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物種區別,
形態特徵
多年生。無根莖,或有極短的根莖,但不橫走,鬚根粗壯。稈高120-180厘米,有8-14節,下部節可腫脹或膝曲。葉鞘通常長於節間,無毛或有脫落性疣毛;葉片線形,長50-90厘米,寬1.3-2厘米。圓錐花序通常下垂,長20-30厘米,寬2.5-3厘米(包括剛毛);主軸密被短硬毛,殘留主軸上的總梗極短或僅呈一束纖毛狀;剛毛灰綠色或紫色,長1.5-4厘米(其中一根特別長),堅硬,挺直,粗糙;小穗通常單生,稀為2-3簇生,披針形,長6-8毫米;穎近草質,常有紫色縱紋;第一穎卵形,長約2毫米,無脈或具1脈,先端鈍圓,銳尖或齒裂;第二穎長2-4毫米,具1-3(-5)脈,先端漸尖;第一小花通常中性,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先端漸尖,具5-7脈;第二小花兩性,通常稍短於第一外稃,第二外稃頂端漸尖,具5-7脈;鱗被2,頂端截平或微凹;雄蕊3,花葯頂端無毫毛;花柱基部聯合。穎果圓形,長約2.5毫米。葉片表皮細胞結構為上下表皮不同;上表皮脈間中間3-5行為筒狀、壁薄、有波紋長細胞,兩邊2-4行為筒狀、壁厚、有波紋長細胞,偶有短細胞;下表皮脈間為長筒狀、壁厚、有波紋長細胞與短細胞交叉排列。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000米開曠斜坡和山地。
分布範圍
產中國大陸陝西、甘肅、四川、貴州及雲南。
主要價值
本種經當代中國樹木育種學家葉培忠教授栽培多年,生長茂盛,可為優良飼料。因無橫走的地下莖,可栽植於河邊及梯田邊緣,以防止土壤沖刷。
栽培技術
長序狼尾草在中國雲南、貴州、四川地區和黃土高原陰濕山地海拔1000m左右的平地、緩坡均可栽種,要求水肥條件比較好。栽種長序狼尾草的地塊應翻耕、破垡、杷耱,地面保持平整,防止播前跑墒,播補期昆明地區以5月下旬雨季後為宜,華中地區、甘肅隴南黃土高原陰濕山地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為宜,播種時最好除剛毛,穎殼。條播、撒播均可,條播行距以35-40cm或25-30cm為宜,覆土深度約1cm。如有灌溉條件的地方應注意適時適量灌水,一般每年灌水2—3次.注意幼苗期除草。播種第一年分櫱到拔節期應進行第一次追肥,以後如多次刈割或放牧利用可於每次刈割後每公頃追施氮肥300-450kg。第一次刈割、放牧時間應以孕穗至初花期為宜,刈割留茬高度5—10cm左右,採收種子以每年10月中,下旬為宜。
物種區別
本種近似白草,但無橫走地下莖,植株一般高大,葉較寬長;葉鞘常有脫落性疣毛;圓錐花序較粗長,主軸上密生短硬毛,殘留主軸上的總梗極短而僅呈一束纖毛,剛毛堅硬而粗壯,小穗易脫落。
下級分類:中型狼尾草(變種)、長序狼尾草(原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