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沙坪陶氏

長沙沙坪陶氏

我們,長沙沙坪陶氏族人,血緣和姻緣的紐帶把我們聯結在一起。

只要是長沙沙坪陶氏的血緣傳承人,只要是和長沙沙坪陶氏血緣傳承人結成夫妻,事實上都包容在我們長沙沙坪陶氏這個族群之內。不以性別、姓氏而區分。

我們,同是長沙沙坪陶氏的一員;

我們,長沙沙坪陶氏網的主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沙沙坪陶氏
長沙沙坪陶氏
名將後裔,文星遺澤長沙沙坪陶氏乃漢代開封侯陶舍,晉代八州都督、長沙郡公陶侃和我國古代偉大詩人陶淵明的後人,得姓始祖是堯帝陶唐氏。明初,辛軒公兄弟六人應募從江西萬載遷到長沙沙坪,開始同居在陶家老屋,後來分別在古長沙郡各地落籍。辛軒公及夫人張太君攜長子源發公夫婦、次子源澤公夫婦留居沙坪,為長沙沙坪陶氏始遷支祖。
明代典型耕讀世家1388年,源發公長子遠光公出生,沙坪陶氏在新遷土地上迎來了新的生命。後人秉承耕讀傳家傳統,從事農耕同時,刻苦勤讀。辛軒公與4世祖世美公都是明朝太學生,5世祖顯近公於36歲時考中舉人,歷署各縣知縣。6世祖孝本公亦太學生,值明英宗奪門之變,忠臣于謙冤死,遂絕意仕途。其子7世祖忠釗公承祖志、父志力耕勤學,學識俱佳,惟處亂世以隱居為樂。8世祖朗齋公明太學生,於沙坪南嶽廟左側為先祖修祠立廟、省墓祀祖,沙坪陶氏之名萌於此時。9世祖添榮公倡“讀書明理,則家庭無紊亂粗俗之譏評;耕田守業,則子弟有進取退守之依據”,解讀家訓,啟迪後昆。歷經9世,到添榮公一代,沙坪陶氏有同支兄弟13人,下一代10世有同支兄弟11人,開始出現人口增殖。不幸的是,時值明萬曆20年後,日本豐臣秀吉起30萬精兵進犯朝鮮直指中國大陸,明朝被迫舉全國之力援朝抗倭,前後8年,雖然戰勝,但國內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相機爆發,湖南境內即發生農民起義20多起,社會動亂,民不聊生,造成多人外出或無後,留有繼承人的仍然只有添榮公之子邦顯、邦用2人。
10世祖顯、用二公,是沙坪陶氏承前啟後的一代。自辛軒公落籍沙坪,至此200多年,族群繁衍緩慢。加以社會動盪不寧,一些夫妻兄弟結伴到江浙、四川、靖州等地謀生,未見回歸。最終只留下顯公、用公兄弟,秉承祖訓,留守家園,待機而發。其治學,與祖朗齋公、父添榮公祖孫4人詩禮弦誦,同堂研討,惠及鄉黨。其耕作,上天眷顧,得遇豐年,積粟萬石,陶家老屋、陶家禾場周邊倉廩相望,豐穰紅朽,至呼之曰:“陶爛谷”。適遇災年,鄰里鄉黨賴其生全周恤者戶以萬計。其繁衍,顯公有子3人,用公有子5人,皆成家立業,且學業專精,為文有倚馬萬言之譽。其居所,沙坪陶氏家族10世以來一直同居陶家老屋,此時方覺室小,遂於老屋對山構房,取名陶家大屋(舊址即今品牆大屋),顯公居老屋稱“東頭”,用公居大屋稱“西頭”,為沙坪陶氏分支之始。其傳承,承祖父朗齋公口傳先人指授,於明萬曆28年(1600年)完成《長沙沙坪陶氏初修族譜》,為明代典型的耕讀世家留下了家族文明的載體,為後人釐清家族源流,敬宗收族開闢了道路。
康乾繁衍,大族成形 11世(學派)堂兄弟8人,正處明清換代之際,開始人丁繁衍不快,到12世(應派)才14人,13世(啟派)逐漸增加到30人。進入清代康乾年間,漸次開枝散葉,14世(金派)達到63人,15世(宗派)達到158人,沙坪陶氏漸成大族。到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二修族譜時,依11世(學派)堂兄弟8人分成8房,分別是:
顯公大房,以顯公長子愛之(學仲)公為房祖。
顯公二房,以顯公次子矓之(學明)公為房祖。
顯公三房,以顯公三子楚之(學禮)公為房祖。
用公大房,以用公長子云峰(學文)公為房祖。
用公二房,以顯公次子愛峰(學武)公為房祖。
用公三房,以顯公三子少峰(學登)公為房祖。
用公四房,以顯公四子楚峰(學清)公為房祖。
用公五房,以顯公五子明峰(學光)公為房祖。
其後直到1933年六修族譜統計,16世(祖派)達267人,17世(述派)439人,18世(延派)628人,19世(先派)654人,20世(賢派)664人,21世(良派)以下人數尚在不斷增加。據初步估算,現在存世的沙坪陶氏族裔(包括散居各地者)約8000人。其中景派、遇派各3000人左右,克派、建派等合計1000人以上。人口分布祖居地(今沙坪、北山、安沙、青竹湖)約5成,長沙市區(不含開福、望城)約3成,外地(省內外、國內外)約2成。仍以原聚居地沙坪附近鄉村最為集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