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追溯人類漫長的足跡,不同的大陸上,一個又一個文明的發生與崛起,無一不是在大江大河邊枝開葉漫。長江,世界上最偉大的河流之一,全長6380多公里,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承載著中國約40%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集群。她是搖籃,是圖騰,是無數代詩人和歌者心中的神祇。我們都是河流之子,我們與長江相親相依,我們依水而居,建立城池;我們舟楫往來,互通有無;我們灌溉、捕撈、放牧。兩岸青山,一江碧水,讓中華兒女魂牽夢縈。
分集劇情
第1集
長江源頭及上游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畜牧區,也是重要的水能資源產區。這一帶雖然不通航,也並非經濟發展重點區域,卻對中下游的水文、水質、地理風貌、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 青海省玉樹州通天河畔,83歲的舟如旦確老人用50年的時間和村民們一起,種下了27000棵白楊樹。在他樸素的願望中,這些樹能給長江沿岸的人和動物帶去幸福。 雲南玉龍縣石鼓鎮是著名的長江第一灣,萬里長江在這裡掉頭東去,孕育了燦爛的長江流域文明。正是在這裡,林工站站長和朝明跟同事們一同,在金沙江畔種下了800多畝柳樹。他們為建立上游生態屏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道生態屏障,默默守護著中下游水文安全,保護著億萬人民的水源清潔。 赤水河是長江一級支流中唯一一條自然河,在貴州,它也被稱為美酒河,正是它造就了中國白酒業的輝煌,也帶來了豐饒的經濟回報。 習總書記說,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如何協調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之間的辯證關係。如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長江沿岸的人民用他們的日常,給出了答案。
第2集
在中國的版圖上,地處西南的四川、重慶雙星閃耀。作為長江三大城市群之一的成渝城市群,既是長江最為重要的生態屏障,更是長江萬里黃金水道的起點。 2019年5月12日,美國國家實驗室環境與能源學部原主任諾貝爾獎得主馬克·列文來到了四川宜賓,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探討長江保護的問題。四川宜賓,被稱作萬里長江第一城。內借自然資源,外接長江航道,這座建成2200年的城市正在快速成長為綠色生態城市。對於自然的尊重,不僅帶來了一年又一年的豐收,還護住了青山綠水。 在湍急的川江航道上,川江號子被傳唱了上千年。曾經,它是木船航運時代,船工們以命相博的吶喊。唱了二十多年川江號子的曹光裕,想用自己的方式守護住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他不僅開辦了川江號子傳習所免費教授川江號子,還和兒子曹羽一起將川江號子改編成了音樂劇。他說,守住了生態文明,也是守護住了母親河長江。 長江上游,成渝都市群正在尋求生態與環保的均衡發展。而成都和重慶,就是新時代長江流域的雙城記,它們交相輝映,構成了中國西部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第3集
沿著奔騰的激流進入宜昌,就抵達了世界第三大河的腹地。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就在這裡匯入了流域。在兩江的融匯碰撞中,滋養出豐沛的水量與豐厚的資源,澆灌出富饒的文明與土地,也開啟了大江航運,成就了我國貫穿東西的水運大動脈。 三峽水利工程的建立,把長江上游水位抬高了113米,激流險灘被填平,高峽出平湖。但迅速增長的航運,使得長江三峽一段,由“高速路”成了“堵車點”。 90後姑娘宋偉是三峽升船機管理團隊的工作人員。她和隊員負責日常運行和維護的升船機是緩解航道擁堵的利器。升船機被稱為三峽工程“最後的謎底”,堪稱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電梯”。 對於武漢的變化,江灘管理員應成全感同身受,他負責江灘的巡查管理工作。過去武漢江灘上遍布的化工企業和違章建築,漲水時節,脆弱的江灘又成了防汛的一大軟肋。如今,在綠色創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建設下,臨水而建的江灘親水平台落成,它為武漢防汛築起一道綠色堡壘,也徹底打破了岸上居民“沿江不見江”的窘境。 綠色經濟已經滲透進人們生活之中,也將慢慢成為這座城市的性格。
第4集
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它們調蓄洪水、淨化水質、同時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如同“長江之腎”,與長江連為一體,構成世界著名的“江湖關係”。 自小在鄱陽湖邊看著候鳥長大的李春如,對候鳥有著特別的感情。曾當過醫生的他從事候鳥救護工作長達30多年,為每隻候鳥寫病歷,累計救治數萬餘羽候鳥,眾多受傷的鳥兒在其幫助下重返藍天。 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於2009年建立的。10年來,謝永宏的團隊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補上洞庭湖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修復洞庭湖“水下森林”。 太湖邊上的長興縣龍山街道渚山村,是中國河長制的發源地,經過十四年的探索,在歷任河長的共同努力下,村裡的河流又清澈回往日的模樣。河長制由此走向全國。
第5集
長江下游地區,江深水闊,物產豐富。在陸路交通尚不發達的年代,長江就是最天然的運輸管道,商人們帶著米、鹽、茶等貨物,順著這個偉大的水系,舟楫往返於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今年53歲的羅儉已經在南京長江大橋上工作了34年,他們一家三代人都在這座大橋上工作。時至今日,長江上已經有超過100座跨江大橋。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大大縮短了過江時間,同時也帶動了沿岸經濟的快速發展。 南京長江大橋由於修建年代早,橋高不夠,大型海船無法入內,貨物只能進行層層中轉,經濟效益大大降低。江海直達1號船的出現,讓問題迎刃而解。它可以滿載2萬噸貨物,穿過南京長江大橋,從浙江寧波舟山港直達安徽馬鞍山港。5個“80後”設計師,花了近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江海直達1號的設計。下一步,設計團隊要把船開到長江中游的武漢和上游的重慶。 2006年,白鱀豚宣布功能性滅絕。長江的水生態,已經到了危急時刻。安徽銅陵的淡水豚國家自然保護區里,江豚餵養員張八斤已經工作了15年,看著江豚從4頭,慢慢到11頭。發展的理念變了,人和江豚關係也同步發生著微妙的轉變。為了避免打擾。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該紀錄片於2019年4月啟動拍攝,7個攝製組從上海出發,沿6380公里的長江溯江而上,足跡遍及長江沿線各省市,尋訪長江流域的歷史印記。該片全部採用4K拍攝,在前期策劃時,攝製組就針對紀錄片的預設結構設計了特別的拍攝模式,拍攝被分成故事、採訪和空鏡三大快,並分別制定了拍攝方案。攝製組空鏡拍攝團隊,包含了固定機位、手持穩定攝影機、電控逐格攝影和無人機等,是所有八個攝製組中規模最大的。經過反覆的試驗,攝製組最終採用ARRI Mini作為空鏡組主攝影機。
主創團隊
| |
| |
| 攝影:柯丁丁、朱騫、毛皓宇、常無忌、馮鐵彬、張小米、黃山、王聖、黃日華、賈鑫、楊晟、周聖樂 |
| |
| |
| |
導演:董潔心、董玲俐、陳琳、劉瑋、張艷芬、王向韜、史嘉年、陳釗 | |
|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作品 | 備註 |
---|
| | | |
| “壯麗七十年 螢屏慶華誕”-“視聽中國全球播映”活動主推片目 | |
|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確定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錄片、卡通片、電視節目公益展播片目 | |
| | |
| | |
發行信息
播出信息
作品評價
《長江之戀》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新時代下奔騰不息的新長江,並以全新的角度對母親河長江進行觀察與解讀,展現了大保護時代的責任和努力。引燃了廣大觀眾共鳴的同時,喚起了人們對母親河的依賴與愛戀,激發了大眾對於萬千長江守護者的敬佩之情,更意識到保護、反哺長江的重要性。該片既具備宏大的格局和寬闊的視野,又懷抱平凡的視角與樸素的人物,真實開闢了中國紀錄片的全新語態。不但在拍攝技術與形式上有所創新,而且在以長江為母題作品的精神和意義傳承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且頗具深意的一筆。(澎湃新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