍謂此段末句的“以文遇之”,是一句“張主”。他們的評語均能針對實際,切中肯綮,啟人深思。
遊程第二天,作者寫了他在黃岩寺內文殊塔上觀瀑的情景。宏道與同游者攀登峻岭,歷盡艱險。其敘苦狀云:“杖而往,磴狹且多折,芒草割人面。”此系攀山之危苦一;“少進,石愈嵌”,此系又一危苦。“白日蒸厓,如行熱冶中”,地理之不利,天時之不良,以致他們剛達山之半而“力皆憊”,而同游者也“昏昏愁墮”,甚至“一客眩思返”。宏道的勖勉產生了積極效果。“頃之,躋其巔,入黃岩寺”。雅俗之興至此判然。故陳繼儒云:“俗子之興到此已休,而中郎直是一死生地位矣。”以俗子相襯,則中郎之高雅自能超出一般了。此段瀉瀑勢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萬仞,峽風逆之,簾卷而上,忽焉橫曳,東披西帶”,句間“奔、立、搴、卷、曳、披、帶”諸詞之動作集合一處,幾乎將黃岩瀑布一瀉千丈的壯偉氣勢移到讀者眼前,讓讀者也分享到他們一行人觀瀑時的歡情愜意。有攀越之艱,才有此佳山水之賞。可見塔上觀瀑較之峽邊所覩又進了一層。他們已觀賞到了如僧人所說的瀑之極勢。
接著寫塔畔評詩。宏道認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因“得其勢”,故“其貌膚”;蘇軾的《白水佛跡》詩因“得其怒”,故“其貌骨”。這是評述李、蘇詩作的優點。“然皆未及其趣”,在肯定的同時,作者兼指出兩公詩作之不足。作者以觀瀑後的“形開神徹”來表明山水陶冶人的力量,說那是用文字闡釋不了的。“是豈文字所得詮也”,結論如是。
全文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和議論三種。而以議論為主。議論詩文又和描摹山水相扣攏。如記“一客以文相質”後,宏道答以扣諸澗泉畢,乃聯繫澗泉生髮了一段文論:“文以蓄入,以氣出”,是為論點;“今夫泉”至“則為子史百家”,是為論證;“凡水之一貌一情……而不能自至”,是為論斷。記敘、議論和水勢的描寫都結合得十分精當,都能獨出心裁地發揮為文之道。至於行文,有類《莊子·知北游》上莊周和東郭子的問答,筆法頗與之近。
文章的交代照應也很自如。黃岩觀瀑途中的“白日蒸厓”和“上爍下蒸”應;“瀑水掠潭行”“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和“一旦見瀑,形開神徹”應。
排比幾處頗見精神。如狀瀑:“曳而為練,匯而為輪,絡而為紳,激而為霆”,水忽而成白絹,忽而成圓盤,忽而成大帶,忽而成劈雷,聲、形、色變化多姿;如論文:“浩瀚古雅者,則為六經。郁激曼衍者,則騷賦。幽奇怪偉,變幻詰曲者,則為子史百家。”文體相異,風格亦隨而變,這三句說得恰同其致。

名家點評

明·陳繼儒評“勢不得不森豎躍舞”句云:“便是仙境。”又評“今夫泉”句云:“人文章三昧。”又評“則為子史百家”句云:“至言。”又評“孰若死於一片冷石”句云:“俗子之興到此已休,則中郎直是一死生地位矣。”又評“是豈文字所得詮也”句云:“大塊文章已會心矣,文字得無障目乎?”(《袁中郎未刻遺稿》)
明·陸雲龍評“試扣諸澗”句云:“問清音于山水。”又評“則為《六經》”句云:“道在川上。”又評“而不能自止”句云:“以文遇之一句是張主。”又評“東披西帶”句云:“是瀑布圖。”又評“是豈文字所得詮也”句云:“如此,山川不負我,我亦不負山川。”又評全篇云:“凡記,須能絮讀者如身在山谷間,乃佳。中郎諸記,真能繪滄波於楮上,出窮岩於筆端,人作宗少文想。”(《翠娛閣選本》)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湖北省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吏部主事。與見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始者,在三袁中成就最大。論詩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詩宗白居易、蘇軾,任性而發,語言清新。著述頗豐,今有《袁宏道集箋校》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