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城遺址(河南省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魏長城遺址(河南省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南省魏長城遺址,是魏惠王於公元前256年,由今原陽縣經鄭州管城,向西南過滎陽、鞏義到新密,修築一條100餘千米的長城。是中國最早修築的長城之一。

現存遺址主要位於鄭州市境內的管城、滎陽、鞏義、新密一帶。其中新密段保持較為完好。

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長城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市
  • 所處時代:戰國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史料記載,保存現狀,管城段,新密段,保護措施,旅遊開發,

歷史沿革

魏長城位於管城、滎陽、鞏義、新密一帶,為戰國時期魏國修築的防禦工事。公元前364年,魏國將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縣)遷都大梁(今開封),為了防禦西鄰秦國入侵,於公元前256年,由今原陽縣(當時黃河在此北流過)經鄭州東部,向西南過滎陽、鞏義到新密,修築一條100餘千米的長城。長城依地形山勢就地取材,分別由土、磚和石塊築成。鄭州地區現存魏長城遺存,是中國最早修築的長城之一。
長城是軍事防禦設施,由城牆演變而來,中國最早開始修築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8世紀—前3世紀),當時各國為了爭霸和防禦外敵,紛紛沿國界修築長城,形成壁壘林立之勢,當時有楚長城、魏長城、齊長城、秦長城、燕長城、趙長城等,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侵擾,將北方各國的長城連起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而中原各國長城逐漸廢棄。

史料記載

《史記·蘇秦傳》記載: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長城之界”。
《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有長城,經陽武到密”。

保存現狀

管城段

管城段魏長城即青龍山魏長城遺址,青龍山崗高近50米,在崗南側半坡上,發現一個有沙性粘土分層夯築而成的帶狀夯土遺蹟。該遺蹟殘長50餘米,寬20米,殘存高度0.7米,北到青龍山崗頂,被七十年代修建的軍事工程疊壓,東南部被修路取土破壞,夯層厚度8-12厘米,夯窩較平。包含物有泥質繩紋陶片,以灰陶為主,紅陶較少,器形有豆柄、大口瓮、寬沿盆、板瓦等。根據夯土遺蹟的形狀、結構及包含物分析,為魏長城遺址的一部分。
魏長城遺址
青龍山魏長城遺址

新密段

新密段魏長城從從河南省鄭州市新密米村鎮茶庵村起,經五嶺寨風門口,沙崗、香爐山,北至鄭州市滎陽崔廟鎮王宗店村,全長約5.8公里。這段魏長城依山而築,橫穿許多地勢險要的山谷。牆垣為青石砌築,保存基本完整,牆基寬2.5米,最高處2米有餘。遠遠望去,逶迤茫茫,魏長城如蒼龍,盤臥青翠山中,訴說那一段烽火歲月的悲壯往事。
魏長城遺址
魏長城遺址

保護措施

2001年包含管城、滎陽、鞏義、新密段的魏長城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6月,管城段青龍山魏長城遺址由鄭州市公布為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07月,新密魏長城遺址由河南省文物局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開發

2022年10月初,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8條長城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和62條長城主題精品線路,全面展現長城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生動呈現萬里長城之美。其中,河南省鄭州市新密魏長城文旅融合區列入“長城自然生態休閒之旅”。
新密市從2021年開始實施魏長城文旅融合示範區建設工作,包括中原長城數位化展示體驗館建設項目和魏長城(新密段)保護利用建設項目。2022年3月以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新密段)建設保護利用規劃》《新密市魏長城文旅融合示範區可行性研究報告》等先後通過專家評審,魏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示範區建設項目正在加緊推進。
項目建成後,進一步探索了長城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新路徑,塑造“萬里長城”整體形象,講好長城故事,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遊體驗;將更好地向國內外宣傳推介國家中心城市鄭州早期長城根脈的歷史文化形象、傳承弘揚長城所蘊含的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偉大精神價值,加快構築重要文化高地,展示新密形象,彰顯文化自信,讓新密更加出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