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80厘米;樹皮灰白色,裂成不規則片狀脫落;幼枝及當年生枝無毛或有短柔毛(常見於幼樹),二年生枝常呈栗色,具散生皮孔,有時下部枝條或萌發枝的近基部有周圍膨大而不規則縱裂的木栓層;
冬芽長卵圓形,上部長漸尖,外部芽鱗寬卵形,內部芽鱗變窄,上緣或先端具毛。葉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幼樹之葉(有時小枝頂端的葉)常較窄,多呈披針狀,長7-19厘米,寬3-8厘米,基部微偏斜或近對稱,楔形或圓,
葉面不粗糙或微粗糙,除主脈凹陷處有疏毛外,余處無毛或有極疏的短毛,葉背幼時除脈上外密生絹狀毛,其後仍有或密或疏之毛,邊緣具大而深的重鋸齒,鋸齒先端尖而內曲,外側具2-5小齒,側脈每邊16-30條;葉柄長3-11毫米,全被短柔毛或僅上面有毛;托葉從下至上由寬變窄,披針形至窄披針形,長7-18毫米,基部寬,一側半心臟形,近基部有短毛,面有時具極短之毛,背面中肋的上部及近先端的邊緣有疏毛,早落。
花春季開放,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總狀聚傘花序,
花序軸明顯地伸長,下垂,有疏生毛,花梗長達花被的數倍。果序軸長4-8厘米,有疏毛;翅果窄長,兩端漸窄而尖,似梭形,淡黃綠色或淡綠色,長2-2.5厘米,寬約3毫米,花柱較長,2裂,柱頭條形,下部具細長的子房柄,兩面有疏毛,邊緣密生白色長睫毛,柱頭面密生短毛,果核位於翅果中部稍向上;宿存花被上部鐘形,下部管狀,淡綠色,無毛,花被裂片6,淡褐色,邊緣有毛,花絲外伸,淡褐色;果梗細,不等長,長5-22毫米。
近種區別
該種與中國所產該屬各種均不相同,其區別在於花序明顯地伸長,呈下垂的總狀聚傘花序,花梗較花被長2-4倍;葉的邊緣具粗大的重鋸齒,鋸齒先端尖而內彎,外緣有2-5小齒;翅果極窄,兩端漸狹,先端2裂,柱頭細長,基部具長子房柄,邊緣密被白色長睫毛。應隸屬於長序組。
該種與產北美的美國岩榆(U.thomasii Sarg. (U. racemosa Thomas.))和翼枝長序榆(U. alata Michx.)相似。與前者的區別在於樹皮淺灰色,裂成不規則片狀,一年生枝無毛或被疏柔毛,花序軸較細長,被極疏的柔毛,花被6淺裂,花梗無毛,翅果窄,兩端漸狹,長2-2.5厘米,寬約3毫米,兩面被疏毛,邊緣密生白色長睫毛。與後者的不同在於樹皮裂成不規則片狀,一年生枝無毛或被疏柔毛,二年生枝無扁平而對生的木栓翅,葉較大,長7-19厘米,寬3-8厘米,花序軸長4-8厘米,花梗長1-2.2厘米,翅果長2-2.5厘米,兩端漸狹長,柱頭長6-8毫米,基部具長約5-7毫米的子房柄。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50-900米的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喜光樹種。適宜溫暖濕潤的東南季風氣候和較肥沃的山地黃壤,多生於疏林或林中開闊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浙江南部(松陽交塘、遂昌九龍刪、慶元以等地)及北部(臨安順溪塢)、福建北部、江西東部及安徽南部。
繁殖方法
播種
採種:選擇健壯母樹採種。4月中旬,當翅果由綠色變為黃棕色成熟時,立即抓緊採收。由於翅果薄而輕,一到成熟期,即隨風飄散,難以收集,且結實大小年明顯,因此切勿延誤採種期。採種要選無風天氣。在採種樹下放採種布或農用薄膜,用竹竿將其擊落,或用高枝剪剪取果枝收集。翅果千粒重5-6克,每斤種子9萬粒左右。發芽率41%。
育苗:種子採回後,要及時播種,乾藏一個月就喪失發芽力。育苗圃地應選擇排水、灌溉條件良好的沙質壤土、黃泥沙土。深耕,使土細,床面平整。條播,播種溝寬5-8厘米,行距20厘米。播後薄覆焦泥灰和細土,以不見種子為準,再蓋狼衣草或稻草。每畝播種量1千克左右。約7-10天發芽出土。幼苗生長期要做好鬆土、除草、間苗、補苗、抗旱等管理工作。迫肥早施,在7月上旬結束。苗木前期生長快,5-7月份苗高生長占全年生長量的72%,根徑生長占全年生長量的57%。10約下旬停止生長,12月中、下旬落葉。一年生苗高1米,根徑粗1.1米,每畝產苗量1.5-2萬株。
扦插
除播種子播種育苗外,還可採用硬枝扦插繁殖。共方法是2月下旬至3月上旬芽萌動前,剪取苗木或幼樹上1-2年生健壯、粗0.3-1厘米的枝條,剪成長12-15厘米的插穗,用500毫克/升
萘乙酸或100毫克/升
吲哚丁酸等生長激素浸2-4小時後,插入土中二分之一長度,然後在苗床上覆蓋稻草,以保持土壤濕潤。插後40-50天生根,成活率達50-90%。如加強管理,一年生苗高70-80厘米,可以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選擇海拔700-900米的山谷溝邊,山腳等土壤肥沃、疏鬆、濕潤的地方造林,不宜在乾燥瘠薄山地造林。宜與其他闊葉樹混交。整地採用挖穴,穴直徑40厘米,深30-40厘米,株行距1.6米×2米或2米×2米,幼林宜密,以促進乾形端直。幼林除鬆土除草等管理外,要適當修剪整形,剪去過多側枝、徒長枝。鬱閉後分批疏伐。
主要價值
經濟
木材紋理直,結構稍粗,花紋秀麗。硬重,耐磨損,耐腐,韌性強,力學強度高,是優良的建築、家具、枕木、車輛、農具、工藝、細木工等用材。樹皮、樹根具有膠質,可做造紙漿料。樹皮纖維堅韌,可制繩索,麻袋等。
研究
長序榆為榆屬長序榆組樹種。該組原有3種,均產於北美,長序榆的發現,不僅豐富了中國榆屬植物資源,而且對探討北美和東亞物區系具有科學意義。
保護級別
物種現狀
長序榆是一個較古老的類群,在地質上屬第三紀植物,屬珍稀瀕危種,是優先拯救的物種,為中國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之一。
長序榆是1979年在中國發現的一個特有物種,長序榆僅在浙江、福建、安徽和江西有零星分布,數量極少且瀕臨滅絕,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同時被《
中國植物紅皮書》和中國高等植物受威脅物種名錄等列為瀕危物種。
瀕危原因
長期處於散生狀態,天然更新不良,分布區域狹小,群落孤立,母樹數量少和天然更新較弱等因素,該物種野生種群現已極度瀕危,加上林地墾復生產的影響,長序榆原生境被干擾和種群被破壞導致瀕危。
保護措施
應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禁止人為砍伐,加強其生長環境的保護,以免被破壞;其次,加強對長序榆植物的種質資源調查,完善該植物在中國的分布信息;同時,對長序榆進行人工育苗栽培,回歸引種增加種群數量,防止物種走向滅絕;最後,加強對長序榆瀕危機制的研究,以便於更有針對性的對該物種進行保護。
對長序榆這種大型喬木樹種,優先保護種群的關鍵環節是進行就地保護。在就地保護過程中,通過不間斷宣傳瀕危物種保護知識,制定珍稀物種及生境保護管理規劃,設定防護設施,對長序榆母樹集中區域的人工撫育措施進行干預,保護效果並不明顯,保護地現場人為破壞痕跡明顯,長序榆幼苗有部分被挖掘的跡象。市場經濟利益是林農的最大取向,語言的勸導保護、經費的補助保護都沒有效果,如何創新保護手段,才是從源頭保護長序榆群落的最好方式,對當前的瀕危植物保護中具有現實意義。
就地保護:將就地保護作為種群繁育主要手段將長序榆母樹所在的小班納入延平區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範圍,由延平區林木收儲中心進行評估,與該片山場林權所屬的竹農進行協商,按雙方約定的價格一次性將竹林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收歸國有;或者由區政府出面,通過租賃的形式取得竹林和林地使用權,並給予林權所有者適當的經濟補償後,建立長序榆自然保護小區,對長序榆生長、繁育等場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在現存母樹50米範圍內,砍去毛竹、挖去竹鞭,增加光照,促進林內長序榆幼苗生長,聘請當地護林員對保護小區內長序榆母樹進行保護。
遷地保護:遷地保護作為就地保護的補充措施遷地保護可以擴大種群,將物種存在多個地點,達到有效保存遺傳多樣性的目的,可以將遷地保護作為就地保護強有力的補充措施,通過尋找與
東山村附近相同立地條件、海撥高度、土壤條件和相似的林下環境,將林下自然繁殖的2-3年生幼苗和扦插育苗的苗木進行人工造林,建立長序榆近地保護基地,擴大繁殖範圍。
人工栽培:積極開展擴繁和人工栽培由保護區牽頭,每年2-3月長序榆種子成熟季節,採集種子進行播種繁育,做好各個環節記錄並進行分析,將培育的苗木回歸保護地人工造林,實施野生種群回歸復壯;同時可以建立一座溫室繁殖圃地,利用掌握長序榆野生種群數量、分布情況、分布環境和人為活動情況,進行扦插繁殖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