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保護區

長島保護區

長島保護區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山東省長島縣境內。由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長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2年,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猛禽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島保護區
  • 成立時間:1982年
  • 保護對象:猛禽類
  • 類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 所屬區域:山東省長島縣
  • 晉升時間:9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簡介,濕地狀況,生物資源,3.1植物資源,3.2動物資源,保護工作,

簡介

長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50.15平方千米。長島又稱廟島群島,廟島群島濕地被列為中國重要濕地。保護區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區。年均氣溫11.9℃,極端最高氣溫36.5℃,極端最低氣溫3.3℃。年均降水量567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59%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年日照時數2554小時,無霜期243天。春秋季多西南風、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以西北風為主,全年風速大於17米/秒的大風天有68天。
長島保護區

濕地狀況

長島又稱廟島群島、長山列島,海岸線長約146千米,呈現明顯的海蝕地貌景觀,沿島嶼海岸形成99處海灣,其中28處已定名。主要由南北長山島、南北隍城島、大小黑山島、大小欽島和廟島、高山島、候磯島、軸島等32個島嶼組成(包括10個常住居民島)。最大島為南長山島,面積12.75平方千米,最小島為小高山島,面積2400平方米。島嶼主要由長石石英岩、絹雲母千枚岩及板岩等構成。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有40多座山頭海拔在百米以上,最高點高山島,海拔202.8米;最低點東嘴石島,海拔7.2米。眾多島嶼南北向排布,縱貫渤海海峽南部,占據了海峽3/5的海面,以北砣磯水道、長山水道為界,分為北、中、南3島群。南島群地勢平緩,多砂灘、石灘;中、北島群地勢高陡,多岩岸。濕地土壤棕壤土為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島嶼中上部;島嶼下部分布有褐土;大多數島局部覆蓋有第四系黃土。30厘米以下的薄土層有2.1平方千米,31厘米厚的中土層約1.33平方千米,60厘米以上的厚層土約4.66平方千米。

生物資源

保護區植被類型以針葉林、落葉闊葉林、雜生港灌木及草類為主,植被覆蓋率46.92%。良好的自然環境為各種動物特別是鳥類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

3.1植物資源

裸子植物5科11種;刺槐合歡、臭椿、山榆、白臘、皂莢、雜交楊、苦棟等被子植物27科74種。②草本植物。共有草本植物600餘種,其中被子植物有百蕊草、毛蓼、中亞濱藤、莧花、硬毛棘豆、山黧豆、蛇葡萄、光葉蛇葡萄、莧竹子荊條等;裸子植物有蘇鐵、草麻莧等,蕨類植物有中華卷柏、卷柏、節節草、全緣貫花等。③淺海藻類植物。共有淺海藻類植物260餘種,以褐藻、綠藻、紅藻、石花等為優勢種群。

3.2動物資源

海洋動物2大類。①陸生動物。以鳥類為主,共有19目50科240餘種。按生活習性和特徵主要分為游禽、涉禽、夢禽、攀禽、鳴禽5類。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9種,包括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丹頂鶴、白鶴、大鴇、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42種,包括雀鷹、松雀鷹、赤腹鷹、蒼鷹、蜂鷹、鳶、白頭鷂、白尾鷂、鵲鷂、灰臉鵟鷹、烏雕、草原雕、禿鷲、兀鷲、鶚、紅隼、燕隼、游隼、灰背隼、紅腳隼、豬隼等;《中日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種類有196種;"世界瀕危動植物紅皮書"中所列瀕危鳥類有11種。島上棲息鳥類多達5萬餘只,有"萬鳥島"之稱。此外保護區內還分布有大蟾蜍、青蛙、峽口蛙等兩棲類;蜥蜴、壁虎、蛇等爬行類;剌蝟、蝙蝠、鼠類等哺乳類。②海洋動物。包括魚類、海洋哺乳類、底棲類等類別。其中共有魚類21目72種,中華鱘、文昌魚為國家重點保護種類;共有海洋哺乳類91種,包括鯨魚、海龜、海狗、海豹、江豚等;共有底棲生物227種,以刺參、皺紋盤鮑、櫛孔扇貝、蝦夷扇貝、光棘球海膽等為優勢種。

保護工作

長島區先後有12個島被劃為猛禽自然保護區,其中鳥類集中棲息的北隍城島、大黑山島、大竹山島、砣磯島和南長山島的礓頭被劃為重點保護區,車由島、高山島和猴磯島被劃為鳥類特別自然保護區,以利夏候鳥的集中繁殖。南長山島的峰山建有候鳥標本展覽館,館內陳列有200多件候鳥標本。1984年成立山東省長島候鳥保護環志中心站,為中國開展鳥類環志工作的重要基地。地方各級政府分別制定了護林愛鳥法規及民約,每年9~10月開展"愛鳥月"活動,宣傳環保知識。2001年6月,成立廟島群島海豹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