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故事:影響歷史的50件文物》是一本2022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威廉·林賽。
基本介紹
- 書名:長城的故事:影響歷史的50件文物
- 作者:威廉·林賽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8073648
《長城的故事:影響歷史的50件文物》是一本2022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威廉·林賽。
《長城的故事:影響歷史的50件文物》是一本2022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威廉·林賽。內容簡介本書獨具匠心地選取與長城有關的50件文物,將長城過往的故事娓娓道來,樹立起這一人類奇蹟的威嚴。這些文物有《...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依據長城形成了長城文化。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
明長城,是指明朝北部地區的軍事防禦工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是明朝在北方山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明長城用材與秦長城相似,而區別於漢長城、隋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其東起...
文物遺存 慕田峪長城的敵樓存有較多碑座,其中大角樓就殘存碑座一個。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徐達,字天德,安徽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元末明初名將,明開國元勛。明洪武元年(1368年),慕田峪長城由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建而成。文物價值 慕田峪長城東連古北口,西接居庸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京畿的軍事要衝,...
1985年,隨著前一年發起的“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影響力越來越大,各地民眾紛紛為金山嶺長城捐款。巴克什營至金山嶺的8公里公路也是這一年正式通車。1988年,國務院公布金山嶺長城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7月1日,金山嶺長城正式對外開放。1992年11月15日,亞洲“飛人”柯受良駕駛機車成功飛越了金山嶺長城...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地方。 其標準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2001年,雁門關作為“長城”的組成部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雁門關風景區榮獲“中國最佳文化旅遊觀光目的地”稱號。雁門關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歷史沿革 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
1988年1月,玉門關及長城烽燧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公元前約770—公元前221年),月氏、烏孫相繼駐牧。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
《長城和美玉:我的中國之愛》是2021年6月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威廉·林賽。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一個英國人獨特而真實的長城故事。三十多年來,經歷過各種苦與樂、失與得,威廉·林賽從長城的擅自闖入者,變成了有影響力的長城守護者和長城文化傳播者。他用優美的文字描寫了長城的壯美,細膩地...
中國藝術家協會策劃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是國內首次運用媒體集中進行傳統文藝資源的蒐集、整理、保護和宣傳 專家認為,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程,是一項文化資源搶救工程。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與文物、典籍等有形的文化遺產相比,更大量、更直觀、更寶貴的卻是蘊藏於民間的無形文化...
河南省魏長城遺址,是魏惠王於公元前256年,由今原陽縣經鄭州管城,向西南過滎陽、鞏義到新密,修築一條100餘千米的長城。是中國最早修築的長城之一。現存遺址主要位於鄭州市境內的管城、滎陽、鞏義、新密一帶。其中新密段保持較為完好。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魏長城位於管城、滎陽、鞏義...
[5] [10] 1961年3月4日,雲岡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2001年,雲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7] 截至2023年12月8日,雲岡石窟景區年度遊客人數突破300萬人次,門票收入突破2億元。 [12]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中國世界遺產 共59個詞條23.3萬閱讀 長城 入選...
2024年12月17日,“長城兩邊是故鄉——冀蒙古代文物精品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展。活動背景 該展覽是內蒙古博物院宣傳展示長城文化的力作,於2021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展,成為內蒙古博物院講好內蒙古故事、宣傳北疆文化的重要展覽品牌,已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鄂爾多斯博物院、通遼市博物館等地展出,河北博物院是巡展的第8站。
是七七事變的歷史見證。 [22] 宛平城 文物價值 播報 編輯 作為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和全民族抗戰爆發地,盧溝橋不僅是豐臺區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影響深遠的國家重大活動紀念地。 [14](《北京晚報》評) 盧溝橋晚霞光輝 文物保護 播報 編輯 文保碑1961年3月4日,盧溝橋(含宛平縣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20年11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歷史沿革 播報 編輯 營建歷史 擇址 秦始皇陵(2張) 出於現實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古人常選擇地勢較高、環境優美的地方來設定陵寢,特別是帝王陵。秦始皇執政於都城鹹陽,但陵園卻選在遠離鹹陽的驪山之阿。之所以這樣做...
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國,尤其在民間流傳極為廣泛,具有鮮明的個性,在眾多的孟姜女的故事中,銅川姜女祠是最值得人們旅遊光覽的一處勝地古蹟。後世影響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范喜良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衛輝與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飢餓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
法洛斯燈塔存在於世上一段頗長的時間,可能曾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凱撒、克麗奧派特拉、安東尼等人的船隻,發揮了引導的功能;同時它更是燈塔的始祖,現代燈塔的建造,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它的影響。巴比倫空中花園 巴比倫(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幼發拉底...
嘉峪關防線對明朝、蒙古國、西域的歷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嘉峪關防線是人類文明的拐點。文物保護 1984年,相關部門對嘉峪關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保護和維修。1986—1989年,國家、省、市累計投資近1000萬元,先後重建了嘉峪關樓,修繕了主要古建築,維修加固了關城牆體,維修了南北兩翼長城,修復了懸壁長城,修建了長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宛平城內街101號,距市中心約15千米,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100平方米,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藏文物共30098件/套(截至2022年末),其中一級藏品達百餘件/套。文物藏品以民國二十年(...
漢代通西域,設河西四郡,馬發揮了獨特作用。根據河西走廊漢簡的記載,馬被廣泛地用於交通驛站、長城防禦、軍事行動等方面。漢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烏孫馬。馬在漢代可謂戰功赫赫,功績卓著。文物價值 本身價值 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被國家...
依據長城形成了長城文化。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隨著人口流入,南方的經濟和農業得到發展,中國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這也直接影響了隨後古代中國的發展。 [89] 秦始皇在湘桂之間開鑿靈渠,以通漕運。在四川有...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可說是家喻戶曉。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孟姜女廟。這座貞女祠,坐落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東6.5公里處的望夫石村北鳳凰山小丘陵之巔。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祝事之發源,見諸文字者,以南北朝時郭茂倩所作《...
紫荊關歷史悠久,文物頗多。古代軍用井、唐代軍用碾盤現保存完好。古棧道遺址清晰可辨,古印章、古貨幣、古代服裝飾品都曾多次發現。這些文物為研究中國古長城、古文字、古代軍事建制提供了資料。?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60公里處定興縣縣城西北石柱村。柱身刻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
因緊鄰騰格里沙漠,經年累月的風沙掩埋了大部分城牆,加之周圍水位的變化,這段長城亟待保護。經自治區及中衛市文物管理部門同意,寧夏大漠偉業旅遊公司對“四方墩”及連線城牆的浮沙進行保護性清理,同時加大考古力度,對這段長城承載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經過對方案的反覆論證,從有利於長城保護的角度出發,將周圍...
位於摩天嶺西側的紅砂岩口。徑口長50米,寬10米。是最早的西口古道,也是草原文化通向中原的大通道之一。歷史上草原龍文化、炎黃文化向中原傳播,秦始皇運屍車由中塞道磚秦直道,以及蘇武歸漢、昭君出塞、拓跋圭從盛樂東遷平城等均走紅砂岩口古道。屬北方中華歷史文明大通道。主要景點 長城 景區內保存有東漢長城、...
自建館以來,通過考古發掘、徵集和捐贈獲得歷史文物藏品82000餘件,精品的歷史文物有3000餘件,國寶級文物16件(組),國家一級文物720餘件(組)。館內收藏有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
塊狀分布的防禦體系,但卻延續了中原長城的建築特點和軍事用途。歷經漢唐至清的2000餘年,新疆仍保存有600餘座烽燧、戍堡、城池、關隘、驛站、卡倫等軍事要塞。巴州作為西漢王朝開發西域的首站、屯墾戍邊的要地和古絲綢之路的通衢,遺存有665處不同歷史時期的用以戍邊固邊、穩邊興邊的不可移動文物點。
齊威王七年(前350年),擴建長城。齊威王十六年(前341年),大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一說今河北大名東南),迫使魏惠王於齊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互尊為王。史稱“徐州相王”。徐州相王之後,齊威王成了當時天下真正的霸主,齊國也“最強於諸侯”。齊威王三十六年(前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