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古戰場遺址(長平戰場遺址)

長平古戰場遺址

長平戰場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長平之戰遺址,故址在今山西晉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範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於重點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平古戰場遺址
  • 外文名:Changping ancient battlefield
  • 地理位置:晉城市高平市 
  • 開放時間:08:10-17:00
  • 著名景點:骷髏王廟
  • 保護措施: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屬時代戰國晚期
地理位置,史料記載,主要遺蹟,遺址文化,考古發掘,

地理位置

古長平在今晉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高平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改為長平。這裡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動在山西東南部,逝世後就埋葬在羊頭山東南的莊裡村,是為炎帝神農氏的先塋。高平三面環山,丹河從北向南縱貫全境,這裡崇山峻岭,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長平之戰遍及大半個高平,涉及到的山嶺、河谷、關隘、道路、村鎮五十多處。

史料記載

戰國晚期,齊、楚、韓、魏、趙、燕六國相繼走向衰弱,強大的秦國,雄心勃勃,開始實施統一六國的計畫。公元前266年,秦相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前262年,秦國發動了攻打韓國的戰爭,前260年,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戰爭經過了上黨歸趙,廉頗與秦堅壁對壘,秦使反間計,趙孝成王換將易帥,白起暗使長平,趙括被圍等幾個階段,最後以秦勝趙敗而結束。秦將白起屠殺趙卒40餘萬,屍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此次戰爭,秦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此次戰爭對於研究戰國晚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變革興衰以及秦統一中國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要遺蹟

1995年,高平市長平之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有許多重大發現,在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屍骨和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為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一號坑中重壘交錯的屍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顯斷裂的痕跡,應系刀砍。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還有的僅見軀幹而無頭顱。這些均說明他們是被殺死後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而非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由此而對幾千年“白起坑趙”之說提出異議。
骷髏廟
位於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據載,這裡是戰國時期秦將白起坑殺趙降卒四十萬處,據《高平縣誌》坑趙考記載:“趙括乘勝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車馬,形如布袋,趙兵既入,戰不利,築壘堅守......後趙括自匪乃判出博戰,以秦射殺之,四十萬人降武安君,誘入谷盡坑之。”因為這裡殺人太多,後老百姓稱之為殺谷。唐明皇巡幸澤、潞兩郡,路過高平時,見頭顱似山,於是命官員擇骷髏廟一座,此廟分正殿和東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為頭顱山,更殺谷為省邀台戰冤谷。骷髏廟以祭祀四十萬被坑殺趙卒之先靈。
該廟始建於唐,後歷代均有修葺,廟記憶體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緒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髏廟碑記。
光狼城
光狼城,現名康營。位於市城西南7公里處,據傳長平大戰前,韓國上黨太守馮亭曾把這裡作為抗擊秦軍的重鎮。後來,秦軍打下光狼城以後,為顯示其強兵的聲威,遂改名為強營。唐婚重勸辨代後始為今名--康營。
安貞堡,又名安貞寨,位於市西8.5公里的寨上村,屬原村鄉下馬游村管轄,以願望得名,創修年代不詳,重修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五月。
安貞堡全部建築面積5850平方米,形制長方形,規模宏大、雄壯,寨內觀音堂,北為懂驗城門樓,山門由樓下敞祝墓采開,內有樓房兩排,約130多間,南有小城樓一座為主要建築,城門座北朝南,在瞭望台上又建一平房於中間,建築別致。城門上書有:“翠擁金瓶”字樣和棵騙翻,登台環視,城外景色盡收眼底,長平大戰時秦將白起一度設指揮所於此。
秦壘
長平大戰遺址,據清乾隆《高平縣誌》記載:“城之左右沿山,南北五十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由此可知這次戰爭發生在市城北中部,東西兩大山脈之間,丹河附近的問谷地帶,即北起趙莊鄉,南至城關南部,東起團池鄉、米山鎮,西迄釜山鄉、野川鄉、馬村鎮一帶,方圓40多公里,均為秦、趙軍隊駐地。這裡地勢開闊,水源充裕,村子較多,人口集中,深山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進則可攻,退可守。此役,迄今雖已二千二百多年,但仍有許多村名、地名與此有關。

遺址文化

長平之戰距今雖然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但是,許多故事和傳說,仍然廣為流傳,許多地名、村名的由來都與此次戰爭有關,如康營、谷口、圍城、箭頭、企甲院、三甲、趙莊、徘徊等。百里長城(又稱秦壘)、營防嶺、空倉嶺、白起台、骷髏山、將軍嶺、廉頗屯等許多遺址遺蹟尚存。秦軍為斷絕趙軍的糧道和援軍而修築的長城,西起丹朱嶺,經關和嶺、羊頭山,到陵川的馬鞍山,蜿蜒曲折百餘里,遺址尚可見到。圍城村相傳為趙軍被秦軍圍困處,趙括就死於此地。趙莊村,相傳長平大戰後,此地成為一片廢墟,趙括死後,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屍體偷回烏奔多,葬於村北的二仙嶺上,為使子孫後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為趙莊。成語“紙上談兵”就是指趙括用兵的教條主義。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蹟。
長平古戰場遺址
(長平之戰軍事地圖)
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曾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恨,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詞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遊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長平之戰遺址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常有戈、矛、箭頭等文物出土。近年來,高平市對長平之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許多重要的發現。1995年5月,在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此坑就在將軍嶺下,出土了大量的屍骨以及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為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此屍骨坑現已原地保護,不久就會對遊人開放。

考古發掘

1995年10月20日,長平之戰遺址考古發掘活動正式開始。考古人員非常細心地將表土一層層地剝離,經過幾天幾夜的工作,終於將這個寬5米、長11米的屍骨坑全部挖開,他們將這個坑編為將軍嶺一號屍骨坑。考古人員又運有國際上最先進的射線測定法,探測到一號坑的西側,還有一個寬3至4米、長55米的大屍骨坑,他們將其編為二號坑。
發掘工作主要在一號坑進行。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一號坑上層大部分屍骨都清理完畢。僅在這層就挖掘出頭蓋骨60多個,因天寒地凍無法再挖,此坑所埋趙軍官兵屍體至少超過百具。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不像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當年,秦軍將戰俘屍體拋入溝內,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只是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斗轉星移,才使這些屍骨深埋地下。
秦之後相當多的史籍在記載長平之戰時,都沿用“白起坑趙”的說法。坑,在古代漢語里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後來不少史學文章便稱白起“活埋了趙國40萬戰俘”,但誰也說不清這40萬人究竟是怎么活埋的。長平之戰一號屍骨坑的發掘,對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許多屍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跡,還有的僅有軀幹而無頭顱,包括射進人的胯骨中的短箭頭,均說明這些趙國士兵都是被殺死後掩埋的。活埋之說不能成立。
還在坑中發掘出了古代武夫征戰時束腰衣帶鉤。經鑑定,這些金屬佩飾中只有少量是青銅質的,多數是鐵質。特別是“鐵頭銅尾鏃”箭頭的發現,表明鐵器在當時已經開始用於軍事。
安貞堡,又名安貞寨,位於市西8.5公里的寨上村,屬原村鄉下馬游村管轄,以願望得名,創修年代不詳,重修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五月。
安貞堡全部建築面積5850平方米,形制長方形,規模宏大、雄壯,寨內觀音堂,北為城門樓,山門由樓下敞開,內有樓房兩排,約130多間,南有小城樓一座為主要建築,城門座北朝南,在瞭望台上又建一平房於中間,建築別致。城門上書有:“翠擁金瓶”字樣,登台環視,城外景色盡收眼底,長平大戰時秦將白起一度設指揮所於此。
秦壘
長平大戰遺址,據清乾隆《高平縣誌》記載:“城之左右沿山,南北五十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由此可知這次戰爭發生在市城北中部,東西兩大山脈之間,丹河附近的問谷地帶,即北起趙莊鄉,南至城關南部,東起團池鄉、米山鎮,西迄釜山鄉、野川鄉、馬村鎮一帶,方圓40多公里,均為秦、趙軍隊駐地。這裡地勢開闊,水源充裕,村子較多,人口集中,深山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進則可攻,退可守。此役,迄今雖已二千二百多年,但仍有許多村名、地名與此有關。

遺址文化

長平之戰距今雖然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但是,許多故事和傳說,仍然廣為流傳,許多地名、村名的由來都與此次戰爭有關,如康營、谷口、圍城、箭頭、企甲院、三甲、趙莊、徘徊等。百里長城(又稱秦壘)、營防嶺、空倉嶺、白起台、骷髏山、將軍嶺、廉頗屯等許多遺址遺蹟尚存。秦軍為斷絕趙軍的糧道和援軍而修築的長城,西起丹朱嶺,經關和嶺、羊頭山,到陵川的馬鞍山,蜿蜒曲折百餘里,遺址尚可見到。圍城村相傳為趙軍被秦軍圍困處,趙括就死於此地。趙莊村,相傳長平大戰後,此地成為一片廢墟,趙括死後,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屍體偷回,葬於村北的二仙嶺上,為使子孫後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為趙莊。成語“紙上談兵”就是指趙括用兵的教條主義。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蹟。
長平古戰場遺址(長平戰場遺址)
(長平之戰軍事地圖)
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曾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恨,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詞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遊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長平之戰遺址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常有戈、矛、箭頭等文物出土。近年來,高平市對長平之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許多重要的發現。1995年5月,在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此坑就在將軍嶺下,出土了大量的屍骨以及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為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此屍骨坑現已原地保護,不久就會對遊人開放。

考古發掘

1995年10月20日,長平之戰遺址考古發掘活動正式開始。考古人員非常細心地將表土一層層地剝離,經過幾天幾夜的工作,終於將這個寬5米、長11米的屍骨坑全部挖開,他們將這個坑編為將軍嶺一號屍骨坑。考古人員又運有國際上最先進的射線測定法,探測到一號坑的西側,還有一個寬3至4米、長55米的大屍骨坑,他們將其編為二號坑。
發掘工作主要在一號坑進行。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一號坑上層大部分屍骨都清理完畢。僅在這層就挖掘出頭蓋骨60多個,因天寒地凍無法再挖,此坑所埋趙軍官兵屍體至少超過百具。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不像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當年,秦軍將戰俘屍體拋入溝內,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只是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斗轉星移,才使這些屍骨深埋地下。
秦之後相當多的史籍在記載長平之戰時,都沿用“白起坑趙”的說法。坑,在古代漢語里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後來不少史學文章便稱白起“活埋了趙國40萬戰俘”,但誰也說不清這40萬人究竟是怎么活埋的。長平之戰一號屍骨坑的發掘,對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許多屍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跡,還有的僅有軀幹而無頭顱,包括射進人的胯骨中的短箭頭,均說明這些趙國士兵都是被殺死後掩埋的。活埋之說不能成立。
還在坑中發掘出了古代武夫征戰時束腰衣帶鉤。經鑑定,這些金屬佩飾中只有少量是青銅質的,多數是鐵質。特別是“鐵頭銅尾鏃”箭頭的發現,表明鐵器在當時已經開始用於軍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