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鸚鵡

長尾鸚鵡

長尾鸚鵡(學名:Psittacula longicauda)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共有5種亞種。鳥體為綠色,喉嚨、胸部和腹部為黃綠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藍黑色;頭頂深綠色,頭部兩側和頸部為玫瑰紅色。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紅樹林區、沼澤區、雨林邊緣、次要林區、部分被開墾的地區、棕櫚園區;偶爾也會前往市郊,在公園或者花園的高大樹木上休憩。以水果(露兜樹和木瓜樹的果實)、種子、花朵、植物嫩芽、樹木嫩葉等為食。有時候會前往油棕櫚園覓食,造成作物相當程度的損害。繁殖期為2-5月,大多會將巢築在空心樹幹或是枯死樹洞內;一次產2-3枚卵,孵化期23天。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長尾鸚鵡共有5個亞種,依照不同亞種體長為42-48厘米不等。鳥體為綠色,喉嚨、胸部和腹部為黃綠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藍黑色;頭頂深綠色,頭部兩側和頸部為玫瑰紅色,下頦和臉頰下方有一圈黑色的環狀羽毛;背部上方為黃色,並帶有點藍灰色,背部下方淺藍色;翅膀內側覆羽黃色;尾巴上方和內側覆羽、大腿的羽毛均為淺綠色;中間尾羽為藍色,尖端顏色較淺;上鳥喙紅色,下鳥喙黑棕色;虹膜黃白色。
長尾鸚鵡長尾鸚鵡
雌鳥頸部為綠色,臉頰下方的環狀羽毛為綠色,臉頰上方為深桔紅色,尾羽較短,上下鳥喙均為黑棕色。
幼鳥頭部大部分為綠色,僅點綴的散布些桔紅色;年幼的雄鳥背部下方會出現少許藍色;尾羽較短;上下鳥喙均為棕色,有些年幼的雄鳥上喙會出現一點紅色;幼鳥需要30個月才能長到和成鳥相同的羽色。
大小量度:體長♂400-420mm,嘴峰(自臘膜)♂21-24mm,♀20-22mm;翅♂147-155mm,♀143-148mm;尾♂215-270mm,♀154-201mm;跗蹠♂15-17mm,♀16-17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長尾鸚鵡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紅樹林區、沼澤區、雨林邊緣、次要林區、部分被開墾的地區、棕櫚園區;偶爾也會前往市郊,在公園或者花園的高大樹木上休憩。

生活習性

留鳥。通常至多組成20隻左右的群體,可能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遷移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來決定;有時候也會和當地另外一種藍腰鸚鵡一起在樹頂覓食。平時不會一直停留在原處,會不停的移動覓食,會先快速地爬到樹枝上,然後再飛往隔壁的樹上,叫聲相當吵雜,在很遠就可以聽見;在清晨日出後立刻就會出發覓食,大多在樹木的高處活動,下午仍舊會繼續覓食,直到天色昏暗才會飛回棲息的樹木上過夜。
長尾鸚鵡主要以水果(露兜樹和木瓜樹的果實)、種子、花朵、植物嫩芽、樹木嫩葉等為食。有時候會前往油棕櫚園覓食,造成作物相當程度的損害。

分布範圍

分布於馬來西亞南部、新加坡婆羅洲蘇門達臘、印尼的奈氏島、曼谷、中國四川等地。
長尾鸚鵡分布圖長尾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2-5月,大多會將巢築在空心樹幹或是枯死樹洞內;一次產2-3枚卵,孵化期23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7周,幼鳥在離巢後14天可以獨立。人工飼養應該注意,長尾鸚鵡的雌鳥非常強勢,時常發生將雄鳥咬傷甚至咬死的情況,因此需要循序漸近的配對,如果發現雌鳥攻擊雄鳥的情況則需要立即將雄鳥取出。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學 名
1.
Psittacula longicauda defontainei
2.
Psittacula longicauda longicauda
3.
Psittacula longicauda modesta
4.
Psittacula longicauda nicobarica
5.
Psittacula longicauda tytleri

種群現狀

由於該物種賴以生存的低地森林被人類大量採伐,該物種經歷了數量快速下降的過程,因此被認為是近危物種。因為它們已經適應了通過人類而改變的環境,作為自己可以利用的棲息地,所以不再被認為更具生存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