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高巨連或高璉
- 別稱:長壽王
- 所處時代:南北朝
- 民族族群:高句麗民族
- 出生地:朝鮮半島
- 出生時間:394年
- 去世時間:491年
早期,西北戰役,南部擴張,相關冊封,高氏後裔,
早期
長壽王即位初期,主要是鞏固和穩定其父好太王迅速擴張後的國家。長壽王為其父修建了宏大的陵墓並立6.39米高的好太王碑記錄其功績。長壽王命令330名來自高句麗不同地區和部落的人常年看護好太王的陵墓,以象徵高句麗的內部團結和高句麗君主的至高權力。
427年,長壽王為躲避北魏的威脅以及鞏固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將都城從東北的國內城遷至平壤城(即今朝鮮平壤市東北六七公里處的大聖山城和安鶴宮城)。遷都平壤後,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繼續了好太王的擴張政策,並使國家達到全盛局面。
西北戰役
位於遼寧的後燕因常年與好太王的的戰爭,國力大降從而最終於407年滅亡。漢人將領馮跋、馮弘兄弟和高雲取代後燕國建立起北燕。不過與統一中國北方的鮮卑北魏相比,北燕還不是北魏的對手。北燕於是尋求能與北魏抗衡的高句麗結盟。後燕滅亡時,高句麗乘機進占北燕據有的遼西。
馮弘在高句麗號令如在本國,引起長壽王嫌惡,長壽王將其侍衛撤走,又將其太子馮王仁押回興京,扣作人質。馮弘復有歸南朝宋之意,於是又派其子馮業帶著三百人出使建康,請求宋文帝允許其全家移居建康;宋文帝答應,並派遣將軍王白駒,率兵七千,北上迎接。當時,高句麗也向南朝宋稱臣。高句麗王不欲馮弘南下成仇,好言規勸,而馮弘不聽。長壽王遂於438年遣人殺馮弘及其妻子,並為其上諡號曰昭成皇帝。高句麗乘機兼併了北燕一部分遺民,並穩固了在遼東的地位,從中原內戰中漁利。
這一時期與北魏對峙的劉宋,原打算指望與北燕和高句麗一同對付北魏,但沒能成功。因為長壽王殺了馮弘,宋隨後想要發兵打高句麗,但礙於北魏阻隔,未能成行。次年,由於長壽王想集中精力攻打百濟和新羅,於是派人送800匹駿馬給劉宋, 雙方和解。459年,長壽王向宋進貢弓箭和金銀,以作為北伐的軍需。
到長壽王末年時,高句麗人口增加到九萬戶,疆域也空前擴大,其南境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相接,擴大到今朝鮮大同江、載寧江、臨津江、漢江沿岸,為高句麗全盛時期。據《魏書·高句麗列傳》載,其“民戶三倍於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餘里”。即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抵遼河為界,是東北亞地區最為強大的王國之一,此時的高句麗聲震中原,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但由於其擴張方向已經轉向朝鮮半島,故未見於後世的中國歷史中。
南部擴張
475年,長壽王從陸海兩路全面大規模攻打百濟。蓋鹵王對此毫無防備。長壽王因此輕鬆拿下百濟都城,處死了蓋鹵王並燒毀了百濟的王宮。百濟被迫遷都到熊津。此次戰爭高句麗拿下了朝鮮半島具有戰略意義的漢江流域。百濟由於占據該地區近500年才得以成為朝鮮半島的一極。 百濟喪失這一地區後,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
長壽王在位70餘年,壽近百歲,死後,其孫文咨王繼位。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掘的安鶴宮遺址被認為是長壽王平壤城的早期建築。而吉林集安的將軍墳被認為是長壽王的陵墓即承認長壽王死後又歸葬“故國”,這是一種可能,儘管無文獻記載。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即長壽王遷都之平壤並非大同江之平壤。
相關冊封
413年(晉義熙九年,北魏永興五年)
晉安帝冊封長壽王樂浪郡公,高句麗王
宋武帝封長壽王征東大將軍
宋武帝加封長壽王散騎常侍、都督平州諸軍事
435年(宋元嘉十二年,北魏太延元年)
463年(宋大明七年,北魏和平四年)
479年(南齊建元元年,北魏太和三年)
齊高帝冊封長壽王為驃騎大將軍
北魏孝文帝冊封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