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長城是指被海內外專家學者譽為中華民族的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1979年由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有關文藝家協會聯合發起編纂。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長城
- 又名: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
- 原版名稱:文化長城
- 裝幀:精裝
- 開本:787*1092 1/16
基本信息,發展歷程,
基本信息
盛世修志,傳承文化。被海內外專家學者譽為中華民族“文化長城”的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1979年由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有關文藝家協會聯合發起編纂,歷經30年風雨,由中國藝術家協會影視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將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在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鳳凰衛視、廣東電視台衛星頻道、廣東南方電視台衛星頻道、視頻中國網播出。該欄目製作播出為中國民族民間歌曲、器樂曲、戲曲音樂、曲藝音樂、舞蹈、故事、歌謠、諺語、戲曲、曲藝等十大藝術門類,按行政區劃立卷,總計300卷450冊,約5億字,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的製作播出將是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建設的基礎工程和文藝發展史上的空前壯舉,讓全世界華人為之自豪。
發展歷程
一位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說:“今天的年輕人,還記得多少首自己家鄉的民歌呢?現在的年輕父母,還會唱爺爺奶奶唱過的搖籃曲嗎?”20年前,正是為了搶救遺存和散落在民間甚至行將湮沒的大量民族民間文藝精品,文藝集成志書開始編纂出版。
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由鐘敬文、呂驥、張庚、吳曉邦、孫慎、李凌、賈芝、馬學良、羅揚、周巍峙等10位專家學者擔任主編,文化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進行規劃、領導,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全國5萬餘名文化系統的優秀人才參與編纂出版工作。
民族民間文藝流傳在民間,代代口傳身授,人在藝在,人亡藝亡,如不儘快挖掘整理,一旦失傳,其損失將永遠無法彌補。毗鄰俄羅斯海參崴的中國境內的一個小鎮,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從一座小白樓的牆上,發現當年梅蘭芳等眾多京劇大師先後在此演出的記錄,藝術家、劇目、時間等十分具體清晰。這座小樓現已不存,但那些珍貴的戲劇史資料卻因詳細記錄得以保留。
在為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進行的普查中,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全國各地各民族的500餘種樂器進行了綜合調查;對宮廷音樂、祭祀音樂和宗教音樂進行了最廣泛深入的發掘、整理和研究;陝西、山西等地發現了清代錄製的地方戲曲唱片;雲南蒐集的傣族創世史詩《巴塔瑪嘎捧上羅》有39種,最長的達13000行;僅四川蒐集的民歌原始資料就有45000餘首。
文藝集成志書在編纂出版的同時,也積極有效地推動了各地民族民間文藝研究整理工作。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在完成“國家卷”的同時,整理出版地域卷、民族卷、劇種卷等。如“國家卷”中包括民間故事、歌謠、諺語在內的民間文學共90卷,而現在全國已出版和整理的相關“資料卷”有3500多本。“文化長城”正是在這堅實的基礎上巍峨挺立。
中國藝術家協會策劃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肩負千秋大業的跋涉
“民樂民謠盡國珍,窮搜深討費精神。吾儕肩負千秋業,無愧前人庇後人。”98歲的民間文藝學家、《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主編鐘敬文用他的這首七絕來勉勵自己和同仁。
青海的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在遠赴玉樹地區蒐集資料時,人已累得再也爬不上山,仍抓住馬尾巴艱難攀登,雖然滿臉滿身都是馬糞,也不放棄。湖南省湘陰縣文化館的陳艷,身患癌症,卻為蒐集整理舞蹈資料,步行千餘里走訪了全縣的數十個鄉鎮,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還讓丈夫背著去節日舞蹈現場採風。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副主編張紫晨教授,在結束“北京卷”的審稿工作後,極度的疲勞迫使他住院休息,卻再也沒能走出醫院。
《中國戲曲志》總編輯部主任汪效倚審稿時突發白血病,當臨終前終於看到樣書時,他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中國戲曲卷》第一卷的出版,見到書,我就留也安去也安了。”
幾度春秋,幾多甘苦。1979年,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程啟動;1983年,文藝集成志書開始納入國家藝術科學重點科研項目;1986年,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1988年,文藝集成志書首卷問世;1993年,文藝集成志書各部的首卷都已出版;1996年,文藝集成志書出版達到百卷;1999年,《中國戲曲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30部省卷已全部出版;2000年,文藝集成志書全部300卷中完成初審、複審、終審和出版的已達246卷,江蘇省率先完成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本省卷出版工作。
中國藝術家協會策劃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是國內首次運用媒體集中進行傳統文藝資源的蒐集、整理、保護和宣傳
專家認為,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程,是一項文化資源搶救工程。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與文物、典籍等有形的文化遺產相比,更大量、更直觀、更寶貴的卻是蘊藏於民間的無形文化資源,其中有的不可再生。
20年來,通過大量的蒐集、挖掘和整理工作,難以計數的無形文化資源成為文字、曲譜、舞譜、圖片、圖表和錄音錄像等有形文化財富得以保存。廣大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在為之欣喜的同時,也為這些資料沒有得到更好整理和集中保護、未能採用先進科技手段進行保存和傳播、錄音錄像資料因時間太長面臨再度流失的問題而擔憂。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據統計,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過程中蒐集到的大量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料,90%並未收入該書。這些資料包括文字資料60億字、圖片資料6萬餘張、曲譜6億多字、錄音資料3萬多小時、錄像資料3000多小時等。這些基礎資料目前存放各地,保存條件十分有限。由國家有關部門徵集管理、實現數位化保護、進行二度搶救已成當務之急。最近,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建立“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資料庫”工程的項目報告。報告認為,通過這項類同自然科學“種質資源”工程的文化“種質資源”工程,將逐步達到政府集中進行傳統文藝資源的蒐集、整理、保護和宣傳的目標。
這一目標剛提出,便得到了國家有關方面的重視和支持。在經濟全球化、網際網路技術迅猛發展,文化全球化趨勢加劇的今天,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資料庫及其網際網路網站的建立,必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目的是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把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民俗風情帶給全世界。
文化長城:讓世界欣賞中國風景
性感女神莎朗·斯通亮相上海電影節,聲音魔術師維塔斯在人民大會堂開唱……近來在國內的文化界盛事可謂不少。
與此同時,中國的身影也頻繁出現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剛剛落幕的第60屆嘎納電影節,評審會委員名單中出現了香港影人張曼玉,內地導演賈樟柯則擔任短片及電影基石單元的評審主席,而香港導演王家衛的新片《藍莓之夜》更被作為開幕影片。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S.H.E.,3個青春活潑的小女生唱響的這首《中國話》正是中國文化產品進入世界的現實寫照。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6年,包括文化遺產、印刷品、聲像製品、視覺藝術品、視聽媒介等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進出口總額突破百億美元,達到103.2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3.3%,為2001年的2.9倍。
“中國熱”讓文化“走出去”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一輪“中國熱”正在全世界範圍內興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希望了解中國,由此也帶動了中國文化產品的出口。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圖書出口部經理王松林感嘆,“中國熱讓我們的文化產品也‘走出去’,目前我們的圖書連非洲都有出口,幾乎可以說走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根據2005年的統計,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在圖書期刊方面的出口達到1000萬美元,而2006年這一數字還在上升。
王松林介紹,現在出口的圖書內容涵蓋非常廣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讀者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在日韓、美國和歐洲的圖書館,具有保留價值的學術類中文書籍、工具書很受歡迎;而一些歐美的書店和南美、東南亞客戶,由於主要面向當地的華人,所以實用類的中醫藥書籍、當代文學書籍就很受歡迎。”
“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熱情持續高漲,目前我們每年都向歐美、巴西、日韓出口大量的漢語教材。”王松林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三千多萬外國人在學習漢語,未來漢語教材的出口還會增長。
儘管成本較高,但一些中國古典文學的外文翻譯出版物在國外也受到歡迎,目前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也在加強翻譯工作,一些高品位的中華文化的外文出版物也在不斷推出,銷往海外。
在圖書報刊出口的同時,我國藝術品出口也在持續增加。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曾經是我國屈指可數的有藝術品出口權的貿易公司之一,在特定歷史時期,承擔著對外宣傳的任務。領導人出訪采備禮品就是當時公司的一項重要工作。而一大批中國藝術家也正是因為其書畫作品通過國圖公司出口海外,而名聲鵲起。
國圖公司藝術品的傳統出口品種還包括文房四寶、木版水印畫、拓片、各種小手工藝品———如手工書籤、賀卡、剪紙等。伴隨著出口的圖書一起,這些工藝品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把中國文化也傳播到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該公司藝術品進出口部經理周健告訴記者,從目前國際市場看,中國的藝術品、手工藝品的需求仍在增長,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都受到海外客戶的歡迎。“比如絹人、陶器、絲綢製品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在國外都很有市場。”近來隨著國際上日益興起的中國文化熱、中醫熱,一些相關產品如武術用品、針灸用品等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市場需求。
好東西也需要行銷
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文化產品在行銷上也有特殊的地方。如何讓外國人更直觀地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文化產品,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想了許多辦法。
王松林告訴記者,在圖書的行銷和宣傳上,不斷推出新書目錄是重要的手段。“我們會定期及時將新書目錄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發給海外客戶。”
他說,海外客戶對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的需求很大。“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續修四庫全書》,一套的價格從36萬元漲到現在的46萬元,但在國外一直有需求,我們已經出口了40套左右。去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一套價格是3萬6千元,但我們在幾個月內就出口了60多套。”
同時,參加和舉辦各種展會也是文化產品主要的行銷方法。
王松林說,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每年都會參加著名的法蘭克福書展,在這個以著作權交易為主的書展上,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推廣中國圖書。同時公司也會參加像新加坡華文書展這樣的專業展會,進行行銷。
“我們去年在美國、英國、巴西等國都舉辦了展覽,其中在美國田納西和英國倫敦舉行的是專門的漢語教材展,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周健同時認為,展會是藝術品走向國際的重要途徑。“去年11月,我們參加了法國格勒諾布爾博覽會,邀請了手工藝人現場表演,引起了轟動效應。法國電視台為此還作了專訪。”
“中國有著豐富的手工藝品,像剪紙、青銅器、陶器……這些非物質遺產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藉助展會,把工藝品放在文化的平台上,通過中國民間手工藝品和手工藝人的現場表演,可以把中國的民間文化帶到世界。”
周健說,他希望未來可以將中國藝術品,特別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品推向國際市場,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藝術品,愛上中國藝術品,從而愛上中國。
特殊產品的特殊困難
在文化產品的出口上,國圖公司也遇到了一些困難。
由於外貿經營權的放開,從事文化產品出口的企業更多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圖公司造成了衝擊,許多出版社、工藝品廠可以直接與海外客戶聯繫上,從而繞開了像國圖公司這樣的中盤。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壓價行為也導致了無序競爭。周健直言,“在義烏,許多外商可以直接拿到非常便宜的工藝品,儘管這些工藝品可能在質量上與我們出口的產品有一定差距,但在價格上,他們太有競爭力了。”他表示,長期下來,中國工藝品給歐美客商留下的印象是“便宜,但質量差”,使得中國工藝品在國際市場越來越難做。
同時,文化產品因其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難。
王松林告訴記者,他經常遇到圖書質量問題。“我們出口到國外的精裝書,一套可能成百上千冊,都是通過海運外銷。結果客戶反映,有的書封面與內容開裂、封面鈍角、缺頁倒裝。由於運輸費用很高,我們不可能讓客戶把書寄回來;可拿不到原書,出版社又不會給我們換書。所以給客戶換書的損失只能由我們自己承擔。”
周健告訴記者,工藝品中很多是易碎品,但中國物流業發展較晚,運輸水平有限,導致這些產品在運輸中風險很大,造成公司不敢接瓷器等工藝品的出口訂單。而一些特殊工藝品在出口上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比如我們要將一些手繪藝術品拿到國外展示,但因為材料是純棉質地,被法國海關以紡織品的名義扣留了。”
周健同時表示,目前國家給予圖書出口還有一定的優惠,但在工藝品方面,就缺少類似的政策。
儘管面對一定的困難,但受訪的兩位業內人士對我國文化產品出口仍然充滿信心。他們認為,中國熱在海外仍在升溫,由此帶動對中國文化產品需求持續增加。同時,作為傳統的外貿公司,在行銷渠道、客戶資源、運輸方式選擇、海外分銷網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只要定位準確,仍然會發揮巨大作用。
同時,兩位也認為科技發展對文化產品出口將產生重要影響。王松林認為,隨著電子閱讀的興起,電子出版物大有趕超紙質書刊的趨勢,目前公司已經在資料庫出口方面加強了力量,《中國基本古籍庫》就是公司出口的一個亮點。公司已經在專業人員上有所準備,以應付將來電子資料庫出口可能帶來的安裝、服務、升級等方面的需要。
周健最後表示,對於中國藝術品,特別是民間工藝品,缺少的就是宣傳的渠道,而未來國圖公司將把自己定位在服務者的角色上,更多地充當廠家與海外客戶溝通的橋樑,同時藉助網路平台,將多姿多彩的中國藝術品展示給世界客戶,讓中國藝術品走向世界。
(題圖:品文)
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繼續擴大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進出口總額突破百億美元,達103.2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3.3%,為2001年的2.9倍。
我國文化進出口產品以電子遊戲機(與電視接收機配套使用的)、雕塑品及裝飾品、圖書等印刷品為主。
2006年,我國出口圖書8.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1.8%;出口報紙和期刊0.1億美元,增幅達62%。圖書、報紙和期刊進口額分別為1.1億美元、1.4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9.1%、14.5%。全年圖書進出口順差7.4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4%;報紙和期刊則為逆差1.2億美元,逆差規模同比擴大10.9%。
文化產品進出口集中於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三大市場
2006年,我與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分別為35億美元、30.5億美元和22.1億美元。其中,美國為我國文化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2006年,我對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的文化產品出口額分別為33.3億美元、29.3億美元和21.4億美元,合計占我文化產品出口總額的87%。2006年,我國自美國、歐盟、東協和中國香港文化產品進口額分別為1.7億美元、1.2億美元、1億美元和0.7億美元,合計占比為68.9%。
文化服務貿易持續增長
按國際收支原則統計的2006年我國文化服務出口15.8億美元,進口10.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和23%。其中,電影、音像出口與上年基本持平,為1.4億美元。廣告、宣傳服務出口14.4億美元。
初步統計,2005年外商控股50%以上的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企業在中國境內銷售額為4億美元。