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聽百舌

《長安聽百舌》是南朝陳詩人韋鼎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的前兩句寫詩人作客他鄉聽到鳥聲;後兩句寫詩人對鳥兒的“埋怨”。此詩與王昌齡的《閨怨》異曲同工,不直接抒情,而是抓住一個典型的瞬間,揭示主人公的那種強烈的鄉戀之情,故國之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安聽百舌
  • 創作年代:南朝
  • 作品出處:《四庫全書》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韋鼎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長安聽百舌1
萬里風煙異2,一鳥忽相驚。
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百舌鳥:又叫反舌鳥,《易緯通卦》上說,這種鳥“能反覆其口,隨百鳥之音”,可見它可以學多種鳥的叫聲。百舌於立春之後,即鳴囀不已,詩人多以之入詩。
2.風煙異:風土景物不同。

白話譯文

離鄉萬里風光習俗都不相同,忽然它一叫感到心驚。
怎么能對著遠方的來客,叫著這讓人心碎的鄉音?

創作背景

韋鼎曾歷仕梁、陳、隋三朝,多居顯官。祖籍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但早年一直仕宦南朝,故家居江南。陳宣帝太建年間(569—582),曾以廷尉卿聘使北周,在長安滯留多時。此詩即韋鼎滯留長安時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起句奇突,意境渾遠。“萬里風煙”四字,概括出了北方雄闊蒼茫的景致特點。這正是一個南方人乍到北方所首先感受到的。“異”宇不僅點出北方與江南的風景差異,也寄託著詩人客居異地產生的故國之思。江南富于山水之美,處處山明水秀,長期生活於南方的詩人乍來北方,自然不習慣北方的荒涼空曠,對江南風景更加懷念,同時,風煙之“異”又引出了下文由百舌之鳴而產生的感觸。
次句一個“驚”字,緊承上句“異”字,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思念江南風光時的凝神狀態。詩人此時正在泛憶不同於萬里風煙的江南景色,而百舌的叫聲不禁使詩人突然意識到已經是又一個春天來臨,此時的江南風光自然會更加秀麗,也更令人懷念。同時也使詩人感到在此異鄉滯留的時間已久。久客思歸,不得不使詩人聞百舌聲而驟感驚心。百舌聲是詩人在家鄉時聽慣了的,如今在異鄉又突然聽到這熟悉的聲音,自然更增強了詩人對江南家鄉故國的懷念之情。
詩人的鄉國之情當然是由於久客異鄉而引起的,但詩人偏不承認,反而埋怨百舌的嗚叫聲,似乎思戀鄉國之情純粹是由於百舌的鳴叫而勾起的。“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聲?”這種對於百舌的指責顯然是無理的,但恰恰是這種無理的指責,使我們更加感到詩人思念江南鄉國的感情是異常的強烈,以致不能再承受百舌聲的攪擾了,因為百舌的叫聲只能加強,而不會減輕這種鄉國之思所引起的痛苦。
韋鼎此詩寫百舌而能遺貌取神,借百舌之鳴,抒發其客居異地,思念鄉國之情,頗能盡詠物而“不留滯於物”之妙。詩又絕似唐人絕句,可以看作唐人絕句的先聲。由於絕句形式短小,寫法上不宜直說,而以含吐不露為貴。“絕句取經貴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儘儘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竽乃妙。”(劉熙載藝概》)此詩正是採用這種反跌法,不將故國之思從正面道出,卻借百舌的叫聲從反面跌出,讓人們從對百舌的指責中去領會詩人那種鄉戀之情,故國之思。詩人的這種手法很成功,人們不僅能從中深刻體會到詩人的強烈感情,而且感到詩人的寫法翻新,趣味無窮,可以看出詩人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這種詩體的寫法。

名家點評

清·張玉榖《古詩賞析》:“不說已之不忍聽,反說彼那能作此聲,對面撲題,最耐咀味。”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沈文凡《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譯析》:“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聲”,詩人化驚喜為責備,深一層地寫出了在異域他邦儘管人鳥相逢,他鄉遇故知,但加重的只是形單影隻的孤獨之感。此詩借聞百舌啼叫而發思鄉之情,物我互應而兼味,表達婉曲而深致。
中華詩詞學會理事賀新輝《古詩鑑賞辭典(下)》:“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聲?”鳥是無辜的,但詩人的埋怨,卻真切地表現出了自己內心的痛苦。一個“那能”就生動地表現了“遠客”內心世界裡思鄉苦情的濃烈和敏感。而這樣的感情用一句顯得“溫柔敦厚”的問語,以對鳥怨恨的形式道出,確是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性格和心境。

作者簡介

韋鼎(515—593),南朝陳詩人。字超盛,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博涉經史,尤善相術。仕梁,累遷中書侍郎。陳武帝即位,拜黃門侍郎。太建中,以廷尉卿出使北周,後為太府卿至德初,盡賣田宅,寓居寺院。隋文帝時授上儀同三司。後任光州刺史。尋追召入京。卒於長安,《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南史》卷五八、《隋書》卷七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