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簡稱長沙臨大,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聯合組成,是一所抗日戰爭時期位於長沙的臨時性大學。1937...
長沙臨時大學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不久,臨時大學又遷到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發電命令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設文、理、工、法商、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
1937年抗戰爆發後,中國的許多精英志士,不甘淪為亡國奴,為保存中國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華、南開聯合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隨後京滬失守,戰火危及長沙,僅維持了...
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1952年...
但很快,南京淪陷,戰火再次逼近,長沙臨時大學被迫西遷。劉兆吉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湘黔滇”步行團,由長沙徒步走到昆明。在路上,他受到老師聞一多的啟發,從事採風工作,...
由於抗日局勢惡化,1938年2月中旬,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始往雲南昆明搬遷。總計336名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最後於4月28日抵達雲南昆明。...
1937年長沙臨時大學合影(右四為黃鈺生) 1927年,黃鈺生被委任為“大學部主任”,後改稱“秘書長”。南開大學成立時初名南開學校大學部,大學部主任由美國哥倫比亞...
進入長沙臨時大學後的北大黨員只有吳磊伯、關士聰、張生力(張乾勝)等6人。1937午10月,臨時大學成立黨支部,這是長沙市抗戰期間文教系統成立最早的黨支部。這個黨...
李中憲(1912~1982),山東省惠民縣皂戶李鄉園子李村人。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48年赴美國留學,1950年回國任教。李中憲曾先後為北京大學、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
1937年蘆溝橋事變,他南下浙江大學作短期講學,曾一度到清華、北大、南開合併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於1938年春返回石龍小住,後赴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1939年初,...
1938年1月中旬,根據國民政府指令,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另行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戰火硝煙中,蔡元培、王國維、梁啓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锺書、胡適、傅斯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高等學校內遷是指1937 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教育部令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西遷...
西南聯大, 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而成。1938年7月3日,教育部命令各校呈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