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嶺

長安嶺

長安嶺位於懷來縣(沙城)王家樓鄉,距離沙城北26公里,北距赤城40公里左右,建有防守城池,至今保存完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安嶺
  • 地域:懷來縣(沙城)王家樓鄉
  • 長安嶺海拔:1000多米
  • 明代:長安驛站
  • 古建築:防守城池
  • 古松樹:樹齡600年
簡介,詩文,現狀,

簡介

長安嶺,古為槍桿嶺,唐代設廣邊軍,元代置槍桿嶺驛,槍桿嶺,元代名驛。《元史本紀·世祖二》,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秋七月,"立槍桿嶺驛,以便轉輸。"《畿輔通志》:"長安嶺,一名桑乾嶺,龍門縣東南,本名槍竿嶺,明永樂中改名,今有堡。"清代人儲大文《獨石長城形制》:"長安嶺,一名桑乾嶺,一名槍竿嶺。有石矗立似槍竿。介懷來、龍門之間,為全燕北障。"《寰宇通志》:"長安嶺堡,在宣府城東一百四十里,元為懷來、龍門二縣界"。
正統初年(1436年)都督楊洪增修石築,是宣府鎮中路長城的起點。長安嶺堡地勢險要,最高峰為1848米,城堡東西跨嶺,建於兩嶺之間的山口上,中部南北通路,上嶺之城牆幾經盤旋迴轉。《宣府鎮志》"長安嶺堡長五里十三步,高三丈,置城樓四座,置城門二座,南門稱"迎恩",北門稱"拱寰";《畿輔通志》"在(龍關)縣東南九十里"。因城堡築於長安嶺上,取名長安嶺,此城呈不規則橄欖形,東西城尖伸到兩邊山頂上,好似鳳凰展翅,故又名為鳳凰城。《宣化府志》"鳳凰山,在長安嶺堡南百步,長安嶺城亦為鳳凰城"。
《明會要-邊防》"永樂十年(公元1413年)敕邊將治壕垣,自長安嶺迤西,至洗馬林,皆築石垣,深壕塹,以固防禦"。

詩文

元代,陳孚 "桑乾嶺"詩:
昔聞桑乾名,今日登桑乾。
桑乾是否不必問,但覺兩耳天風寒。
大峰小峰屹相向,空際谹谺一千丈。
燕雲回首夕陽間,長川歷歷平如掌。
人家如蠣粘石壁,白土堆檐高半尺。
門外氈車風雨來,平地轟轟驚霹靂。
漢唐百戰場綠草,今滿豄野夫耕田。
間其猶有舊鐵戟,道傍誰欽三嘆息。
元代,李溥光詩:
萬壑危崖一徑開,中間空洞白雲堆。
陽坡草稹人稀至,惟有青猿曝背來。
元代,袁桷詩:
茲山西北來,旋轉十二雷。
昔人望鄉處,生制何崔巍。
我來坐絕頂,雲漢生昭回。
出日騰金銍,積露流銀台。
長空不受暑,雪花散皚皚。
氈車引繩過,屈曲腸九回。
微蹤愧三至,南望心低回,
長風馬耳迅,何當賦歸來。
明代,金幼孜,"髮長安嶺"詩:
回峰渺無際,峻岭疑接天。
崖傾石磈礌,徑轉迷蒼煙。
車行何兀兀,鱗次陡層顛。
坡坨翠榛莽,枯瀝無硫泉。
旌施亘長坂,冠蓋來後先。
險盡陟平陸,浩蕩即長川。
登高未成賦,此態何由宣。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侵,英宗不聽勸狙,率50萬大軍親征,兵敗在土木堡被擄,瓦剌也先夾持英宗經長安嶺堡北去(也有瓦剌也先夾持英宗未經長安嶺堡北去一說,而是走閆家坪)。來年七月間朝庭派李實到北國講和,途路經長安嶺時,賦詩:
盤旋直上長安嶺,遍覽馳驅路轉賒;
遙憶上皇經過日,幾番回首望京華。

現狀

長安嶺城毀於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利用城牆上的四個城樓建起炮樓,八路軍端了炮樓......,就這么簡單,城沒啦!現在長安嶺堡城牆只北部和南部各留有一段夯土牆,城磚全拆,城門蹤跡皆無。東側山頂長城烽火台已是半坍塌狀態,從現狀看,此墩台原來是十分高大和宏偉的,實際測量東西方向16米。南北方向14米,高度約7米。墩台往西南方向行還保存一段稍好的內夯土芯外乾插毛石的近80米的長城。
新開通的河北第一長的長安嶺隧道(2045m)在長安嶺東部通過。
長安嶺城堡南山口公路西邊的高坡上有古松樹一棵(又名:鳳凰冠),樹直徑 1米, 樹高15米, 樹冠30米,樹齡600年。還有一棵古松生長在村東面的長城邊牆邊上,離烽火台最高處60米左右,樹直徑0.8米,樹高13米, 樹冠21米, 樹齡60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