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墩

門墩

門墩,又稱門座門台,是用於東亞傳統建築,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構件,多為石制,但也有木製者。整體稱門枕石,門外部分稱為門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兩種。門枕石在中間有一個槽用於支撐門框,門內部分有一海窩用於插入門纂(門軸的下端),與固定在中檻上的連楹一起起到固定門軸,便於門的開關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門墩
  • 漢語拼音:mén dūn
  • 出處:老舍 《月牙兒》
  • 出現時間: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簡介,四合院,連楹,

簡介

門墩,又稱門座門台,是用於東亞傳統建築,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構件,多為石制,但也有木製者。整體稱門枕石,門外部分稱為門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兩種。門枕石在中間有一個槽用於支撐門框,門內部分有一海窩用於插入門纂(門軸的下端),與固定在中檻上的連楹一起起到固定門軸,便於門的開關的作用。
中國的門墩常見於四合院建築,是門樓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組成部件,門礅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因此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石刻藝術品。北京的門礅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還有獅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門礅。
門墩通常由須彌座,抱鼓或方箱,以及獸吻或獅子(有說是狻猊)幾部分構成。根據門樓的形制不同門墩的形制也有差異。
須彌座是整個門礅的基礎,一般會刻有蓮花的形狀,上面通常有錦鋪。抱鼓是一個豎立著的鼓,再鼓面和鼓的側面通常雕刻有各種吉祥紋樣,有福在眼前,歲歲平安,福祿壽等圖案。方箱式一立方體,四面都刻有不同的紋樣。在抱鼓或箱體上面雕刻有獸吻或獅子。整個門枕石由一塊整石雕刻而成。

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合院中國傳統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故古人有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各地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其建築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
在現代,隨著家庭結構和社會觀念的變遷,傳統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戰。而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為了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有一些被拆除。

連楹

連楹宋代名雞棲木,為東亞傳統建築中大門中檻(或上檻)內側用於固定門扇轉軸的一條橫木,兩端有孔朝下,與門枕凹孔上下垂直相對,以安門軸,連楹自身則通過門簪固定在中檻(或上檻)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