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安圖
- 所屬年代:北宋
古圖溯源,古圖再現,古圖解讀,
古圖溯源
唐代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面積達84平方千米,比同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古羅馬城只有其五分之一大。在古絲綢之路上,唐長安城以氣勢恢宏、承古開新而著稱,北宋名士呂大防曾慕其規劃之精,據前朝遺圖和遺址繪製了石刻《長安圖》,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圖。流傳至今,《長安圖》僅存原碑殘塊及一些拓片,不足原圖三分之一。
呂大防主持繪製的石刻《長安圖》詳細標註了長安城鼎盛時期的城市布局。繪刻完成時,距離唐長安城被毀僅僅176年,遺蹟尚歷歷在目,是現存最可靠的古代唐長安地圖。日本研究隋唐史的學者妹尾達彥曾評價這幅殘缺的地圖:“無愧於天子之都的,既有秩序又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間浮現在眼前。”
然而這幅珍貴的地圖卻“命途多舛”,它在金末毀於戰亂,後有人翻刻拓印,但都不知所蹤。清末時有部分殘塊重見天日,後又遺失。民國時又於西安市小湘子廟街道旁的污泥中發現石碑殘塊,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這便是今人所能目睹的唯一原碑殘塊。
古圖再現
2016年,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首次公布了該校王樹聲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歷經數年首次補繪完整的這幅《長安圖》,唐長安城及城外的山水格局由此得以全貌顯現,中國城市規劃的智慧亦隨之呈現。
十多年來,王樹聲團隊翻閱了3000餘部地方志和歷史文獻,收集了1000多萬字的古代文獻,並在對我國1400餘個古代都城、省城、府城、州城乃至縣城所存上萬幅城市地圖進行蒐集整理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結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規劃、城市人文空間規劃、城市古蹟保護與文化傳承等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理念。
在這浩繁的研究中,通過查閱考證歷史文獻,參考古代地圖信息,最終,殘缺不全的呂大防《長安圖》歷經兩年補繪完成,共補繪原圖缺失內容320處,其中郭城內及北部漢城禁苑等處補繪缺失內容300處,城南至終南山等處補繪缺失內容20處。
在王樹聲學術團隊補繪後的《長安圖》中,都城與城郊山水田園共同構成有機整體。城內格局方正端莊,街道筆直寬闊,建築鱗次櫛比,呈現出典型的東方都市氣象。城內大到巍峨壯觀的宮殿、苑囿、坊市、寺觀,小到各坊坊門、庭院園池、漢代遺蹟等,均詳細標註呈現。城外則南山屏護,河渠橫貫,良田、寺觀、名園相映,長安人居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場面躍然在目。
據王樹聲介紹,補繪完整後,他們曾嘗試將拼接後的《長安圖》殘片與現今考古勘測的長安城復原圖相疊合,結果是與現代考古勘測基本重合。“這說明了北宋時期繪製地圖的方法已經非常科學與準確”。
古圖解讀
從補繪後的《長安圖》中可以看出“內折外容”的中國傳統地圖製圖法。
《長安圖》本身無明顯比例尺標註,但以文字的方式在題記中說明了比例關係。按照題記所說,其比例為“隋都城大明宮,並以二寸折地一里”。對此‘二寸折地一里’的方式被稱為‘折’法,是數學基礎與形象符號、抽象符號相配合表示地圖內容的繪製方法,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地圖製圖法。”據此可以明確推算出《長安圖》的比例尺約為l:9000。
此外,《長安圖》最讓人稱道的,有別於世界目前通用城市規劃圖的地方,在於圖中還展現了城南牆外直至終南山的水系、山谷、川原、寺廟,而這一部分範圍極廣,限於圖幅“折”法是不能表達的。“所以呂大防在繪製時將山川、水系等內容與城市的標誌性建築的相對位置予以標註,以求表現其與長安城的關係,即‘外容’之法。
事實上,“內折外容”不僅僅是獨具特色的城市圖繪製方式,還蘊含著對人工城市與自然山水結合的理解,清晰地反映出城市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即“在注重建築群體格局的基礎上,還糅進了其秀麗山川的獨特結構,努力憑藉城市四周的山水環境,形成風格獨具的城市構圖。
這種以山水環境為大地坐標,將城市設計與之對應的規劃思路,對現代城市規劃中而言具有重要的啟示。
補繪的《長安圖》,既是為緬懷先賢在中國城市學術史上所建的功績,更重要的是讓現代的規劃師重視城市規劃中的中國智慧,認識中國模式,弘揚中國傳統,從而對當代中國城市規劃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