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波輻射

長波輻射

大氣發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4~120微米波長範圍內的輻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波輻射
  • 外文名:longwaveradiation
  • 相關術語:輻射傳輸
  • 學科分支:大氣物理學
概念,特點,地—氣系統中的長波輻射,

概念

地球-大氣系統所處的溫度為200~300 K,在這樣的溫度條件下,地面和大氣的輻射能主要集中在4~120μm之間,均為肉眼所不能看見的紅外輻射。因為比太陽輻射的波長(0.15~4微米)要長得多,所以氣象學習慣上把地面和大氣的輻射稱為長波輻射。

特點

與太陽的短波輻射相比,長波輻射在大氣的傳播過程中有以下特點:
(1)輻射源:地球和大氣。
(2)通過大氣的任一平面射出具有各個方向的漫射輻射。
(3)大氣對長波輻射的散射削弱作用極小,可以忽略不計(雲和塵埃等大顆粒較多的情況除外)。因而研究長波輻射的時候,往往只考慮吸收作用,而忽略散射。
(4)大氣削弱輻射的同時,也在放射輻射,有時甚至其放射的輻射會超出吸收的部分,因此必須將大氣的放射與吸收同時考慮。
長波輻射在大氣中的傳輸是漫射輻射,是在無散射,但是既有吸收又有放射的介質中的傳輸。

地—氣系統中的長波輻射

在地球輻射中,由地面向上發射的長波輻射稱為地面輻射或地面射出輻射,大氣發射的長波輻射稱為大氣輻射,大氣向下發射的長波輻射稱為大氣逆輻射
(1)地面輻射(ground radiation
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陽輻射的同時,又將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輻射的方式傳送給大氣。地表面這種以其本身的熱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輻射的方式,稱為地面輻射。
地面的輻射能力,主要決定於地面本身的溫度。由於輻射能力隨輻射體溫度的增高而增強,所以,白天,地面溫度較高,地面輻射較強;夜間,地面溫度較低,地面輻射較弱。理論和實踐證明:物體的溫度愈高,則輻射波長愈短;物體的溫度愈低,則輻射波長愈長。
(2)大氣輻射(atmospheric radiation
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又以輻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氣這種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稱為大氣輻射。由於大氣本身的溫度也低,放射的輻射能的波長較長,故也稱為大氣長波輻射。
(3)大氣逆輻射 (atmospheric counter radiation)
大氣輻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大氣輻射部分,剛好和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是地面獲得熱量的重要來源。
由於大氣逆輻射,地面實際損失的熱量比地面長波輻射放出的熱量少一些,大氣的這種保溫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這種大氣的保溫作用使近地表的氣溫提高了約18℃。
作為對比,月球因為沒有像地球這樣的大氣,因而表面的溫度晝夜變化劇烈,白天表面溫度可達 127℃,夜間可降至 -18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