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旅遊區

長沙旅遊區

長沙旅遊區,此處詞條指的是長沙市區可供參觀遊覽的景觀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沙旅遊區
  • 意思:長沙市區可供參觀遊覽的景觀景點
  • 主要景點:嶽麓山,嶽麓書院,麓山寺等
  • 地區:長沙市區
嶽麓山,嶽麓書院,麓山寺,雲麓宮,愛晚亭,白鶴泉,舍利塔,天心閣,開福寺,桔子洲頭,賈太傅祠,第一師範學校,馬王堆漢墓,劉少奇故居,相關資料,

嶽麓山

長沙旅遊區
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遊覽區面積553.3公頃,最高峰海拔295.7米。山澗幽壑,峰巒挺秀,樹木蔥翠,風景幽美。又名靈麓峰,乃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漢魏以來,歷代都有文化遺蹟,以晉初麓山寺、隋捨得塔、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嶽麓書院、禹王碑、明雲麓宮、清愛晚亭最為著名。近代革命家黃興、蔡鍔、陳天華、姚宏業、焦達峰、蔣翊武、禹之謨、劉道一、陳作新、劉昆濤、黃愛、龐人銓等葬於此。這裡又是重要文化教育區,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中南工業大學和一些科研單位匯集於此。1975年闢為嶽麓山公園,1972年湘江大橋建成後,嶽麓山、桔子洲和長沙市區連為一體,遊人日眾。

嶽麓書院

位於長沙市嶽麓山東麓,創建於北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全國"四大書院"之一,世界最早高等學府,也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沙旅遊區
嶽麓書院現存的屋舍、景觀,大部分為清代遺構建築群,80年代按原貌修葺一新。書院的大門兩邊,掛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楹聯。二門閭上,則有"納於大麓,藏之名山"的門聯。現存的遺蹟有:講堂,(當年朱熹等著名學者為門徒講課授業之地),文昌閣,御書樓,六君子堂,湘水校經堂,十彝器堂,崇道祠,濂溪祠,四箴言亭,半學齋,教學齋,文廟,赫曦台等。較為重要的文物則有:顏真卿、朱元章、司馬光、朱熹諸名人手書的石刻,以及歐陽正煥(清乾隆御史)、王 運(清著名學者)等人的遺墨。講堂廳上,原懸金字木匾,大書"道南正脈",為清乾隆時所頒發。
嶽麓書院對湖湘文化的形成、崛起有著巨大的影響。近代湖湘文化與古代湖湘學有某些關聯。湖湘學是宋代至清代理學中既有一定聯繫又有批判繼承的一個重要學派,它的主要倡導者、發展者周敦頤、胡安國、朱熹等,都先後在嶽麓書院講學任教。從明末清初到近現代,嶽麓書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各種類型的著名的重要歷史人物,諸如王船山、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楊昌濟等;書院改為學堂後,大批愛國志士如唐才常、黃興、陳天華及革命先烈鄧中夏、蔡和森等,都先後在此求學;毛澤東同志於1916年暑假曾寄居於嶽麓書院,以後還多次寓居,主編《湘江評論》、《新湖南》,進行革命宣傳。這些志士仁人是在湖湘文化和華夏文化的哺育之下先後成長起來的。他們成材以後,各自在政治、外交、教育、哲學、藝術、文學等領域業績卓著,建樹良多,他們的成績和著述反過來又豐富發展了湖湘文化及華夏文化。

麓山寺

位於嶽麓山腰,為湖南最古寺廟之一。西晉泰始四年創建,歷代主持禪燈不替,昔稱長沙第一道場。歷經圯建,保存至今。南朝劉宋元徽元年至四年(473-476),湘州刺史王僧虔曾重修。梁紹泰二年(公元556年)湘州刺史王琳開甘露門,重修殿宇。隋開皇九年(589年)建感應佛舍利塔,宋元 元年至八年(1086-1093)重建殿宇。明萬曆(1573-1620)間敕賜名"萬壽宮",明藩吉王於此建講台,明末均毀於兵火。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重建麓山寺,後屢經修葺。

長沙旅遊區
寺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又名藏經閣)、齋堂等主要建築組成。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築,於1944年被侵華日軍炸毀,1986年至1988年修復,為仿唐建築風格,重檐歇山頂,施黃琉璃瓦,面闊七間,殿內重塑釋迦牟尼、藥師琉璃光佛及阿彌陀佛等佛像。山門作牌樓式,門額橫題"古麓山寺",門側石鐫一聯:"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觀音閣前存古羅漢松兩株,相傳樹為六朝時植,稱六松,實為後人補植。殿後有泉,水出石隙,極清洌,稱"龍泉",亦稱"玉泉"。寺內原有唐李邕《麓山寺碑》,現存嶽麓書院。1983年,國務院公布麓山寺為漢族地區重點開放寺院之一。現寺內設宗教管理機構,接待中外遊客及宗教界人士。

雲麓宮

長沙旅遊區
位於嶽麓山雲麓峰頂,為明吉簡王就藩長沙時於成化十四年(1478)倡建。舊有宮殿,廢沒已久,明嘉靖太守孫復令道士李可經增樹松柏桐梓篁條三千本,茂蔚更奇。穆宗隆慶間,金道士隱此禁足,不數年,從峰頂中冶鐵為瓦,立石為柱,構殿五間祀玄帝。後為三清殿。前為堂、為門、名曰云麓宮。辛亥革命後又經修葺,並在宮前復建望湘亭,門柱楹聯刻:"西南雲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亭下有拜岳石,一名飛來石,方廣三米餘,因前人在此朝拜南嶽而得名。門外古樹杈中有鐘,曰飛來鐘。雲麓宮踞嶽麓之巔,俯瞰湘江北去,桔子洲頭和長沙市區風貌,令人心曠神怡。當地人民政府數次修葺,新建望江閣和亭廊,增闢茶室、餐廳等服務設施,遊人不絕。

愛晚亭

位於長沙市嶽麓山東麓楓林橋側,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嶽麓書院山長羅典倡建。原名紅葉亭(一名愛楓亭),

長沙旅遊區
後人以四周深秋楓林,滿山紅葉,取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意,改名愛晚亭。原為木結構,同治初(1862-1870)改以磚砌。毛澤東青年時代常與蔡和森等來此鍛鍊身體,探討救國救民大事。 民國33年(1944)抗日戰爭中亭被毀。1952年遷建於此。亭為方型重檐,碧瓦石欄,前繞清泉,後依翠峰,亭後照坪刻毛澤東手書《沁國春 長沙》詞,亭額"愛晚亭"三字為毛澤東手書。亭柱鐫羅典撰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1981年於亭後新建清風亭,將清末湖南高等學堂監督程頌萬書寫"二南詩"刻之方碑,置於亭中。

白鶴泉

長沙旅遊區
位於嶽麓山清風峽麓山寺南側,泉出岩中, 清澈甘冽,冬夏不竭。相傳昔有白鶴止棲其上,故名。清光緒三年(1877)建亭遮護,並有碑記,後亭圯。1956年重建護亭,碧瓦朱楹,泉周砌漢白玉石欄,優美大方,側有白鶴泉茶室,右有笑啼崖,加上四周參天古樹引人入勝。

舍利塔

長沙旅遊區
位於嶽麓山清風峽,花崗石砌成,外形酷似僧帽,分三層,底層為須彌座,浮雕力士像,中層以整塊花崗石雕成圓形,兩端收分,上層為僧帽狀,通高三米,邊長1.3米,周圍石欄,塔前豎花崗石碑,正面鐫"隋舍利塔",背面刻"共建菩提"。原塔建於隋文帝仁壽二年(602)五代時被毀,民國初有篤信佛教居士,尋得舊址,在地下掘出鐵盒,內有瓷瓶盛舍利子,因即重行埋藏,加建石塔。後圯。1979年修復。

天心閣

長沙旅遊區
天心閣
位於長沙市區東南角,與嶽麓山遙相對峙,是古城長沙的象徵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後因只存"天心"匾額,遂稱之為天心閣。舊時閣有匾曰"楚天一覽",並有對聯"四面雲山皆到眼,萬家燈火最關心。"閣兩旁門額寫有"居高明"、"遠眺望",樓上前後有明廊,三樓設有警鐘。登臨可瞰全城,凝睇湘江,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天心閣成為一片瓦礫,僅城堞一角峙立如故。1983年重修,既保持了主閣的原貌,又參照古岳陽樓,增建了兩座二層輔閣,形似鵬鳥的主體和兩翼。三閣以通廊相連線,渾為一體,使矗立於32米高的雉堞之上的主閣更加壯觀。主閣樓高17.5米,用60根木柱支撐。主輔閣飾以用花崗石和其他高級石料雕鑿的獅子,葫蘆頭、梅、竹、芙蓉、車、馬、龍等。閣上32個高啄鰲頭,32隻鳳馬銅鈴和10條吻龍,造型別致,古色古香。天心閣素有四景:高閣插雲、麓屏聳翠、疏樹含煙、池塘夕照。"天心閣古城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心閣、城垣及其附近0.025平方公里範圍已闢為天心公園,園內綠樹成林,芳草如茵,遊人如織。

開福寺

長沙旅遊區
位於長沙市北郊新河附近,是我國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的著名寺院。五代時(896-929)楚王馬殷創建。馬殷死後,其子希范將其改建為"會春園",設嘉宴堂、祓楔亭、紫薇山、碧浪湖諸勝,作為避暑宴樂的地方。宋代以後, 開福寺經過多次改建重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及六十年(1795),又兩次被火燒毀,均即修復。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十三年(1887)重建。清末王 運、王先謙等,在此組織"碧湖詩社",一時成為文人墨客觴詠會聚之所,民國11年(1922)曾加修葺,於寺前建山門,將前殿(彌勒殿)與正殿(大雄寶殿)的木柱換為石柱,殿堂多有改建,僅後殿(毗盧殿)尚屬舊觀。寺院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其主要建築為山門、前殿、中殿、後殿。中殿右側配殿為禪堂、說法堂、念佛堂;左側為摩尼所、齋堂、客堂等,均系一層平房,堂和堂之間砌有風火山牆。
山門:用石頭砌築,牌坊形式,四柱三門,上作三層短檐, 蓋黃色琉璃瓦,高10米,寬8.5米。中置寶頂,鰲魚鴟吻,牌坊博風板飾人物石雕,門前兩旁置石獅、石象各一對。兩側石刻對聯:"紫薇棲鳳,碧浪潛龍。"為清嘉十一年(1806)湖南藩台名書法家韓葑所書寫。橫額"古開福寺",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時,由江蘇福山鎮總兵陳海鵬題寫。1983年擴建馬路時,已將山門內遷15米。
前殿:亦稱三聖殿。占地面積474平方米,殿高約20米,面寬22.3米,進深21.3米。殿下用花崗石砌成台基,石金柱6根,石檐柱12根,柱礎呈鼓形,東西兩面磚牆,南面辟三拱門,北面設20扇木透雕花 門。殿中有八方形藻井,上施彩繪。屋頂單檐歇山,蓋黃色琉璃瓦,正脊壓金黃色花磚,上飾透雕"二龍戲珠",下為麒麟、獅、象動物形象等。中置陶寶頂。其兩端為鰲魚鴟吻,戧脊豎置陶獅。檐下飾卷棚,檐角高翹。
正殿:亦稱大雄寶殿,是寺內主體建築。占地524平方米。殿高20米,五開間面寬22.5米,進深23.3米,殿下用花崗石砌成台基。磚木結構,石金柱6根,石檐柱12根,鼓形石礎。屋面為單檐歇山頂,布黃色琉璃瓦,正脊為彩釉陶花磚,組成"雙龍戲珠"圖案,兩端鰲魚收尾,中置寶頂;戧脊置陶獅,檐角高翹,前三角飾陶瓷游龍,後三角則飾翔鳳,寓有潛龍棲鳳之意。殿之東、西、北三面皆磚牆,北面開門與後殿相通。檐下有卷棚,無斗拱。南面有透雕木花 門12扇,絛環板上刻有降龍、伏虎及劉海戲金蟾等神話故事,雕工極精美。
後殿:即毗盧殿,亦以花崗石為石基。占地面積719平方米,殿高約20米,寬面33.8米,進深21.3米,磚木結構,單檐硬山頂,檐下飾卷棚。殿之東側為紫微堂、方丈室,皆為二層磚木結構,單檐布小青瓦。
新中國建立以後,開福寺為我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撥款進行維修。1983年4月9日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對外開放活動場所。

桔子洲頭

長沙旅遊區
一名水陸洲,位於長沙市區西湘江中。洲因水推沙土而起,分上中下三洲,形如長帶。南為洲頭,北為洲尾。因洲多桔, 故名。春夏水漲,洲頭不沒。原建有寺,屢經毀圯,時易其名。如水陸寺、拱極寺、江心樓、洞庭廟等,今已不存。瀟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即在此。毛澤東少年時常在洲頭江中游泳。曾寫《沁園春 長沙》詞。1959年5月毛澤東又來此遊覽並在江中游泳,1966年6月再次在此暢遊湘江。
1960年以來,在洲頭新建亭閣迴廊,廣植柑桔,闢為桔洲公園。主體建築為望江亭,鋼筋水泥結構,重檐歇山頂,淡黃琉璃瓦,左右連線八字弧形迴廊,亭建築面積251平方米。公園正中樹大型祁陽白石橫碑,碑高4.8米,長8米,厚0.8米,鐫刻毛澤東手書於1925年所作《沁園春 長沙》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賈太傅祠

長沙旅遊區
位於長沙市太平街太傅里,傳為賈誼故居。賈誼(前200-168)洛陽人。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後,升中大夫。因主張革新政治,為周勃等權臣所忌,貶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曾多次上書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勸農立本。使無業游民轉歸農畝。主要政論文有《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等。33歲時憂鬱而死。他在長沙居住三年,過湘江作《吊屈原賦》,抒發他懷才不遇之感。後人在其居址建祠祀之。東晉陶侃曾居此,東晉鹹康(335-342)後改祠為陶侃廟,以後又復舊名。明成化元年(1465),長沙太守錢澍募捐贖出宅地,重建祠紀念。神宗萬曆八年(1580)增祀屈原,改為屈賈祠。清光緒元年(1875)另建屈子祠於府學宮文昌閣左,此處仍為賈誼祠。祠中匾額題"治安堂"三字。祠左配建"清香別墅",內有佩秋亭、懷忠書屋、大觀樓等建築,自成體系。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大部分地基售與商人營建店屋。民國27年(1938)毀於"文夕大火",今僅存堂屋一間。建築面積56平方米,坐東向西,磚木結構,小青瓦硬山頂,室內設龕,額題"太傅殿"。古井猶在,位於太平街與太傅里交叉處,稱太傅井,亦稱長懷井。系根據杜甫"長懷賈誼井依然"詩句而得。

第一師範學校

長沙旅遊區
位於長沙市南區書院路。原為創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城南書院舊址。1903年改為湖南師範館,同年11月與城南書院合併為湖南全省師範學堂。1914年更名為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辛亥革命後15年,是該校的全盛時期,以"湖南亞高學府"弛名。徐特立、楊昌濟、方維夏、黎錦熙、王季范、袁吉六、袁仲謙、舒新城、李達等曾在學校擔任教師;陳章甫、肖三、蔡和森、張昆弟、毛澤東、周世釗、羅學瓚、李維漢、何叔衡、呂驥、李一氓、謝冰瑩等都是該校學生;任弼時、毛澤民、毛澤覃等曾在附國小習。1938年校舍毀於"文夕大火"。1968年,按原貌重建。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址可供參觀的有毛澤東求學時的教室、自習室、寢室、冷水浴水井、主辦工人夜校舊址、擔任附小主事的辦公室、校園內君子亭等。校內設有毛澤東青年時期革命活動陳列館,陳列有毛澤東寫的《講堂錄》、《夜校日誌》等文物。1950年,毛澤東為母校題寫了"第一師範"校名。1993年,在校園立有青年毛澤東銅像和8塊大型漢白玉浮雕。

馬王堆漢墓

長沙旅遊區
位於長沙市東郊瀏陽河畔的馬王堆。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時傳為五代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1972年發掘後,始知為西漢初期墓葬,距今2100多年。共有3座墓葬,出土珍貴文物3000餘件。一號墓主為 侯利蒼之妻,屍體保存完整,並陪葬高貴絲織品、服飾和精美漆器,蔚為世界奇蹟。一號、三號墓出土帛畫5幅,為中國繪畫史上稀見資料。三號墓出土的28種帛書,計12萬多字,其中多有失傳古籍。《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為中國現存最早按比例繪製的大面積地形圖。《導引圖》為目前所見最古老的健身操圖。另有瑟、竽、笛、律管、簡冊等實物。漢墓內出土原物現收於湖南省博物館。一、二號墓現已恢復封土時的原貌。三號墓經過整理加固,保存下來,供人們參觀。

劉少奇故居

長沙旅遊區
位於長沙市寧鄉縣花明樓鄉炭子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坐東朝西,前迎池塘,後倚山巒,系一棟土木結構的普通農舍。共有茅、瓦房20間。1898年11月24日,中國傑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劉少奇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1961年5月,劉少奇回故鄉視察農村工作,在故居住了一個星期。"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破壞。1980年按原貌修復。門前植青松翠柏,門楣懸鄧小平手書"劉少奇同志故居"匾額。內陳列了實物、照片等文物資料數百件。故居附近建有劉少奇紀念館,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由大門、序廳、展室、聲像廳、休息廳、水榭等組成,內陳列著豐富的文物資料和圖照。庭院中央仿愛晚亭格式建有"懷念廳"。紀念館廣場上建有劉少奇銅像,高7.1米。紀念館與銅像於1988年11月24日落成並對外開放。

相關資料

十五大旅遊區http://www.library.hn.cn/difangwx/fengqing/51.html#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