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長頸羚的體長1.5米,尾長0.25米,肩高0.9-1米,體重40-50千克。雄性有角,雌性無角,角長約40厘米。它最大的特點是其像長頸鹿的長脖子和又細又長的腿。
雄性有著粗壯,像豎琴形狀,長達40厘米的角。它們的皮在背部是赤紅色,兩側顏色較淺,腹部則是白色的。
長頸羚的名字起源於索馬里語的哺乳動物,它們可以單以後腿站立。只有雄性有著短厚,像豎琴形狀,長達17厘米的角。它們的皮在背部是赤紅色,兩側顏色較淺,腹部則是白色的。長頸羚僅產在非洲的索馬里和肯亞。長頸羚因體型細長優美而著名。
棲息環境
長頸羚棲息在乾燥的荊棘叢林地區,甚至沙漠地帶。
生活習性
長頸羚一般單獨或成對生活,偶爾也會6、7隻雌性由一隻雄性率領組成小群一起生活。與其他羚羊不同,長頸羚不會吃低處的植物,覓食習性很像長頸鹿,用長的上唇及舌頭扯樹葉吃。它們經常用後腿直立,前腿支著樹幹,伸長脖子與軀體成直線,夠食最高處的新鮮多汁的嫩葉吃。長頸羚極少飲水,身體所需水分多靠從食物中攝取。長頸羚整個白天都可活動,只在夜間休息。由於四肢細長,奔跳速度很快,並且動作十分優美。
長頸羚的食物主要以嫩樹葉、葉芽、花朵花蕾為主,同時也喜歡吃金合歡的嫩枝條,很少吃青草和草本植物,尤其獨特的是,能以後腿直立支撐起身子吃到較高處的樹葉,無需任何多餘的姿勢即可維持重心的平衡。長腿和長脖子使得長頸羚的覓食空間擴展到2-2.6米的高度。
長頸羚的天敵有豹子、獵豹、獅子、鬣狗和野狗等猛獸,當猛獸接近時,長頸羚不像絕大多數羚羊那樣立刻逃跑,而是力圖儘可能隱蔽自己不被發現。棕紅色的皮毛是很好的偽裝,當它們一動不動時,能和背景融為一體,根據猛獸距離的遠近,它們儘可能地躬身曲體隱藏在樹叢之中,一旦猛獸離得太近,它們會猛然從樹叢中衝出,飛馳般地跳躍逃跑。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雄性長頸羚在交配期間求偶姿勢奇特,常以一種凌然的姿態尾隨著驅趕雌性,反覆踢雌性的腿,最終才騎到雌性的身上。雌性經過6-7個月的孕育期產下幼崽,並迅速吃掉產後的胞衣,不給天敵留下任何幼崽出生的痕跡,以免幼崽落入天敵之手。幼崽被單獨的隱藏在一個隱蔽的地方,哺乳之後,與母羚分離,又一動不動地隱藏起來。
長頸羚性成熟期為雄性18個月,雌性9個月。全年可繁殖,孕期6.5-7個月,每胎一仔,通常情況下,雌長頸羚3年產下4隻幼仔。
亞種分化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長頸羚指名亞種 | Litocranius walleri walleri | Brooke,1879 |
長頸羚索馬里亞種 | Litocranius walleri sclateri | Neumann,1899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公元前5600年的古埃及墓中的繪畫上就有長頸羚的形象,索馬里人一直不肯吃長頸羚的肉,他們認為長頸羚是駱駝的親族,如果殺死長頸羚,疾病就會傳播,奪去他們的駱駝。但是在歐洲人來到這裡後,長頸羚便開始遭到捕殺,以致差點滅絕,好在長頸羚得到了及時的保護,近50年來數量還略有增長。
保護級別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