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現狀及損毀原因,自然及人文環境,保護建議,
簡介
整座建築為兩層磚木混合結構,蓋小青瓦,建築兩側尚存梯級封火牆。一層中部設有較大天井,有部分程度的搭建和改建。樓梯位於西側,二層木欄桿下部雕飾有三角形圖案,保存較為完好。據調查,該建築民國時期為白馬廟舊址,原一層天井處設有靈官菩薩和土地菩薩像,文革時期被毀。後舊址轉作市救火會場所,文革結束後,舊址改作居民住房使用。
現狀及損毀原因
整體結構較為穩固,一層有一定程度的改建和搭建。二層保存相對較好,木構件各部分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朽。
年代較為久遠,飽受風雨侵蝕;文革期間,破四舊在砸毀菩薩像的同時對建築物本身也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使用性質多次發生變化,尤其是作為居民住房使用以後,為滿足生活需要而進行的亂搭亂建破壞了建築的整體格局,加之年久失修,建築各部分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自然及人文環境
救火會舊址所在地地形為河谷地帶,水系發達,地處湘瀏盆地的湘江沿岸,西距湘江約800米,與嶽麓山隔江相望。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8-17.2度,年平均降水量為1422.4mm。 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常見樹種有樟樹、梧桐等,土壤類型為以紅壤土為主。建築處於長沙市鬧市區,植被較為稀少。
救火會舊址地處長沙城區的鬧市區,位於開福區通泰街街道。所在的開福區人文魅力獨特,因千年古剎開福寺而得名,是“楚漢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舊址周圍為低矮居民住宅和經營農貿產品的店鋪。所在的如意街與茶館巷、吉祥巷等相通,街上均為經營肉類和農產品的店鋪,環境較為嘈雜。近中山西路和百聯東方官場商貿區,交通便利,人流量大。
保護建議
建議納入長沙舊城提制改造的整體規劃,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重要的文化遺存加以妥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