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之戀》是一本2020年初連載於《青年文學》的小說。小說《武漢之戀》中的故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展開,塑造了真實的“他們”群像:田路、陳東明、雷華、吳愛軍、王慈、鄭華、陳寶林、林靜、於真……在那個理想迸發、激情燃燒的時段,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緊密交織,從生澀到成熟,一代有為青年,懷揣夢想,奮勇搏擊。他們的人生,就此拉開序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之戀
- 作者:閻志
- 連載平台:青年文學
- 連載狀態:連載中
- 總字數:50萬
- 文學載體:小說
作品簡介,人物介紹,創作背景,作者介紹,作品評價,精彩書摘,
作品簡介
第一部:梅花落 櫻花開
第一部《梅花落 櫻花開》,起於青春美麗的邂逅,終於畢業季的各奔東西。
經濟系學生陳東明,作為“跨學科沙龍”發起人,在校內一直備受矚目。畢業離校前夕,他在珞珈山一塊巨石上刻下“始”字,默然發奮立志。
哲學系學生田路,感受著時代的強烈氣息,從武漢長江大橋入水,僅僅憑藉一隻游泳圈,獨自漂流1050公里,順利抵達崇明島,他要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出海口……
第二部:江水淺 湖水深
第二部《江水淺 湖水深》,起於雷華和田路在校園裡的第一次相遇,兩人不約而同踏上創業之路。
計算機系學生雷華,在圖書館偶然翻閱《矽谷之火》,受到巨大激勵,以兩年時間修完所有學分,立志成為時代的巨人。
回到武漢大學讀研的田路,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再次向長江發起挑戰。他從三江源入水,漂流4000多公里,歷經無人區、通天河、長江三峽,九死一生,順利抵達武漢長江大橋,完成了獨自漂流整條長江的宏願。
人物介紹
田路:武漢大學哲學系七九級學生,“跨學科沙龍”的中堅。大四畢業前從武漢長江大橋入江,獨自一人漂流到崇明島,事跡被《中國青年報》報導。1985年成為武漢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前完成從三江源到武漢的長江漂流,再次登上《中國青年報》的頭版頭條。畢業後他拒絕去宜昌地委黨校報到,而是選擇了創業,和熊志一、餘三石、劉闖、王東海、喻鵬飛、宋佳等六人成立了現代生物化學研究所。後來在於真的幫助下,用計生委的指標順利上市。田路在現代集團蒸蒸日上時選擇了離任,遠赴美國,為自己投身公益環保做準備。汶川大地震時,他率領現代集團的數名年輕人,奮戰於救災一線。
陳東明:武漢大學經濟學系七九級學生,“跨學科沙龍”的發起者。畢業後分配到國務院研究中心旗下一家經濟類雜誌。陳東明辭職後,與鄭華、吳愛軍創立了國內第一家拍賣公司,“正和”。因為拍賣場流出了贗品,陳東明堅持不講情面,吳愛軍入獄,鄭華選擇了離開。然後又瞅準時機,成立了國民人壽保險公司。
王慈:“等候書屋”的老闆,作家,後來成為教輔書商。王慈原來是黃岡稅務局工作人員,因為女友向純子到華師進修,他也辭去工作,來到了武漢。純子畢業後分配到上海,嫁人生子。王慈一等就是二十年,終於得以和寡居的純子結婚,讓等候有了結果。
雷華: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八七級學生。以兩年時間修完四年學分,在大三時認識了同系師兄李之雄和舒天,以及華科大的張中羽,四人成立了一家精益信息技術公司。因為核心技術被盜,雷華的第一次創業失敗了。畢業後雷華被分配到北京,在一家研究機構上班,因為參加校友會,被陳東明辭職下海激勵,應聘成為東嶺軟體的主管,隨後又成為銷售副總和總經理。在東嶺軟體上市後,他辭職,組織了新的團隊,利用網際網路思維,推出了一諾手機。
張中羽:華科大計算機科學系八七級學生。大學期間與雷華的呢個人一起創業。畢業後到東莞創業,跟著段一平做遊戲機、VCD和DVD。與秦宇結婚後,陪讀到美國。與田路重逢後,他選擇回國創業,主導研發了“友訊”社交軟體、參與創辦了歐π手機和維歐手機。在回國創業期間,夫妻感情出現問題,與秦宇離婚。
鄭華:武漢大學經濟學系七九級學生。畢業後先在湖北省政府機關工作,後調任海南省政府辦公廳規劃處處長,在陳東明的幫助下,他調到北京工作。後與陳東明、吳愛軍一起創辦了正和拍賣公司。離開正和後,他創辦了慧信諮詢,併入股了陳東明的國民人壽保險公司和吳愛軍的順勢地產。
吳愛軍: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利專業七九級學生,與陳東明、鄭華、田路起過衝突。畢業後分配到國家水利部旗下的技術研究所。因為在拍賣會中違規操作,吳愛軍吃了官司。出獄後,他黯然離開北京,回到武漢重頭再來。他從房產中介開始做起,最終成功進入房地產,在武漢開發了光谷歡樂城項目,讓他一鳴驚人,隨後進軍北京,一直想把順勢地產打造為國內前三甲企業。
舒天:畢業分配在房產局,官至副局長。
李之雄:天使投資人,旨在幫助一如當年他們一般的年輕創業者。雷華給她投了500萬,張中羽給她投了1000萬。
張紅: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八七級學生。雷華的女神,後來成為雷華的妻子、賢內助。
林靜:武漢大學外語系八〇級學生。後去北京大學讀研深造,嫁給了北大經濟學教授李小剛。與李小剛離婚後,她加入現代集團,並嫁給了田路。因為在公司管理理念上與田路出現分歧,她隻身遠赴美國,最後嫁給了美國人傑克,成為一個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聯合創始人。
於真:武漢大學中文系八〇級學生,作家,創作了《珞珈情思》。畢業後在北京一家經濟報刊擔任首席記者。後加入現代集團。田路離任後,她也選擇了離開,轉投新媒體行業。
馮遙:秭歸縣草池坪村漁家女孩。田路在三峽遇險時被馮遙的爺爺和父親所救。草池坪村拆遷後,田路再也沒有見到她。馮遙後來到武漢打工,遇到了創業期的吳愛軍,兩人日久生情,馮遙嫁給了吳愛軍,生有一子吳小路。
馮力:馮遙的弟弟,武漢大學醫學院研究生,畢業後留在武漢做醫生。
熊志一:武漢大學哲學系七九級學生,田路舍友,大學期間與簡威、文濤合開“文志威精品屋”。1985年和田路一起考研,成為武漢大學新聞系研究生。與田路一起創業。田路離任後,他接任現代集團董事長一職。
陳寶林:武漢大學哲學系七九級學生,田路舍友。畢業後分配到湖北省社科院。後加入現代集團,因為他用人出現問題,引咎辭職,並加入了國民人壽保險公司。
潘東:武漢大學哲學系七九級學生,田路舍友。畢業後分配到湖北省商業廳。
簡威:武漢大學經濟學系七九級學生。畢業後先是去海南島創業,然後在北京成了新世紀廣告公司,承接央視的廣告業務,最後加入國民人壽保險公司。
文濤:武漢大學經濟學系七九級學生。畢業後先是去海南創業,後陪讀到美國。
創作背景
《武漢之戀》是作者閻志回顧自己親身經歷的80年代,以2017年春武漢啟動“資智回漢”為引子,星散四海的武大學子重聚江城,勾起四十年前的往事,以艾路明長江漂流,雷軍創業,陳東升、毛振華、孫宏斌下海創業為原型和線索,書寫包括他在內,這一批奮鬥者的家國情懷和敢為人先的武漢精神。
作者介紹
閻志
閻志,1972年生,羅田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主編。1988年開始文學創作,著有詩集、小說集多部;其作品多次獲徐志摩詩歌獎、《詩刊》一等獎等獎項。
作品評價
這是一部與青春相關的小說,因此情感婚姻的書寫有相當大的權重。林靜和田路、張紅和雷華、田路與馮遙、林靜和李小剛、於真和田路、吳愛軍和馮遙等,這些青年男女的分分合合,幾乎成為時代生活的隱喻。一個大變動的、充滿主體意志和不同想像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碰撞、命運和境遇的變化,也一定會在愛情和婚姻的場域有所反應。小說中,這些不同愛情和婚姻景況的書寫,是最具情感色彩的段落。在反映時代大潮的青春文學稀缺的時候,《武漢之戀》以巨大的篇幅塑造了一個時代的青年群體形象,書寫了青春的激情和時代的縮影,是一部值得閱讀的作品。——孟繁華《青春的激情和時代的縮影》
精彩書摘
田路看到林靜在朝老齋舍女生宿舍走去,正準備加快步伐的時候,突然被一個人搭住了肩膀。他一愣,轉身一看,竟是陳東明。原來陳東明看到田路離開了,也前後腳追了出來。陳東明是本著愛才的心理,想要認識這個讀書會的新成員。剛才的言論充分表明這是一個有著自己判斷和見解的大學生,比較難得,比較可貴。
陳東明露出一臉很誠懇的笑,說:“這位同學,我們還不認識呢。歡迎你來參加我們的讀書會。”
田路也有點尷尬,只好打招呼說:“你好,你好。”
陳東明又拍了拍田路的肩膀,說:“走,我們找個地方,坐下好好聊一聊。”
林靜的背影已經看不見,即使想追也追不上了。田路只能跟著陳東明走。
那天晚上兩人在經濟系外面的一塊草地上坐著,談了一個多小時。陳東明先做了自我介紹。田路說:“你是大名人,就不用介紹了。”接著又自嘲地說:“我呢,卻是一個毫不起眼的無名小卒。”
陳東明也不置可否,說:“但你很有想法,很有思想。我們讀書會特別期待像你這樣不僅有想法還敢於亮出自己觀點的同學,積極參與進來。”
通過聊天,田路才知道陳東明是復讀了兩次才考到武大的,和自己是同一級,都是一九七九年秋天入校的。陳東明雖然復讀了兩年,但是和自己同齡,都是一九五九年出生的,今年二十三歲,這讓兩人更熟絡起來。
......田路便轉移了話題,問道:“那你後來考得怎么樣?”
“後來那個女生考上了,我只考上了中專,離上大學只差了五分。”陳東明嘆口氣,“我一直想考個好大學爭口氣,因為我父親在‘文革’時受了衝擊,受了影響,我們一家人在當地好幾年都沒抬起過頭。”
田路愈發好奇了,問:“你父親是做什麼的?”
“我父親是沙市木材公司的經理。”
“喔,那還是個幹部呢。”
“算是吧,只是在‘文革’中受了影響。我必須要考出來。因此我準備第三年再考一次。一九七九年我什麼都不顧,一心撲在複習上,終於考上了武漢大學。”
田路問:“那你跟文工團有什麼關係呢?”
陳東明說:“我們當地那個文工團,怎么說呢,基本上就是半專業的演出隊,有任務就去演出。原來是以演樣板戲為主,近幾年調整了一下,唱一些應景的歌,演一些受歡迎的小品。這樣一來,每個月還能領到二十塊錢。我可不能丟了這二十塊錢的收入,只能一邊復讀,一邊兼顧團里的演出。”
田路很感慨,說:“這么說來,我們兩個都是因為高考才改變了人生。不然的話,你可能還在文工團報幕和演出,每月領二十塊錢工資;我可能還在潛江老家做農民,種些蔬菜和果樹。我們真是要感謝恢復高考的政策。”
陳東明也同意,說:“是啊。高考確實改變了我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