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校十番鑼鼓
- 流傳地區:長校鎮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
- 榮譽:福建民間藝術之鄉
- 別名:擺十番
- 非遺信息: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入選時間:2009年5月31日
歷史淵源,傳承情況,表演形式,曲譜曲目,基本特徵,非遺信息,
歷史淵源
長校十番鑼鼓,是流傳於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長校鎮的一種吹打樂。“十番”,“十”指其樂器多,“番”指其花樣翻新。十番鑼鼓簡稱為“十番”或“鑼鼓”,歷史上曾有過“十不閒”、“十樣景”、“鼓吹”等名稱。主要流傳於江南一帶,尤以無錫、蘇州、宜興等地最為著稱。
長校鎮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西南部,與連城、寧化、長汀三縣交界。長校先民是中原漢人的後裔,歷經5次大規模的遷徙,才有一部分先民落戶長校鎮。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長校人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十番鑼鼓、剪紙等民俗藝術奇葩綻放,客家民俗風情古樸獨特。
長校“十番鑼鼓”歷史悠久,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403年至1424年(明永樂年間)。相傳,當時十番鑼鼓在南方盛行,長校鎮到邵武一帶做紙的工匠,閒暇之餘,參與當地的“十番鑼鼓”演奏自娛自樂,返鄉後把這種娛樂形式帶回,後流傳開去,成為當地人逢年過節、志事賀喜,自娛自樂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文化藝術活動。
傳承情況
自古以來,長校就很興“十番”,過去幾乎每村都有“十番鑼鼓”,凡是逢年過節、迎親賀壽、上樑入屋、掃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譜、抬龍燈等都用“十番”,特別是正月十五鬧元宵,一條龍燈就配有一堂“十番鑼鼓”。較大的村發展到房族,房房有“十番”。因此,在舊時有否“十番”被視為房族地位高低的標誌之一。到1949年解放前,長校一帶有一百餘堂“十番”,僅江坊村就有十多堂。“十番鑼鼓”的演奏者,過去多為民間職業性鼓樂班“堂名”中的樂手和寺院中的道士。不少民間藝人分散在農村亦農亦藝,他們隨時可被“堂名”班主或寺院當家道士招聘去參加民間婚、喪、喜、慶等活動的演奏(道士不參加民間婚禮的演奏活動)。每逢春節、中秋以及廟會、賽龍船等節日,民間則廣泛地組織自娛性演奏,在民眾中有著深厚的基礎。
長校歷代以來有很多聞名的“十番鑼鼓”師傅。江坊村的江回春(已逝)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光緒年)間聞名的曲藝大師,他對琴、笛、鼓手、鼓板無一不精,能浮空拉出一手好琴,用鼻孔能吹出令人動聽的獨奏曲。他與江水春共同創建《回春堂》“十番鑼鼓”,聞名連城、長汀、寧化、清流四縣。方圓百里的人前來求教,他均樂意傳藝。
江坊“十番鑼鼓”隊曾在1956年參加清流縣文藝調演,其民間小曲《王婆罵雞》榮獲第一名。留坑童生標(已逝)15歲背井離鄉,跟隨師傅走江湖賣唱為生,他以“一把二胡一台戲”出名,其揚琴獨奏曾榮獲清流民間曲藝演奏一等獎。他還收集、整理、編寫了《民間曲藝集》、《十番鑼鼓譜》各一集,對長校“十番鑼鼓”的繼承與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7年5月,長校鎮入選福建民間藝術(十番鑼鼓)之鄉名錄。2008年,長校鎮因“十番鑼鼓”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錄。2009年,長校“十番鑼鼓”入選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表演形式
“長校十番鑼鼓”主要分布在長校村、江坊村,各成一隊,演奏隊員40多人,多為村中的老年音樂愛好者,主要在傳統節慶日及送兵入伍、慶功會、慰問軍烈屬、給老人祝壽等重要活動演奏,並經常參加清流縣各種演出活動。“十番鑼鼓”原只有銅鼓、噠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後融入了碰鈴、笛子、二胡、板胡、六角琴、楊琴等樂器,演奏人員分為兩組,一組負責打擊樂,一組承攬絲弦樂,隊形是絲弦樂在前,打擊樂在後。樂隊由笛聲引路。樂隊選擇何種曲目,由笛子手決定,笛子送出一個音符,眾樂手立即同步跟上。笛子手即要有較好的技藝,又要有很強的節奏感和協調能力,以和諧整個樂隊的演奏。打擊樂的第一位是“十番鑼鼓”的總指揮,他左手執銅牆鐵壁鼓、噠鼓,右手握一鼓棰,時而擊銅鼓,時而擊嗒鼓,時而敲鼓邊,時而敲鼓檐。鼓棰有如蜻蜓點水,令人眼花繚亂。心靈手巧的鼓手,忙而不亂,有板有眼,板眼分明,指揮著樂隊合奏出動聽的樂曲。
“長校十番鑼鼓”有兩種演奏方式,坐著或路上行進著演奏,所以也叫“擺十番”。“擺十番”是樂手執著樂器邊行進邊演奏,難度較大,須經長期排練,具有相當的藝術功底後才能出行。
曲譜曲目
“長校十番鑼鼓”常用的鑼鼓譜有長流水(走馬鑼鼓)、起板鑼鼓和過門鑼鼓三大類。起板鑼鼓用於開場,長流水用於較長的路途行進,過門鑼鼓最為複雜,難度也大,它與曲調配合,時而穿插、時而過門,講究緊湊、整齊的效果。
“長校十番鑼鼓”採用的曲調很多,約有40餘種民間小調。常演奏的曲目有:《八板頭》、《十杯酒》、《懷胎》、《瓜子仁》、《玉米纓》、《孟姜女》、《打骨牌》、《耍金扇》、《鬧五更》、《春串子》。其中《八板頭》俗稱“浪琴調”,十番鑼鼓一開始就奏這首曲調,以此曲進行和弦。絲弦樂器講究四大線,即:上六線、何尺線、陳五線、四宮線。上六線相當於現代音樂的1~5弦,何尺線相當於5~2弦,陳五線相當於2~6弦,四宮線相當於6~3弦。也就是上古樂律中宮、商、角、徵、羽五音的演變。
基本特徵
“十番鑼鼓”經過漫長歷史的發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徵:
(1)伴隨民俗活動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對民俗的依存性;
(2)在長期參加禮俗表演活動中,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成套曲目,根據活動內容的不同有所取捨;
(3)隨著時代的變化,現代曲目《採茶曲》、《秧歌舞》等也進入了“十番鑼鼓”的演奏中。
非遺信息
項目 | 內容 |
---|---|
非物質文化遺產級別批次 | 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項目名稱 | 清流長校十番鑼鼓 |
類別 | 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 | 福建省清流縣 |
批准文號 | 閩政文〔2009〕151 號 |
批准時間 | 2009-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