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夏駿總編導紀錄片)

長江(夏駿總編導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紀錄片《長江》由夏駿擔任總編導,這是央視播出的第三部長江主題的全景大型紀錄片,也是一部史詩精品。如果說1983年播出的《話說長江》展現了長江的景觀風土,2006年播出的《再說長江》紀錄了長江流域的開放變化,這部2017年播出的《長江》,則是講述長江文明史的千年歷程,解讀母親河長江的品行氣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
  • 集數:6 集
  • 線上播放平台:CCTV紀錄頻道
  • 總編導夏駿
劇情簡介,獲獎記錄,分集劇情,第一集 江河接力,第二集 領跑千年,第三集 現代脊樑,第四集 中部使命,第五集 地久天長,第六集 江海絲路,主創團隊,編導闡述,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如果說黃河締造了中華文明的早期盛世,那么長江則是近千年來中國經濟文化的龍頭。中唐以來,中國經濟和文化重心東遷南移,長江迎來了領跑中國的歷史機遇,也承擔起續興中華文明的千年重任。
六集電視紀錄片《長江》,以跨越6380公里的地理距離,穿越數千年的時間長度,解讀長江孕育文明、領跑中國的神奇力量。

獲獎記錄

中國廣播電視大獎
第25屆“星光杯”紀錄片大獎提名作品
第24屆中國紀錄片系列片好作品獎
第12屆“紀錄·中國”創優作品獎
國家廣電總局優秀國產紀錄片推薦作品

分集劇情

第一集 江河接力

不同於黃河的是,上古時期,長江流域的一些地區因為水量巨大而成為千里澤國。在有記載的歷史中,黃河文明有著一枝獨秀的時代,以至於類似於湯因比這樣的傑出歷史學家,也以為長江流域的居民沒有創造過文明。後來的考古發現,卻顛覆了這些誤判。
那么,長江流域是否誕生過中國境內最古老的人類?孕育過不亞於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明?甚至可能還埋藏著中國最古老的一個王國?
當歷史的面紗揭開,在長江流域的萬里河山中,有著獨樹一幟的三星堆、金沙文明,清幽神奇的楚文明,剛強尚武的巴文明,開拓進取的吳越文明……

第二集 領跑千年

在黃河流域的北方,有著廣闊的缺乏農耕條件的草原山嶺,那是遊牧民族的領地。而每當氣候變冷,草原生態惡化,遊牧民族在生存壓力的驅動下便開始衝擊黃河流域的農耕大地。
在馬上民族旋風般席捲之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業王朝,沒有步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的後塵被野蠻力量摧毀,而是一步步從黃河流域南退到長江流域,巨大的迴旋空間成為文明持續的重要平台,這是中華歷史中的一個特殊景觀,也是華夏文明持續承傳的一個核心原因。
自唐伊始,揚一益二,長江領袖天下。魏晉時期,北中國陷入五胡紛爭之亂,中國的經濟和文化重心拉開南移東遷的序幕。而安史之亂的爆發,讓黃河流域再次赤地千里,長江流域則迎來了領跑千年的輝煌。南宋以後,儘管中國的政治中心再度北上,但長江流域在經濟和文化上的領跑地位,卻從未動搖。

第三集 現代脊樑

長江的近代史,悲壯而風流。因封閉保守而落後的中國,無奈地承受了文明碰撞中慘敗的後果,古老的農耕文明已無法應對時代的挑戰。
在重重困境中,長江再一次創造了歷史奇蹟。晚清洋務派的輪船招商局,在遍地洋輪的世界中殺出一條血路。在長江流經的土地上,狀元張謇棄官從商,在家鄉南通大辦實業,展開了全方位的現代城市革命。在長江的上游和中游,點燃了終結帝制的辛亥火種;而在長江最接近大海的地方,中國人創造了融貫中西的海派文化。
長江,在領跑千年以後,又義無反顧地吹響了中國工業文明的現代號角,並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中,成為支撐民族命運乃至東亞命運的中流砥柱。

第四集 中部使命

長江中游是神奇的。大山、丘陵、平原,地貌的豐富多姿也塑造了生民性格的剛柔並濟。這裡有堪稱偉大的鄱陽湖、洞庭湖,有長江最重要的支流漢江、贛江、湘江,有聞名天下的“湖廣熟天下足”,有英雄史詩的湘軍威武、武昌首義,有不朽的詩文《岳陽樓記》、“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對於經濟意義上的當代長江而言,中游宛若腹部與腰身,也是脊樑主體之所在。要舞動長江這條巨龍,沒有一個“虎背熊腰”是不行的。長江中部,任重道遠。

第五集 地久天長

都江堰,聞名天下,這個偉大水利工程的奧秘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及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方式方法。都江堰的旁邊,就是道家聖地青城山。
長江先民運用“天道循環”的思想,發展出“零污染”的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同時又把山水之魂,滲透進日常生活之中,從源流千年的湖州生態桑基魚塘,到古徽州“枕山、環水、面屏”的六字箴言,小城鎮水系極品的宏村,再到包裹在“風水外衣”下的植樹造林……點點滴滴,質樸而深刻。百歲老人已經超過500人的江蘇如皋等位於長江流域的長壽之鄉,都是人與自然合作成功的示範榜樣。
敬畏自然、道法自然。一條長江流淌出五千年來不斷發展的生存哲學,也是中華文明能夠示範於天下萬世的精髓所在。

第六集 江海絲路

不同於黃河入海口的泥沙淤積,難以航行,長江與大海之間,卻是巨輪往來,暢通無阻。長江,似乎有著天然的親海特性。
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遺址中,20多件形態各異的木槳和數量眾多的海洋生物遺蹟,就彰顯著長江先民與生俱來的開放性格。當歷史進入“絲路時代”,長江神奇地與所有絲綢之路實現了對接,成為中國聯通世界不可或缺的物質支撐和重要環節。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的精髓,就順著這條直通大海的走廊通往世界。茶葉、瓷器、豆腐等“中國製造”,道家學說、宋明理學、禪宗等“中國之魂”,都曾以長江為起點,走向世界。鄭和下西洋重塑了人類航海史的里程碑,更是中國人擁抱海洋的宏偉篇章。

主創團隊

總編導
夏駿
導演
何苗
執行導演
戴磊
撰稿
夏駿 馬賽屏 何苗 戴磊
剪輯
曹愛珍
攝影
趙志偉
解說
蘇揚
作曲
張恆 馮明蕭 王曉沙
以上為部分主創人員名單,完整名單參考片尾字幕

編導闡述

《長江》總編導 夏 駿:我們採訪了近百位教授、研究員、作家,重點是長江流域對於具體區域歷史文化有著深度研究的專家。因此,關於長江文明的大量知識發現和最新思想文化成果,在《長江》中得以集納表達,構成了作品學術性、知識性內涵特色的基礎支撐。
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古國和大國,史詩作品是不可或缺,也是攝製難度最大的一個紀錄片品種。
我們看到英國BBC拍攝了一批非常有影響力的史詩作品,成為人類自我認知、自我總結的影像教科書。比如《人類星球》《生命》《文明》《英國史》等等。我們也看到美國紀錄片中為數不少作品,比如《美國:我們的故事》,這個作品中,時任總統歐巴馬參與講述,國務卿鮑威爾成為其中的主要講述者之一。在亞洲,日本放送協會做得最為傑出,他們在中國也有許多合作,包括我本人也曾經參與其中的《大黃河》紀錄片攝製項目。
因為題材重大,涉及文明史等重要話題,史詩類紀錄片需要太多知識和思想的支持,甚至需要著名學者的直接參與。
《長江》策劃伊始,主創團隊就組成了由歷史學家、文化學家、地理學家、水利學家和文學家等組成的顧問團隊,這個團隊極其認真地參與了《長江》方案的研討審讀,有的專家僅僅在策劃案階段的文字意見就有幾千字,有的專家直接在策劃案上用紅色修改,密密麻麻。這些從巨觀到微觀的全面參與,保證了《長江》主題內容的學術性。更為詳細的拍攝方案形成後,專家團隊又是一輪認真負責的修改建議。學術界、知識界的深度參與是重大題材作品的牢固後盾,《長江》攝製組把這一點作為核心要素來看待。
在具體的攝製階段,攝製組與知識界的合作更加深化,我們採訪了近百位教授、研究員、作家,重點是長江流域對於具體區域歷史文化有著深度研究的專家。因此,關於長江文明的大量知識發現和最新思想文化成果,在《長江》中得以集納表達,構成了作品學術性、知識性內涵特色的基礎支撐。
史詩風格需要視覺表達方面巨觀與微觀的同步到位,講好故事是紀錄片的血肉,是主體。從策劃階段開始,編導團隊就注重故事的廣泛收集與篩選,注重主題的故事化、人物化。文明的魅力在故事懸念和人物命運的沉浮中呈現。而故事和事件的代表性、貼切度,是文明史詩作品的支撐材料,也是決定作品生命力的要素。細節與情節的紮實與豐富航拍視角的呼應,使得主題的呈現進得去、出得來。在具體命運故事與歷史規律梳理的對應中,顯現長江的神采和文明的力量。
因為講述內容的斑斕豐富,加上現代傳媒必須看重的吸引力與衝擊力追求,《長江》製作過程中比較開放地兼容了表現手法的豐富多元。歷史再現從遠古到現代,千萬年跨度的多個事件場景,既需要追求作品風格的個性特色,也需要仔細研究核對服裝、道具、環境元素的歷史精確性。再現性內容與動畫背景的動態結合,是《長江》的一次多元深度嘗試。當然,相當數量的動畫表現,也是這部在歷史時間跨度和故事空間跨度兩方面都特別巨大的作品所必須的組成部分。
攝影的風格在紀實與詩意之間需要分寸有度,紮實的紀錄部分是這個時代長江形象的相對全面的影像檔案,具有史料價值;而史詩性作品又必須有部分詩意風格的精美鏡頭。所以,在視覺目標上,宏大與細節,紀實與詩意,這些必須兼容又不能偏頗的方面,共同成為《長江》的風格組成部分,也是具有相當難度的業務挑戰。

作品評價

紀錄片《長江》第一次以新視野、新觀點、新發現論述“黃河、長江、珠江”三條大河流支撐的中華文明,第一次探討“三河文明”交相輝映,彼此互動、互補、融通,共同支撐、推進、延續中華文明,第一次以“文化長江、生態長江”為主題,挖掘長江的文明基因和,有力呼應和生動宣傳了習總書記關於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思想。(京商文化評)
紀錄片《長江》第一次以新視野、新觀點、新發現論述“黃河、長江、珠江”三條大河流支撐的中華文明,第一次探討“三河文明”交相輝映,彼此互動、互補、融通,共同支撐、推進、延續中華文明,第一次以“文化長江、生態長江”為主題,挖掘長江的文明基因和,有力呼應和生動宣傳了習總書記關於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思想。(陳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