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河口濕地演變對流域來沙減少的回響機理研究

長江河口濕地演變對流域來沙減少的回響機理研究

《長江河口濕地演變對流域來沙減少的回響機理研究》是依託江蘇師範大學,由李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河口濕地演變對流域來沙減少的回響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行
  • 依託單位:江蘇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長江河口濕地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寶貴資源和生態安全螢幕障。近年來受流域來沙減少的影響已呈現退化跡象,對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本項目以長江河口濕地作為研究對象,綜合1970年代以來40餘年的遙感、海圖和實地調查觀測數據,開展河口濕地演變對流域來沙減少的回響機理研究:(1)分析流域來沙減少背景下河口濕地的演變過程及回響,定量研究流域來沙減少對河口濕地演變的貢獻;(2)通過考察河口濕地植被、地形地貌、光灘、潮下帶淺水域等濕地對象的分布格局及其與流域來沙減少之間的關係,辨析流域來沙減少對河口濕地分布格局的影響規律,掌握其影響範圍、程度及影響途徑;(3)綜合濕地演變過程和分布格局變化規律,重點分析濕地植被演替、岸線變化、沿岸輸沙、地形沖淤等方面的互動影響及受流域來沙減少的影響規律,構建河口濕地演變對流域來沙減少的回響模型,揭示其回響機理。該研究將為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河口濕地演變奠定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河口濕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之一,近年來隨著全球入海泥沙通量的降低和海平面的上升,河口濕地面臨著嚴峻的威脅。但由於受到潮汐影響河口濕地的很大一部分會被潮水周期性地淹沒,特別是像長江河口這樣的世界級大河河口,很難實施大範圍、長周期的全面觀測,長期以來對長江河口濕地的研究存在著一定的空白。本項目利用1975年以來的遙感影像數據、歷史海圖數據和水動力數據,重點研究了長江河口濕地的時空分異模式,對流域來沙減少、圍墾工程、深水航道工程、生態工程、海平面上升等對河口濕地演變的影響分時段、分區域進行了詳細和深入的分析,並對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九段沙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重點濕地單獨進行了研究。同時,研究了基於光學遙感影像數據的波浪特徵參數的獲取方法和基於GIS的淤泥質海岸侵蝕風險評估方法。重要結果包括:(1)1970年代以來長江河口濕地總體上呈降低趨勢但存在區域差異,1990年代中期是長江河口濕地面積變化的拐點。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濕地面積基本保持穩定,之後降低趨勢明顯,濕地面積在1990年代中期達到最大值,約為1495.2 km2。當前長江河口濕地面積已降低到不足1000 km2,降低了約1/3。(2)研究區濕地主要集中在蘇北沿岸、崇明島周邊、九段沙和南匯邊灘,蘇北沿岸濕地面積最大,南匯邊灘濕地受圍墾的影響減少最為明顯。(3)長江河口濕地面積的波動與流域來沙的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一致,但長江入海泥沙的持續降低始於1980年代,而河口濕地面積的顯著減少始於1990年代中期,說明河口濕地對入海泥沙的變化存在一定的延遲;同時,長江河口大面積的圍墾工程也開始於1990年代中期,這一時間點與濕地面積變化的拐點一致。據此我們判斷,到目前為止圍墾工程可能是長江河口濕地面積減少的最重要因素,流域來沙也是其演變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此外,深水航道工程、生態工程、海平面上升都會對長江河口濕地的演變產生一定影響。本研究的成果為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河口濕地演變理論提供了技術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