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山佛跡岩》是宋代詩人蘇軾創作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水山佛跡岩
- 作者:蘇軾
- 創作年代:宋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何人守蓬萊,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鵬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連絡,崖嶠爭吞吐。
神工自爐韝,融液相綴補。
至今餘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時,天匠麾月斧。
帝觴分餘瀝,山骨醉后土。
峰巒尚開闔,澗谷猶呼舞。
海風吹未凝,古佛來布武。
當時汪罔氏,投足不蓋拇。
青蓮雖不見,千古落花雨。
雙溪匯九折,萬馬騰一鼓。
奔雷濺玉雪,潭洞開水府。
潛鱗有飢蛟,掉尾取渴虎。
我來方醉後,濯足聊戲侮。
迴風卷飛雹,掠面過強弩。
山靈莫惡劇,微命安足賭。
此山吾欲老,慎勿厭求取。
溪流變春酒,與我相賓主。
當連青竹竿,下灌黃精圃。
作者簡介
蘇軾,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洵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再中制科。為鳳翔府簽書判官,召試得直史館,攝開封府推官。神宗熙寧中上書論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中,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後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軾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鹹苦,軾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為翰林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出知定州,後貶惠州。紹聖中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尋病逝常州。諡文忠。所作詩文清新暢達,作詞豪放,開拓內容,突破綺靡詞風,工書善畫。有《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