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築特色,歷史,
建築特色
據史書記載,李金鏞十分重視教育,到任後的第二年便籌款修建了養正書院。養正書院位於西長春大街北側,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式建築,院內設有考棚、號舍、講堂、藏書室等。
第一進院的正堂前立著兩塊長方形的青石碑,高約兩米,碑文由李金鏞於1885年撰寫,記述了書院創辦的時間、規模、宗旨及地方官紳募捐名錄等。講堂面闊5間,近150平方米,有前廊,講堂上懸掛著李鴻章的親筆楷書“養正書院”匾額。講堂兩側有東西廂房各6間。第二進院建有正房5間,是祭祀和藏書的地方,面積約150平方米。正堂為供奉孔子、朱熹、陸九淵等儒學先師像的祠堂。第三進院是學生宿舍。書院四周築有圍牆,院內種植榆、柳、梧桐、丁香等樹木。
歷史
在東北的吉林長春,有一座頗有名氣的書院———養正書院,它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是由當時任長春廳通判的李金鏞捐資建造的。李金鏞(1835—1890),無錫人,字秋亭,曾於光緒五年(1879)任琿春招墾事,參與重立中俄界碑事,光緒九年(1883)任長春廳通判。他到任後十分重視地方上的教育風氣,認為“教化者人才之原,人才者風俗之厚。自來化民成俗,未有不敬教勸學遂克臻上理者也。”而“教之大端,正人心,厚風俗而已。求人心之正,風俗之厚,嚴義利之辨而已。”由此一端,“必闡先儒之學,乃興節義之風,則書院不可不設矣”。基於這樣的想法,他感到自己“未嘗學問,然於朱陸兩賢,高山仰止,心嚮往之”。因此,他在到任之後,即千方百計想辦法籌措千餘金,捐資興辦書院。他在長春城的城北,“購民房二十多楹,買經史數千卷,設立書院,額曰‘養正’。中奉朱陸栗主,即揭喻義喻利講義於壁,使士民有所觀感”。
李金鏞將書院名之為“養正”,是取“蒙以養正,聖功也”之意命名。書院建立後,李金鏞大膽選拔人才擔任書院的教師,“聘請山長、主講不拘科第,不以借才異地為嫌,惟擇學識閎通,文章祭酒堪為經師、人師,由士紳商請”。養正書院於每年二月初,初次甄別取定生童,七月初再甄定優劣,每年生取26名,童取44名。定額住院肄業生員12名,童生23名。書院每月初十為官課,十二為齋課。初二、廿二上內課,由山長命題,考查學生。養正書院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同時兼收武生童,教授武術課程。 由於李金鏞在長春廳通判任內“注意興學觀風課士,優予獎拔”,因而使當地的風氣為之一變,青年學子有了一種奮發讀書的新氣象。李金鏞在東北邊遠地區興辦教育,培養了一批人才,“士民稱頌,政跡大著”。養正書院後於宣統二年(1910)改設師範傳習所及高、初兩國小堂。除了熱心興辦教育外,李金鏞在長春還設立了牛痘局、養濟所、同善堂等,在民間留下了許多政跡。李金鏞於1890年去世,卒贈內閣學士,並在無錫原籍建祠供祀。
李金鏞將書院名之為“養正”,是取“蒙以養正,聖功也”之意命名。書院建立後,李金鏞大膽選拔人才擔任書院的教師,“聘請山長、主講不拘科第,不以借才異地為嫌,惟擇學識閎通,文章祭酒堪為經師、人師,由士紳商請”。養正書院於每年二月初,初次甄別取定生童,七月初再甄定優劣,每年生取26名,童取44名。定額住院肄業生員12名,童生23名。書院每月初十為官課,十二為齋課。初二、廿二上內課,由山長命題,考查學生。養正書院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同時兼收武生童,教授武術課程。 由於李金鏞在長春廳通判任內“注意興學觀風課士,優予獎拔”,因而使當地的風氣為之一變,青年學子有了一種奮發讀書的新氣象。李金鏞在東北邊遠地區興辦教育,培養了一批人才,“士民稱頌,政跡大著”。養正書院後於宣統二年(1910)改設師範傳習所及高、初兩國小堂。除了熱心興辦教育外,李金鏞在長春還設立了牛痘局、養濟所、同善堂等,在民間留下了許多政跡。李金鏞於1890年去世,卒贈內閣學士,並在無錫原籍建祠供祀。
1907年,科舉制廢除,新式學堂應運而生,養正書院改為長春府中學堂,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識進入長春的課堂。在日偽統治時期,這裡先後為“新京特別市公署”臨時廳舍、“立法院”等。其間,又增建了若干規模較小的廂房,並依北牆建正房一棟。在國名黨統治時期,這裡被改作長春市圖書館分館使用。從1953年至今,養正書院舊址一直為教育機構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